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格涅夫簡介
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1818—1883)是19世紀杰出的現實主義作家。他的創作以對于時代變遷、生命榮枯、情感起落的敏銳感知和對于人道、自由、進步的純正態度以及樸素優雅、含蓄純凈的藝術風格而著稱于世。
屠格涅夫生于圖拉省奧廖爾一個貴族地主家庭。父親是近衛軍退役軍官,母親是個富有而專橫的農奴主。1827年,全家遷居莫斯科。屠格涅夫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833年,他考入莫斯科大學語文系,幾乎與赫爾岑、奧加廖夫、別林斯基、斯坦凱維奇、萊蒙托夫;岡察洛夫同時就讀于這座培養了俄國第一流天才藝術家、思想家的智慧圣地,受到新思想和各類學潮的沖擊。1834年,屠格涅夫又隨家遷居彼得堡,轉入彼得堡大學哲學系語文專業學習,對哲學產生了興趣。1838年,因厭惡黑暗的農奴制俄國,他前往歐洲的“思想王國”德國,在柏林大學攻讀哲學。在這里,他結識了斯坦凱維奇和巴枯寧,同他們成為摯友。在他們的影響下,他的反農奴制傾向更加強烈。1841年歸國。
1843年屠格涅夫與別林斯基結識,并成了彼此敬佩的親密朋友。別林斯基民主主義的政治觀和現實主義美學觀影響了屠格涅夫思想與創作的發展。在對農奴制和斯拉夫主義的批判上,屠格涅夫從貴族自由主義立場出發,成為民主主義者的同路人。1843年,他發表了具有現實主義傾向的長詩《巴拉莎》,受到別林斯基的好評。他成為《現代人》雜志的撰稿人,加強了它的陣容。
1846年,屠格涅夫移居法國。從1847年到1852年,他集中精力創作了《獵人筆記》。這部短篇特寫集的問世,震動了俄國,使他一躍而成為歐洲知名的大作家。1852年,果戈理逝世,他不顧當局的禁令,撰寫了悼念文章,因而沙皇下批文將他拘留了一個月。在拘留期間他又寫出了更猛烈地抨擊農奴制的中篇杰作《木木》,于是又被遣回原籍軟禁了一年半。
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初,是俄國農奴制出現嚴重危機并開始改革的年代,也是俄國解放運動由貴族知識分子時期過渡到平民知識分子的時期。作家以敏銳的眼光把握住了時代變動的脈搏,把描寫對象由農奴與農奴主之間的矛盾轉向了知識階層與整個現實之間的沖突,創作了《羅亭》等4部長篇小說,以鮮明生動的“多余人”形象和“新人”形象將他的創作推向了頂峰。但屠格涅夫屬于溫和的貴族自由主義改良派,既反對斯拉夫派美化宗法制農民和主張社會倒退,也不贊成民主主義者的暴力革命論和農奴民主制,同時也不同意全盤西化的西歐派,批評自由主義的自私自利。他主張溫和的君主立憲制和漸進改革論,認為社會進步只能靠少數有教養的知識分子的思想、文化啟蒙工作。1860年,屠格涅夫退出《現代人》。1861年俄國實行自上而下的農奴制改革,屠格涅夫曾對改革抱有幻想,贊美這是“俄國歷史的新紀元”。在1863年因沙皇為迫害進步人士所制造的“32人案件”受牽連時,他上書亞歷山大二世,保證信仰的“溫和”與“忠誠”。因而,屠格涅夫同時受到左、右陣營的激烈攻擊。
但是農奴制改革并沒有實現屠格涅夫所企盼的“俄國生活的徹底轉折”,相反,農奴愈加貧困,社會矛盾空前激化,這使他對改革徹底失去了信心,思想產生了嚴重危機,創作進入低潮,曾一度陷入了唯美主義和悲觀主義。
