文物中的成語:有的放矢
成語是我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相信每個人都能隨口說出很多成語。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成語都是怎么來的呢?
有的放矢比喻說話有目的性和針對性。這個成語出自哪里,背后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臨博微課堂推出文物中的成語系列欄目,選取20個與臨沂市博物館館藏文物相關的成語故事,帶大家輕松走進神秘的文物世界,領略臨沂傳統文化的魅力。通過成語,我們認識文物;透過文物,了解千百年前臨沂那些傳奇的故事。
釋義:比喻說話做事有目的性和針對性。
造句:我們寫讀書筆記時要扣住原文,有的放矢,這樣才能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
有的放矢,這個矢是什么呢?
有的放矢這個成語中包含的文物,從字面意義上就能看出其實有兩種。一個是的,就是箭靶子。一個是矢,就是箭。字面意思就是放箭要對準靶子,說話做事有明確的目的性和針對性,這里的箭靶子就比喻目標。
弓箭的組成是什么?
青銅箭鏃(春秋) 臨沂市博物館藏
青銅箭鏃,春秋時期文物,我館館藏青銅箭鏃大多采集自沂水齊長城遺址。齊長城是我們中國最古老的長城,春秋時期開始修建,戰國完工。春秋時期,列國諸侯開始競相爭伐,迫切要求加強防御工事,齊長城就是齊國為了加強防御所修建。齊長城越過沂山,從氣勢雄偉的泰薄頂進入我們臨沂的沂水縣境內,橫跨五個鄉鎮,其中最重要的一個關隘——穆陵關,位于臨朐縣大關鎮與沂水縣馬站鎮交界的古大峴山山口處,沂水關頂村北頭。
在我國,弓箭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后羿射日的神話傳說。古人很早就把石片、骨頭或貝殼磨制成尖利的形狀,安裝在箭桿一端充當箭頭(鏃),用于增加箭體穩定性和殺傷力。箭頭是箭的一部分,除了箭頭,箭還有箭桿、箭羽,一共由這三部分組成。
箭頭,又叫箭鏃,大多是青銅或者鐵制成的,頭部尖銳而底部比較大,刃薄而鋒利,旁邊有槽。箭桿是圓柱形的,用木頭或竹子制成,嵌在箭頭下面。箭羽常用鵬鶻等巨禽翅制成,夾在箭桿的尾端,使箭在飛行中能平穩地命中目標。不過因為材質原因,能保存下來的一般只有箭頭。
有的放矢的出處是哪兒?
出自南宋著名文學家葉適的《水心別集·十五·終論》,其中寫到:論立于此,若射之有的也,或百步之外,或五十步之外,的必先立,然后挾弓注矢以從之。
在戰場中哪種箭頭用的最多呢?
在實踐中證明三棱式鏃最適用,它的優點是:制作比較簡便,鏃體很堅固,并且鏃鋒銳利,穿透力強。又因為鏃體近似流線型,所以箭飛行的時候阻力非常小,方向性很好,既能保證箭射出后的穩定性和準確性,又有很強的殺傷性能。
三棱錐形箭鏃與其他形狀的箭鏃相比,具有更好的導向性和穿透力。其中主面為曲面的三棱錐比其他平面三棱錐有更好的強度,曲面三棱錐鏃首主面輪廓的正投影與半自動步槍彈頭的縱截面輪廓比較,其頭部的曲線形狀極為相似。由此可見,無論從減少空氣阻力還是增加殺傷力上考量,秦漢時期箭鏃的設計都已相當合理的。
秦漢箭鏃不僅幾何參數統一,制造的外形輪廓誤差也較小,鏃尖在底面的投影剛好落在由底邊組成的三角形的中心,足可以印證古人的精湛工藝。而且秦漢時期,北方游牧民族發明了一種飛行中帶響的箭鳴鏑,用于發出警示信息或軍事信號,《史記·匈奴列傳》中有冒頓單于鳴鏑弒父的記載。鳴鏑箭的箭鏃材質多為銅質或骨質,形制粗大,中空多孔,便于空氣流動。它依靠飛行過程中空氣的高速流動與箭內腔的摩擦形成共振,從而發出響聲。這種嗚鏑箭在今天內蒙古自治區境內的鮮卑墓葬中多有發現。到戰國末年,三棱銅鏃以這些優勢逐步取代了各種樣式的銅箭鏃,成為箭鏃的主要形制。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