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位于亞洲西部,地中海東岸,北部和東部毗鄰敘利亞,南部與以色列接壤。國土面積1萬平方公里,還不如中國北京大,是亞洲最小的國家之一。

海岸線200多公里長,主要城市大多分布在沿海地區。
約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當今黎巴嫩沿海生活的人們有個獨家秘笈,就是用一種海螺制作歐洲闊佬們癡迷的紫色染料。

在那個時代,紫色是皇權的象征。
這種紫色染料的希臘語叫腓尼基,所以最早的黎巴嫩人也被叫作腓尼基人。
比布魯斯是腓尼基人的發源地,比任何一個中國城市都古老。
腓尼基人當時都居住在沿海城市,每個城市構成一個獨立的城邦國家。

雪山
國土南北狹長,南部最窄處僅32公里。
這是一個山地國家,黎巴嫩山縱貫全境,全長169公里,最高峰海拔3083米。
因為山頂常年積雪,黎巴嫩的字面意思是白色,還擁有很多著名滑雪場。

在東部與敘利亞交界的地方有個東黎巴嫩山脈。
兩山之間有個長177公里的貝卡谷地,是黎巴嫩主要的農業區。

雖然地處中東,但受怡人的地中海氣候影響,年平均降水量1000毫米,是一個沒有沙漠的中東國家。(什么是中東點這里什么是地中海氣候點這里)
黎巴嫩水資源相對豐富,有些山區年降水量甚至可以到2000毫米。
腓尼基人釀造的葡萄酒在公元前5000年就已經響徹整個地中海,今天貝卡谷地是葡萄主產區。

雪松
黎巴嫩山區生長著一種珍貴木材——雪松。
雪松木質堅硬、不易腐爛,是建造船舶的首選材料。
腓尼基人用雪松造的戰船是地中海爆款,希臘和波斯帝國打仗的時候雙方都在使用。

腓尼基人也搭乘用雪松制造的船舶走向漫漫航海路。
雖然黎巴嫩地區港口條件一般,南部的提爾(Tyre,今蘇爾)、西頓(Sidon,今賽達)、貝魯圖斯(Berytus,今貝魯特)很快成為的海運和商業中心。

早在公元前2700年,埃及古王國時期,腓尼基人就同埃及開展了貿易往來。
腓尼基向埃及主要出口雪松、橄欖油和葡萄酒,而從尼羅河流域進口黃金。

腓尼基人作為航海達人,不僅建立了通往歐洲和西亞的航道,還將勢力范圍擴大到幾乎整個地中海海域,塞浦路斯、羅得島、克里特島等建立殖民地。
公元前9世紀,在今突尼斯的北端建立了迦太基殖民地,成為今天地中海重要的港口。
直到今天,雪松作為腓尼基人頑強無畏的精神象征,依然印在國旗和國徽上。

文明
和大部分中東小國同樣的命運,黎巴嫩的早期歷史就是在帝國夾縫中討生活。
從公元前800年到400年,腓尼基城邦分別被亞述人、巴比倫人、波斯人、希臘人統治過。
有的城池幾次被毀,無辜百姓涂炭,成千上萬戰敗的腓尼基人淪為奴隸。
但在短暫的和平時期,腓尼基人依舊創造出了不朽的文明。
早在公元前13世紀,腓尼基人22個字母的表音文字就已在比布魯斯通用。
隨后通過腓尼基人的航海和通商而流傳到希臘,逐步演變成希臘文和拉丁文,是今天西方文字字母的祖先。

黎巴嫩城市賽達被譽為是天文學和數學哲學家的故鄉,很多希臘先哲的老師都是賽達人。
提爾的馬里納斯是第一位用經緯度標注地名具體方位的地理學家,被認為是數學地理的創始者,有一個月球環形山以他命名。

基督教
公元前4世紀末,腓尼基城邦被合并到敘利亞省,轉入羅馬帝國的統治之下,成為羅馬帝國的臣民。
基建狂魔羅馬在黎巴嫩內陸城市巴勒貝克改造了腓尼基人的神廟,成為今天世界保存最完整古羅馬遺跡。