從1863年起,屠格涅夫長住國外,被福樓拜、左拉、莫泊桑、喬治·桑尊為老師與摯友,曾任過歐洲作協副主席。他大量翻譯、介紹過俄、法文學,為促進俄國與歐洲的文學交流,特別是為歐洲認識俄國文學做出了巨大貢獻。
屠格涅夫創作
屠格涅夫的創作可分4個時期:
第一時期(1834—1847),屠格涅夫在詩歌、短篇小說、戲劇、評論、翻譯等各方面進行了廣泛的嘗試,主要摹仿拜倫、普希金、萊蒙托夫、果戈理等人,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兩種作品都有,內容涉及詩意盎然的俄羅斯大自然,迷人而傷感的愛情,外省貴族的腐朽生活,貴族知識分子“多余人”形象,貴族知識分子與平民知識分子的矛盾等,基本上涵蓋了日后所有作品的主題。敘事詩《巴拉莎》(1843)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描寫了維克多與巴拉莎的愛情悲劇,揭露了農奴制下空虛庸俗的社會環境扼殺美好青春和高尚志向的罪惡。早期習作在追求語言音樂感、形象化、辭藻美和簡潔有力方面對日后創作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時期(1847—1852)是屠格涅夫創作成熟期,創作體裁有中短篇小說、特寫故事和戲劇,題材主要表現地主與農奴之間的矛盾,具有思想深刻、畫面廣闊、筆法精致等特點,充分顯示了屠格涅夫即將成為一位藝術大師所具有的天才。
《獵人筆記》(1847—1852)是作家這一時期最重要的作品。這是一部由特寫、短篇故事組成的作品集,共25篇。它以獵人“我”的見聞、經歷為線索,將所有作品串聯為一個主題一致、色調和諧的完美整體。作品充分展現了40年代俄羅斯農村的廣闊畫面,塑造出農奴與農奴主兩大對立性系列人物群像,在充滿詩情畫意的俄羅斯大自然的背景下層示了黑暗、殘暴的俄羅斯農村現實,以深刻的人道主義精神歌頌了俄國農民的美好品質和驚人才華,反映了廣大農奴的非人生活,揭露了農奴制地主貴族的兇殘本性,表達了強烈要求改變現存制度的政治愿望。它是射向農奴制的“一陣猛烈的炮火”,被看作“一部點燃火種的書”。
《木木》(1852)堪為世界中篇小說中的杰作。小說里的女地主是以作家的母親為原型寫成的。她專橫、乖張,憑一時的怪念頭就把女奴達吉亞娜送給酒鬼卡皮通為妻,斷送了達吉亞娜和格拉西姆的幸福;她又執意要殺死小狗木木,剝奪了格拉西姆最后一點安慰。格拉西姆是一個又聾又啞的農奴。作家細膩、傳神地寫出格拉西姆豐富的內心世界,贊頌了他美好的感情與品質,控訴了農奴制的慘無人道。
這一時期,作家的重要作品還有《多余人日記》(1850)等中篇小說和《食客》(1848)、《單身漢》(1849)、《鄉間一月》(1849)等7個劇本。
第三時期(1852—1862)是屠格涅夫創作的高峰。從1852年起,作家開始由展現俄國一般社會現狀和基本矛盾轉向“從偶然性的變幻中挖掘典型”,通過升華為“詩意理想”的典型形象來把握時代的“運動規律”,以探索生活出路。他對準濃縮了時代風云的最活躍的主導力量—一知識階層,集中筆墨描寫了他們的歷史使命、精神狀態、性格矛盾和悲劇命運。圍繞這一中心,作家創作了前后承接、彼此呼應的4部長篇小說和幾部中篇小說。
《羅亭》(1856)是屠格涅夫第一部長篇小說。主人公羅亭是40年代俄國優秀貴族知識分子的代表,他出身于破落貴族家庭,受過良好的教育,具有高度的哲學修養、敏捷的才思、出眾的口才,富于追求理想的熱情和醉心于公益事業的探索精神,是一個遠遠高于現實、為“思想服務”的啟蒙者形象。但另一方面,他身上又有貴族知識分子的那種脫離實際、崇尚空談、沉溺于抽象思辨和空洞幻想的致命弱點,因而一事無成,既不能改變周圍現實,也不能獲取個人幸福,一生孤獨漂泊。但是羅亭傳播了自由思想,最后戰死在巴黎巷戰的街壘中,他是俄國文學中最具光彩的“多余人”。
