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窮人,錢是稀缺的。對于忙碌的人,時間是稀缺的。
當處于稀缺狀態(tài)時,稀缺--存在潛意識里--就輕易地俘獲了我們的大腦,注意力就會集中在如何以最有效的方式去利用自身資源上。好處是:我們得到了專注,提高了效率。但也帶來了壞處:導致了管窺--專注于某一事物就意味著我們會忽略其他事物,會使我們陷入借用和短視。
借用可以理解為:忙碌的人借用下個計劃的時間進而讓自己處處落后一步,貧窮的人去借用短期貸款進而時時處于沒有余錢的窮境。
短視是因為太專注于當前的眼前事而沒有考慮那些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比如忙于當前工作而把健身推開一旁。從長遠來看,短視讓我們處于一種時時救火的狀態(tài)。
正是稀缺心態(tài),在帶寬--心智的容量有限的情況下讓人們一步步陷入貧窮與忙碌。
心智是可以培養(yǎng)的,是可以擴充容量的。在此認同上,作者給出了自己的應對措施:設(shè)置余閑,在余閑時采取行動,進而形成自己的緩沖機制。
相信不少朋友看了《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該書主要是研究資源稀缺狀況下人的思維方式。最后,該書的作者穆來納森得出一個結(jié)論:窮人和過于忙碌的人有一個共同思維特質(zhì),即注意力被稀缺資源過分占據(jù),引起認知和判斷力的全面下降。這項研究是心理學、行為經(jīng)濟學和政策研究學者協(xié)作的典范。
穆來納森的研究,對社會階層理論和國家政策、技術(shù)發(fā)展模式乃至個人時間管理等問題,都有重要的啟示。以下試舉幾例——
例一:窮人為什么窮?
美國共和黨認為窮人之所以窮,是因為他們不努力;民主黨認為,貧窮根源來自社會不平等,國家應主持再分配來支持窮人。穆來納森卻證明兩黨都錯了:窮人不是不努力,而是因為長期貧窮,失去了擺脫貧窮的智力和判斷力,這種狀況不變,再努力也是白費;而如果僅是簡單地分錢給窮人,窮人的“稀缺頭腦模式”也會導致無法利用好這些福利以脫貧。所以一個合理的社會流動方式應當是,建立最基本的社會安全體系,同時保有社會競爭上升通道,資源入口向全社會開放,使得個人能保持正常思維,有尊嚴地奮斗。
例二:時間不夠怎么辦?
傳統(tǒng)時間管理原則是利用片段時間和多任務,而穆來納森研究發(fā)現(xiàn),不是時間不夠,而是判斷問題的心力不夠;利用片段時間和多任務解決方式,反而因分心加強了焦慮,導致無法專心處理主要任務,加劇拖延。解決這個問題,最重要的辦法是,減少多任務干擾,求助外界輔導,分割問題,從而淡化處理問題的焦慮。
例三:信息過載?不,有效信息匱乏。
我們每天都處于信息過載中,很多人被微博信息轟炸得無法判斷問題,所以一些人開始用“戒網(wǎng)”的方式來擺脫信息過載。事實上這不是信息過載,而恰恰是“有效信息”匱乏的惡果。
在一個嚴重缺乏公開信息的社會,一旦技術(shù)帶來部分的信息開放,會造成“餓漢吃自助餐不知如何選擇”的問題。同樣,我們的頭腦還處于有效信息稀缺的時代,有“看到字就覺得很重要”的毛病,尚無法處理高濃度信息。最好的解決方式不是回到信息匱乏狀態(tài),而是建立輔助性信息篩選機制,幫助自己挑選重要信息。有趣的是,微信因為是同仁、同事間的互動,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信息篩選作用,所以微信在中國的發(fā)展會慢慢超過今天的微博。
穆來納森的研究剛剛開始,他關(guān)于“稀缺頭腦模式”的警示,是我們這個信息和人口爆炸、平均時間和資源都加速減少的時代的一盞指路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