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甘正傳》這部電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電影中的主角阿甘智商只有75,屬于輕度弱智。但是智商的殘疾沒有成為阿甘人生的絆腳石,反而讓阿甘擁有了一種寶貴的品格——不懂得計算輸贏得失。
正是在這種品格的驅動之下,他學會了簡單的堅持、認真的付出、傻傻地執行。縱觀阿甘的一生,他始終在為自己的目標堅持到底、努力向前。
阿甘代表的不僅僅是阿甘個人,更代表著蒼穹之下所有平凡的人們。每一個人在初入社會時,都像一個傻子,不懂人情世故,也不懂規則秩序,這與弱智的阿甘沒有區別。在生活的萬般摧殘之下,有些人選擇了隨波逐流,向命運繳械投降。
但是總有一些人傻傻地堅持著,不肯低頭半分。在與社會和命運的長期斗爭中,他們從平凡躍為不凡。劉長卿就是這群人中的一員,他傻傻地度過了自己的一生,癡癡地堅持著,留給世人的不僅是感動,還有敬佩。
劉長卿與仕途從小結下了不解之緣,長卿二字來源于司馬相如,因司馬相如字長卿。他用自己的名字時刻鞭策自己,一定要成為像司馬相如一般的良臣。
于是劉長卿抱著學而入仕的愿望,年少入讀嵩山,避世而求學。與他相伴的除了書籍之外,唯有山間的蟲鳴鳥叫。等他踏出嵩山之時,他已經二十歲了。唯有為國為民的宦海沉浮方能一展他滿腹的學識,他決定正式踏上入仕之路。
在唐朝,讀書人想要入仕,肯定繞不過科舉。劉長卿從嵩山出來之后,一心投入了科舉之中。可是之后的十余年間,他屢考屢敗。當時的舉人們給了他“朋頭”的稱號,這稱號類似于當今的“超齡留級生”。
他被舉人們嘲笑的樣子,正如我們看影片開頭的阿甘一樣,覺得就是一個徹底的傻子。多數人的嘲笑足以摧毀一個人前進的斗志,可是劉長卿對此毫不在意。他只需知道自己的目標是成為司馬相如般的良臣,哪管世俗流言。
轉眼之間,劉長卿已經到了而立之年。32歲的他在科舉榜單公布之時,終于看見了自己的名字。他終于成為了一名進士,擁有了為官的資格。仕途的大門為他敞開了,可是當他準備一腳跨過門的時候,安史之亂來得猝不及防。
玄宗逃離了長安,大唐的朝廷名存實亡。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劉長卿只能到達江南避亂。南下的一路之上,他看見了盛唐的另一面:官員腐敗、名不聊生。眼前的一幕幕,都更加堅定了他入仕為官的決心。
在戰亂面前,所有的人都只考慮自己的生死,連高高在上的玄宗都是如此。只有他是一個傻瓜,還想著為國為民、扭轉時局。可是這個傻瓜什么也干不了,他沒有官職,只是一位普通的讀書人。又不會舞刀弄槍,不然他早就沖到前線去了。
唐肅宗即位之后,朝廷終于想起了這位在安史之亂爆發前的進士。于是一封詔書傳到了劉長卿的手上,他被任命為長州縣尉,緊接著又被任命為海鹽縣令。他終于站在了實現自身的舞臺之上,可是他偏偏要在官場的舞臺上點一根蠟燭。
在黑暗無比的唐朝官場舞臺上,黑暗是圈子中人都必須要遵守的潛規則,他們哪能容忍劉長卿點蠟燭驅散官場的黑暗。于是劉長卿的同僚及其手下一起誣告他貪污錢糧,劉長卿在公堂之上百口莫辯。
他憤懣地吼著:“直道天何在,愁容鏡亦憐”。可是堂前的所有人不為所動,還是如看傻子一般地看著他。他最終鋃鐺入獄,名聲掃地。
他的一生本來就此在監牢之中度過,幸運的是,唐肅宗在收復兩京之后大赦天下,他才得以免去牢獄之災。唐肅宗緊接著將劉長卿貶至廣東,這幾乎意味著他的政治生涯宣告結束。因為唐時的廣東與滇南無異,被稱為“蠻荒之地”,貶至此地的官員終生遠離朝堂,不得所用。