《貴族之家》(1859)中的拉夫列茨基是40年代另一類知識分子典型。他的一生與其祖輩的歷史聯系在一起,就構成了一部俄國貴族階級的衰敗史。其曾祖父安德烈門第顯赫,專橫殘暴,短命而死。祖父彼得粗暴簡單,守舊懶散,揮霍無度,家業漸衰。父親伊凡受過西式教育,曾反抗父命與女奴結婚,也有過改革政治的打算,但骨子里卻是貴族階級的孱弱靈魂和自私自利的虛榮,因而一受到時代風暴的沖擊就成了一個畏首畏尾、痛悔過去的可憐蟲。拉夫列茨基無疑是其家族中“最進步”的一個,他有追求廣博知識與高尚生活的強烈愿望。但他沒有實際生存的能力,也不具備追求理想的勇氣,更沒有向傳統挑戰的膽量。在他身上,更多的是委順承命的忍讓和生命活力的消亡。雖然結尾時作家安排他去為農民耕田,以彌補他言行脫節和脫離人民的弊病,但其軟弱無力的性格已注定了他將碌碌無為地度過一生。小說揭示了貴族階級無可避免的沒落命運,為貴族階級唱了一曲凄涼的挽歌。
《前夜》(1860)寫于農奴制改革的前夕,反映了時代呼吁新生力量的迫切要求。作家清楚地看出貴族知識分子已無力承擔時代重任之后,便把目光轉向了正在登上歷史舞臺的平民知識分子,于是塑造出英沙羅夫這個性格堅強、目標堅定、富有行動力量和犧牲精神的保加利亞愛國者形象。堅強、熱情、精神高尚的葉琳娜對他一往情深的愛,體現了俄國社會民主、自由精神的高漲和對時代英雄的渴望。
這一時期屠格涅夫的重要中篇小說有《書簡》(1855)、《阿霞》(1858)、《浮士德》(1859)、《初戀》(1860)等,它們更注意情感問題。
第四時期(1862—1883),時值俄國進入農奴制改革后反動時期,作家也漸入抑郁的暮年,思想日趨保守和悲觀,因而在創作內容上強化了命運的主題和憤世疾俗的嘲諷,在藝術上則走向了結構松散和風格沉郁,唯美傾向、幻想色彩、哲理意味加重。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煙》(1867)和《處女地》(1877);中短篇小說《幻影》(1864)、《夠了》(1865)、《死》(1883)、《草原上的李爾王》(1869)、《春潮》(1872)、《蒲寧與巴布林》(1874)、《愛的凱歌》(1881);散文詩集《散文詩》(1878—1883)。
《煙》對反動大貴族的倒行逆施給予了無情揭露,對流亡國外的革命者也進行了激烈的批評,得出了社會政治是一團煙的虛無結論。
《處女地》意在總結70年代民粹派“到民間去”運動的歷史教訓。作家對進步青年的革命激情、獻身精神給予了肯定,但形象地指出:沙皇政府的專制反動、地主貴族的驕橫腐朽、廣大農奴的貧困愚昧、運動本身的不切實際、進步青年的頭腦簡單,從主、客觀兩方面決定了民粹派運動的必然失敗。作家仍在作品中宣傳他的漸進改革論和文化啟蒙論。
《散文詩》是作家晚年的力作,表達了作家對青春、愛情的追憶,對美與大自然的眷戀,對人類永恒悲劇命運的思索,對崇高道德和愛的力量的謳歌,對市儈行為的抨擊,寓意深刻,筆法精煉,富有內在的節奏美。
屠格涅夫《父與子》
