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描述
現代數學:在計算四則混合運算的算式時,按照運算順序,依次逐步計算,形成一層一層的等式,通常稱為遞等式。
例如: 45+80÷20×12-32
=45+4x12-32
=45+48-32
=93-32
= 61
小學數學:小學數學教材中沒有明確的定義,但是學生在學習四則混合運算時,已經接觸了遞等式。
二.概念解讀
(1)等式與遞等式
等式是數學的基本概念之一,指表達相等關系的式子。在等式中通常用等號=把認為相等的兩個對象聯結起來。
現在使用的等號=是在數學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公元15世紀前的數學著作中沒有明確的等號,等量關系大都用文字敘述。現在使用的等號=是雷科德于1557年首先提出使用的。
遞等式中的遞字,就是傳遞、傳送的意思。所謂遞等式,就是把兩步以上算式的計算思考過程,按照計算順序一步一步等值傳遞下去。即在原式與結果之間,進行等值傳遞的算式,叫作遞等式。遞等式通常有兩種,一是逐步遞等,例如:
40-5x3+40÷5
=40-15+40÷5
= 40-15+8
= 25 +8
=33
另一種是逐級遞等,例如:
40-5x3+40÷5
= 40-15+8
= 33
(2)遞等式與脫式計算
用遞等式一步一步或一級一級地進行運算叫作脫式計算。
脫式計算與遞等式是聯系在一起的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講運算后者講運算后逐步寫成的等式形式。逐步遞等又稱逐步脫式,逐級遞等就是同級同時脫式。
三.教學建議
(1)掌握用遞等式運算的運算順序及書寫格式
遞等式與脫式計算是分不開的。用遞等式計算用于四則混合運算要保證等值傳遞,就要按照正確的運算順序進行。因此,學生首先要掌握運算順序,即算式中不包含括號時,遇到同級運算時,按從左到右的順序進行運算;對含有不同級的運算,要先做高級運算,再做低級運算:算式中包含括號時,要先做小括號內的運算,再做中括號內的運算,最后做大括號內的運算。
另外,學生還要掌握正確的書寫格式。
學生第一次接觸遞等式,學起來有些困難,所以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一是橫式上也寫得數。因為以前列豎式計算時,我們都強調不要忘記寫得數,在寫完遞等式時,學生往往在橫式上也寫出得數,如遞等式(一)。二是在寫遞等式的某一步時,很容易將后面一步抄丟了,也就是沒有進行等值傳遞,如遞等式(二)。
40-5x3+16=4 40-5x3+16
= 40-15+16 =40-15
= 25+16 =25+16
= 41 =41
(一) (二)
在初學遞等式時,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錯誤資源,通過對比、辨析.幫助學生理解遞等式的含義,使學生能夠正確書寫。
(2)養成良好的驗算習慣
用遞等式計算的題目,運算的步驟比較多,學生在計算過程中,如果某一步出現錯誤,就會導致最后的結果出錯。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驗算習慣。用遞等式進行計算的題目,最好采用一步一回頭的驗算方法,也就是每算完一步,就回過頭來檢驗這一步的運算是否正確,包括運算符號的抄寫、數的抄寫是否正確、是否漏抄,等等。用一步一回頭的驗算方法,能保證每一步都用正確的結果進行運算。
四.推薦閱讀
《小學數學疑難問答300例》(焦海軍、周勝發,科學普及出版社,1998)
該書第50-51頁介紹了遞等式的相關內容。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