正當羅馬帝國如日中天之際,一個新的宗教——基督教在帝國的邊遠地區巴勒斯坦誕生了。
基督教誕生后很快就傳到了黎巴嫩的提爾和西頓,公元56年,在提爾已經有了基督教教會,后來成為基督教主教的駐地。
黎巴嫩是中東地區唯一以基督教占主導地位的阿拉伯國家,人口占40%以上。
一種誕生于敘利亞的非主流教派——馬龍派是黎巴嫩的主要教派。
因為長期被其它宗教迫害,馬龍派躲在山里從事地下活動,卡迪沙山谷就是他們的圣地。
穆斯林
公元7世紀初,阿拉伯半島麥加的先知穆罕默德創立了伊斯蘭教。
公元636年,阿拉伯部隊占領敘利亞、黎巴嫩和巴勒斯坦地區,黎巴嫩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
在歷史長河的長期交匯和融合中,逐步形成了現在的黎巴嫩阿拉伯人,約占全國總人口的95%,阿拉伯語是官方語言。
一直到后來的奧斯曼帝國,伊斯蘭教都是黎巴嫩地區的主要信仰。
除了信仰傳統的遜尼派和什葉派之外,黎巴嫩還有6%的人口信仰德魯茲派。
德魯茲派是一種精簡版的伊斯蘭教派,當然,很多穆斯林覺得他們是冒牌貨。
德魯茲派要求精神上信仰真主就可以啦,不需要清真寺、不需要禱告,還可以使勁喝酒吃豬肉。
最迷的是教徒死后還要在中國轉世。
復雜
古代黎巴嫩的山區交通閉塞,經常會出現權利真空的情況,從而誕生了大大小小的不同教派。
現在黎巴嫩共有基督教、伊斯蘭教兩大宗教的17個教派,是世界上宗教最復雜的地區之一。
當地有句俗話,如果有三個黎巴嫩人,就會出現三個教派,并且各自擁有民兵武裝。
因為教派利益盤根錯節,一言不合就熱火朝天地干仗。
歷史上經常發生宗教與宗教之間的仇殺、教派與教派之間沖突。
一戰結束后,黎巴嫩被法國包養了20多年。
二戰期間,看法國歇菜,成為一個獨立的共和國。
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黎巴嫩有過一個短暫的高光時刻。
經濟增長強勁,旅游業蓬勃,商業繁榮,被稱為東方瑞士,首都貝魯特被叫作小巴黎。
內戰
1948年以色列建國,巴勒斯坦人失去家園,40萬巴勒斯坦難民涌入黎巴嫩,至今都是社會沉重的經濟負擔。
在歷次巴以沖突中,作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北方鄰居,黎巴嫩深受其害。
1964年6月,巴勒斯坦解放組織誕生,長期生活在貧困中的巴勒斯坦難民,紛紛加入,伊斯蘭教各派出于對巴勒斯坦人民的同情,支持巴解組織。
巴解組織每次在以色列搞襲擊,不好惹的以色列軍隊就殺到黎巴嫩瘋狂報復,南部居民在雙方的軍事較量中,淪為難民逃亡北方,今天貝魯特生活著3萬南部難民。
為此,黎巴嫩的基督教教派痛恨巴解組織給國家帶來的戰爭災難。
兩大教派截然相反的立場,再加上美國、蘇聯、伊朗、敘利亞這些大國挑唆,導致1975至1990年爆發了一場持續長達15年的內戰。
內戰期間經歷了6任總統,其中2位被暗殺。
美國和蘇聯出于其在中東爭霸的需要,對兩大教派的爭斗時而暗中支持,時而出面調停,致使內戰停停打打,久拖不決。
內戰造成黎巴嫩死亡人數超過10萬,另有10萬人左右因傷致殘,至今黎巴嫩男性數量遠少于女性。
黎巴嫩經濟崩潰,支柱產業旅游業也受到致命打擊。
近些年,因為中東戰火,只有600多萬人口的黎巴嫩收留了160多萬來自敘利亞、伊拉克、巴勒斯坦以及蘇丹的難民。
在各方力量盤踞下,曾經沃野千里的貝卡谷地,成為今天世界第四大毒品種植基地。(什么是毒品點這里)
離開
在內戰中,有40萬黎巴嫩人離開自己的家園。
可能是繼承了祖先腓尼基人航海經商的基因,今天世界各地的黎僑和黎裔人數1500萬人左右,遠遠超過本國人口。
其中,巴西最多700萬人,美國第二,300萬人。
黎巴嫩人是天生的商業奇才,買賣做得風生水起。
在商業、服務行業工作的人基本能夠提供阿拉伯語之外的英語和法語服務,很多學校都是開展雙外語教學。
本來做飯就比較用心,又受到法國人影響,雖然都是擼串吃大餅,但沒有阿拉伯飲食的江湖氣息,走得是又貴又精致的法式風情。
今天高級黎巴嫩餐廳也隨著黎巴嫩人四海為家遍布全球。
希冀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詩中寫到,我有我的黎巴嫩,連同其中的種種夢幻和希冀。
今天的黎巴嫩,雖然彈孔廢墟隨處可見,但國家已經逐漸從戰爭陰影中恢復。
清真寺和基督教堂相敬如賓,穆斯林黑袍和沙灘比基尼共舞。
世界各國游客又重新回到這個美麗的寶石海岸,今天旅游業收入占黎巴嫩GDP的10%。
其中,在沙特、約旦和日本這個三個國家最受歡迎。
幾千年以來,黎巴嫩人的命運被帝國、宗教、戰爭這些世界上最繁雜血腥的爭端擺布。
難民營四處可見,百公里之外可能就是戰場,但首都貝魯特卻擁有全世界最潮的夜店club,最時尚熱辣的帥哥美女。
可能是司空見慣的炮火讓人們對于生命和生活充滿了灑脫無畏的勇氣,人們在戰爭留給國家的一片狼藉上歌唱。
雖然這是不同的神明護佑的土地,但人們的命運卻死死地纏繞在一起。
黎巴嫩就像插在中東沙漠里的一支玫瑰,百轉千回,滄桑嫵媚。
穿過千年前人類最古老的風帆,愿雪山海岸撫平戰爭之殤,和平女神永久眷顧~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