《父與子》(1861)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小說寫兩代人的思想斗爭。平民出身的醫科大學生巴扎洛夫應好友阿爾卡狄邀請,來到瑪利因諾村度假,不久與阿爾卡狄的伯父巴威爾發生爭論。巴威爾宣揚貴族制度與原則是神圣不可動搖的,指責巴扎洛夫不了解人民的真正需要,盲目否定一切,是“虛無主義者”。巴扎洛夫迎頭痛擊,指出“貴族制度、自由主義、進步、原則”不過是一堆沒用的外國字眼,空談個人尊嚴、個性至上卻無所事事實在無聊透頂,而他就是要否定一切,以破壞的方式為未來的社會掃清地面。在爭辯中,阿爾卡狄站在自己的年青導師一邊。阿爾卡狄的父親尼古拉雖不贊成巴扎洛夫否定一切的主張,但佩服他的務實精神和生活銳氣,深深感到作為父輩的一代已躺進了墳墓。后來巴扎洛夫因吻了女仆費涅奇卡而引起巴威爾與他決斗。費涅奇卡與尼古拉秘密同居多年,因長得很像巴威爾早年的情人而一直被巴威爾暗戀。決斗中,巴威爾受傷。以后,巴扎洛夫回到家鄉,在為村民治療傷寒病時,染病而亡。巴威爾出國。尼古拉與費涅奇卡舉行了婚禮。阿爾卡狄結婚,替父親管理田莊。
《父與子》通過巴扎洛夫與巴威爾圍繞著俄國的政治、經濟、藝術、科學、道德以及社會制度和生活原則所展開的思想交鋒,形象地再現了俄國民主主義知識分子陣營與自由主義貴族陣營之間的激烈斗爭。巴扎洛夫無論是在論戰中,還是在決斗中,都輕而易舉地獲得勝利,這說明貴族階級已到了不值一辯、不堪一擊的地步.顯示出了平民知識分子作為新生的歷史力量所具有的生命活力和精神狀態,雄辯地揭示出平民知識分子取代貴族知識分子的必然的歷史趨勢。同時,作品還通過瑪利因諾村改革前后生產混亂、經濟凋蔽、宗法制家庭瓦解、階級利益沖突加劇的事實,提出了俄國亟需改革和改革又陷入失敗的嚴峻的社會問題。這一切都顯示了作家敏銳的社會洞察力。
但是,由于作家不清楚平民知識分子將會怎樣去完成其歷史使命,因而安排了巴扎洛夫英年早逝的悲劇結局。至于如何改革,作家無所見地,因此書中籠罩著一種深沉的傷感之情。
小說主人公巴扎洛夫是平民知識分子的代表,激進的民主主義者。他出身于農民家庭,祖父耕田,父親是個鄉村醫生。他接近人民,熟悉人民,也熱愛人民,接受了當時社會上進步思潮的影響和科學知識的教育,因而持有鮮明的民主主義立場,他否定農奴制,批判貴族自由主義,蔑視貴族生活的原則,主張徹底改變現存的社會制度。他與父輩的沖突,既體現在他與巴威爾的思想斗爭中,也表現在他與父親的性格矛盾上。他既反對巴威爾自由貴族式的盲目崇外、消極守舊,也不贊同父親的沉溺于善行小事,而是主張否定一切。他認為,精神的疾病是從壞的教育和不健全的社會來的,只要社會一改造,病就會沒有了?梢娝姆穸ㄒ磺校轻槍χB的貴族文化和農奴制而發的,因而具有一種全面改革社會的政治愿望,帶有強烈的叛逆色彩。在哲學上,他是個唯物論者,重視實踐,提倡實用科學,反對脫離實際、矯情享樂和清靜無為。在生活上,他有著堅強的性格、埋頭苦干的精神,希望用自己的醫學知識來為社會服務,這些都是他作為一個平民知識分子的優越之處。
另一方面,他身上還有較明顯的思想矛盾和性格缺陷。他主張徹底改造社會,但卻僅限于客廳里的空談,沒有任何真正的改革實踐。他喜歡人民,站在人民的立場上看問題,但卻不乏輕視人民之處,甚至懷疑為人民奮斗的意義。他鄙棄享樂、傷感的貴族文化,但卻走向了夸大自然科學的作用、全面否定藝術和自然美的價值的極端。他主張從感覺經驗、理性至上和實際有用的角度看待一切,不免有生理感覺主義、唯理主義、實用主義和庸俗唯物論色彩。這一切就決定了他在生活中必然要陷入情感與理智,個人與人民的矛盾之中。他的憂郁、孤獨很大程度上來源于他的這種分裂性和盲目性。