劉長卿經此遭遇,寫了多首吐槽的詩。但是他很快又沒心沒肺地投入了對廣東當地的建設之中,朝廷如此對他,他還是一心想要做良臣,真的很傻。
兩年之后,劉長卿遇赦北歸,被朝廷安排在浙西任上。當時的浙西剛剛經歷了劉展之亂,原本繁華富庶的吳郡一帶變得破敗蕭條。劉長卿沒有絲毫的抱怨,又投入到了浙西的建設之中。
五年之后,劉長卿任滿回到了京師。可是京師的官場水更深,對于沒有背景與家世的劉長卿而言,他只能成為他人隨意拿捏的玩物。兩三年之后,劉長卿被排擠出了京師,被逼無奈的他只能選擇進入淮南王府,成為了一名幕僚。
在他做幕僚的這段時間里,劉長卿難得度過了一段相對平穩的生活,這也是他一生中最為幸福的時光。他在處理完幕僚的工作之余,時常與當地的僧人一起品味佛家的思想。佛聲悠揚、山寺寧靜,撫平著他內心中的煩躁與不安。
然而命運似乎看不慣劉長卿的怡然自得,又將一件禍事摔到了他的身上。大歷九年,年近半百的劉長卿得罪了郭子儀的女婿吳仲孺。后者派人誣告劉長卿貪污了20萬貫,并要求官府對他執行死刑。
幸運地是,一位較為正直的官員為劉長卿求情,劉長卿才免去了死刑,被貶為睦洲司馬。公元781年,劉長卿突然時來運轉,出任隨州刺史,成為了四品大員。他這次終于可以一展自己良臣的抱負,可是前面等待他的又是一場災禍。
在他任刺史的幾年之后,淮西節度使李希烈發動叛變。隨州不久之后即被攻占,劉長卿只能逃往江東避難。天色逐漸暗了,大雪下個不停,劉長卿不得不停下自己前去江東的腳步。他需要找一個地方度過黑夜,而不遠處有一間茅屋。他看著眼前的景象,寫下了《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蒼山遠, 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 風雪夜歸人。
暮色降山,前路更顯遙遠。天寒白屋,更顯貧困。前兩句借寫景就總結了劉長卿的一生,他的生活是貧苦交加,他的仕途是前路茫茫、進退維谷。在這樣的人生境遇之下,他突然想過最普通的生活。一間簡陋的房屋,一張簡陋的床,對于在風雪中又夜歸的人來說,可能是最好的歸宿吧。
可是劉長卿在心灰意冷之后,還是忘不掉做良臣的初心。
此后的幾年里,他一直待在揚州。他每天都會站在門口,等待著朝廷的任命,可是朝廷早已忘記了他。
逝者如斯夫,劉長卿老得逐漸走不動路。可是他仍會杵著拐杖,在家門口守著。一場風雨過后,劉長卿病倒了。在他閉上眼睛前,他將生命中最后的一絲目光忘向了門外。也許朝廷的任命已經在路上了,也許他馬上就要實現良臣的夢想了,可是他終究是看不到這一天了。
劉長卿的一生都不曾放棄自己修齊治平的良臣夢想,這份堅持的代價是他要與命運展開無數次的搏斗。對于當代而言,仍然有無數的“劉長卿”在做著傻子一般的事情。
他們可能是不管親朋勸阻的創業者,也可能是再入職場的家庭主婦,還可能是跳槽轉行的普通員工。其實每一位平凡的我們,都是劉長卿。在生活男神和命運女神的眼里,我們都是傻子。因為我們絕大多數人不管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改變生活與命運。
我們終其一生都過著沒有多大改變的生活,經歷著普普通通的命運 。既然明知最終的結果,那么我們為何還要傻傻地努力著?
因為付出遠比收獲重要,過程遠比結果重要。我們最糟糕的結果也許會向劉長卿一般,可是那又何妨。將人生凝結成詩意,何嘗不是一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