巴威爾是個“堅定”而落伍的自由派貴族。他自詡是自由主義者和擁護進步的人士,實際上只是迷戀英國貴族式的社會制度和生活原則。他刻意模仿英國紳士的言談舉止,整日專事穿戴,講究派頭,過著空虛無聊的生活。他的心靈已被失敗的傷感緊緊纏住,他在對空茫愛情的追憶中尋找慰藉。到了人生的黃昏,他還想用野蠻過時的決斗方式來考驗自己的騎士精神。他敵視唯物主義,貶低自然科學,推崇貴族文化,還企圖通過挑起辯論和決斗戰勝新的進步力量。他的目的不過是為了維護貴族地主階級的政治特權和社會利益,反對俄國的民主解放事業,同時保住自己“社會進步者”的光榮地位。結果他慘遭失敗,出走國外。通過這一形象,作家說明自由貴族的落伍,他們已不得不退出歷史舞臺.同時也說明整個貴族階級的虛弱和沒落。
此外,作品還刻劃了溫和的貴族尼古拉、冒牌的民主主義者阿爾卡狄、渴望真誠愛情但卻貪圖舒適享樂的女貴族奧津左娃等人物形象,他們都真實可信,頗具典型意義。
屠格涅夫的小說具有鮮明的個性特色和獨到的藝術魅力。
A.單一的情節,完整的結構。屠格涅夫善于圍繞主題和中心人物來精心剪裁,巧妙布局。他的作品人物不多,事件單一,場面集中,時間較短。在結構上,慣用“客廳風波”、“愛情糾葛”、“悲劇結局”、“事后補語”四部曲式安排:開篇即寫客廳中的爭論,直接引入沖突,提出有關國家、民族命運的重大問題,通過觀點對立的人物間的對比來塑造人物;接著導出愛情糾葛,深化矛盾,借此考驗主人公;然后情節急轉直下,進入悲劇高潮,情節至此戛然而止;最后,拖一段時間作結,以廖廖幾筆補述完整個故事。這樣,整部作品顯得單純清晰,嚴謹完整,波瀾起伏,余音繚繞。在《父與子》中,開篇寫巴扎洛夫與巴威爾的爭論,借此寫出了巴扎洛夫的信念、性格和力量。接著場景由瑪利因諾移到尼可爾斯奎,寫巴扎洛夫與奧津左娃的愛情生活,借此暴露他的精神危機。然后再回到瑪利因諾,寫兩個政敵間的最后較量——決斗,顯示巴扎洛夫的徹底勝利。隨即場景移到巴扎洛夫家鄉,寫他的意外死亡。最后交待有關人物的結局,留下了“生命短暫脆弱,生活緩慢沉重”的無限感慨。整部作品寫得緊湊、多變而又回味無窮,令人掩卷深思。
B.抒情的筆調,純潔的語言。屠格涅夫的小說富有濃郁的抒情韻味,散發出一種優雅動人的魅力。抒情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語言風格。由于屠格涅夫是一個性情溫和善良、高雅細膩而又富有高度文化修養的作家,他所處理的主題又大多是關于知識分子不幸的愛情、失敗的事業等悲劇性內容,這種寫作主體與描寫對象之間的和諧一致,就決定了作家總是以一種溫情脈脈的語調來講述主人公的渴望、追求與不幸,因而整個作品的語言就顯示出一種平和、樸素、雅致、哀婉的風格,籠罩著一種哀愁傷感的情調!陡概c子》雖然寫到爭論場面時人物語言激烈、犀利,但就作品的整體語言風格而論,仍是平和、哀婉的。其二是手法上的借景抒情。屠格涅夫是公認的風景描寫大師。他善于描繪大自然的干變萬化,并使之與人物的心靈、性格協調起來,通過自然界色彩的明暗變化來烘托人物情緒的起伏與命運的升降。情與景的息息相關、融合無間,增強了作品的詩情畫意之美,給人以心醉神迷的審美享受。在《父與子》中,寫景雖只有幾處,但卻堪稱妙筆。如:巴扎洛夫決斗前眼中所見到的是由“晶瑩的露珠”和“百靈的歌聲”所浸透、充盈的“清涼的晨景”,這巧妙地襯托出他心境的平靜坦然。又如:巴扎洛夫在奧津左娃房間里所感受到的“隱秘的激動”與窗外“陣陣沁人肌膚的清涼夜氣”和“夜的神秘的細語聲”的心、境合一。再如:結尾時墳墓里掩埋的巴扎洛夫曾是熱烈反抗的心臟與外面墳頭上單純、平靜的小花和冷漠而永恒的大自·然的強烈對比,這更深一層地寫出了主人公乃至人類的悲劇命運,深化了主題,也留下了弦斷音存的絕響,給人以巨大的心靈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