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樓,位于湖南岳陽市古城西門城墻之上,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美譽,與湖北武昌黃鶴樓、江西南昌滕王閣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如果加上山西永濟的鸛雀樓,則為中國四大名樓,當然也有說江南三大名樓加山東蓬萊閣為中國四大名樓的。這里先不管它,反正自中國經濟蓬勃發展以來,全國各地搶名人、搶名勝,都搶破了頭,因為巨大的傳統文化資源,也會成為一個地區的經濟增長點。
岳陽樓像所有的名樓一樣,留下了歷代無數名人的詩詞作品和墨寶。尤其是在唐宋年間,李白、杜甫、李商隱、李群玉、范仲淹、陳與義等大詩人、大文豪接踵而來,寫下了成百上千篇詩詞歌賦。
杜甫在58歲時,即唐代宗大歷三年(768年),抱病來到岳州,登上岳陽樓,觀景的同時,大概想得挺多,百感交集,寫下了五言律詩《登岳陽樓》。
說來也怪,凡是與杜甫同題材并同體裁的詩,前人評詩時一對比,多推其詩為上,縱是李白、崔顥、王之煥、孟浩然之作,亦不在話下。小編實在是很想跟宋、明、清三代的詩詞評論家們嘮叨嘮叨:杜甫在你們眼里,何止是詩圣,用現在話來說,簡直就是甄子丹附體,宇宙第一啊。前面被小編發現你們把杜甫的《登高》封為古今第一律詩,力壓崔顥《黃鶴樓》的唐人七言律詩第一,現在又被小編發現你們把杜甫的《登岳陽樓》封為古今登樓第一詩,再度碾壓崔顥的《黃鶴樓》,順便捎帶上了王之煥的《登鸛雀樓》。可是小編明明記得,你們曾經說過《登鸛雀樓》是唐人五言的壓卷之作的。你們這么評詩,真的好么?是想引發九泉之下大詩人之間的戰爭嗎?
言歸正傳。和岳陽樓有關的詩,最為著名的是杜甫的《登岳陽樓》和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下面先欣賞杜詩,再欣賞孟詩,看看是不是真如前人詩評中所言,杜詩勝過孟詩。
杜甫《登岳陽樓》原文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注釋】
洞庭水:即大名鼎鼎、僅次于江西鄱陽湖的中國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
坼:分裂。
乾坤:這里指日、月。
孤舟:孤單的小舟。這里指自己一家人擠在一葉孤舟上到處漂泊,居無定所。
關山北:這是泛指北方邊境。
軒:窗戶。
涕泗:眼淚和和鼻涕
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原文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注釋】
涵虛:基本意思為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
太清:道家天師道最高神太上所居之處,這里指指仙境。
云夢澤:古代的云澤和夢澤,現湖北南部、湖南北部的低洼地區。洞庭湖位于其南一角。
濟:渡過、到達。
楫:船槳。
端居:閑居。
圣明:一般用來贊譽皇帝英明。這里借指太平盛世。
徒:空,只好。
【對照賞析】
很多大詩人都吟詠過岳陽樓和洞庭湖。比如李白的《與夏十二登岳陽樓》,劉禹錫的《望洞庭》,崔玨的《岳陽樓晚望》 等等,但其中評價最高的是杜詩和孟詩。
北宋詩人唐庚在《唐子西文錄》中說:過岳陽樓,觀杜子美詩,不過四十字爾,氣象宏放,涵蓄深遠,殆與洞庭爭雄,所謂富哉言乎者。太白、退之輩率為大篇,極其筆力,終不逮也。
南宋詩人劉克莊在《后村詩話》說得更直接:岳陽城賦詠多矣,須推此篇(小編注:指詩《登岳陽樓》)獨步,非孟浩然輩所及。
真的是這樣嗎?我們來看看。
杜詩的創作背景前面已經講過,不再贅述。孟詩,是孟浩然在其忘年交張九齡任中書令時寫下的,并贈給了張九齡,目有是期望張九齡能給予其仕途上的推薦。創作背景的不同,決定了作品的格調不同。
杜詩起句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交待地點和登樓的緣由,帶有隱晦的感情色彩。詩中說他素聞洞庭湖大名,一直想瀏覽一番,今天終于來了,并且登上了岳陽樓。按理說,心愿得到了滿足,應該非常高興才是,至少該有如毛主席才飲長江水,又食武昌魚句中透露出來的喜悅感受,然后,我們從杜詩這一句中,絲毫感受不到杜甫的喜悅,相反,感受到的是滄桑。此句雖看似平凡,實則暗流洶涌,為全詩定下了悲愴的基調。
孟詩起句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則是從描寫遠景入手:八月間,洞庭湖水一望無際、波瀾不驚,和長天混為一體,仿佛身處仙樓瓊閣。表面看起來,時空背景很大,但實際上流于平庸。在小編看來,既不如王之渙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般博大壯觀,又不如王勃秋水共長天一色般俊逸空靈,正如明清之交的學者毛先舒在《詩辯坻》中所評:余謂起句平平。
杜詩頷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意思是說,本來應該連在一片的吳楚兩地被一望無際、漫延到東南方向的洞庭湖水硬生生地割裂開來,憑樓遠眺,仿佛天地間全是水,天地間的萬物全部漂浮在湖水之上。簡簡單單的一個坼字和一個浮字,把靜態的景物,瞬間化為動態的意象,使得詩中的風物全部活絡起來,也使得句子的氣勢更加恢宏,境界更加深遠。同時,這一句也是在隱喻國家的戰亂和分裂,以及政局的不安,體現了詩人的對國家和時局的擔憂。此句是名句。
孟詩的頷聯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亦是名句。寫洞庭湖的深厚蓄積,滋潤了廣闊的云澤和夢澤,而壯闊的波瀾,輕易就能把岳陽城撼動。詩句體現出洞庭湖充滿生機和活力,以及無所不至的力量。此句也有隱喻,意指朝廷強大,國家昌盛。《唐風定》中說:孟詩本自清澹,獨此聯氣勝,與少陵敵,胸中幾不可測。,認為三四句與杜詩中的三四句不相伯仲。清初詩人王士禎在《燃燈記聞》中說:為詩須有章法、句法、字法……如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蒸字、撼、字,何等響,何等確,何等警拔也!
盡管如此,但小編還是支持孟詩頷聯在氣象上不敵杜詩頷聯的說法,因為孟詩句妙則妙矣,但其氣象相對于杜詩來說,還是略顯局促。胡應麟在《詩藪》中評價: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浩然壯語也,杜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氣象過之。查慎行在《初白庵詩評》說:杜作前半首由近說到遠,闊大沉雄,千古絕唱,孟作亦在下風。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評杜詩說:三、四雄跨今古,五、六寫情黯淡。著此一聯,方不板滯。孟襄陽三、四語實寫洞庭,此只用空寫,卻移他處不得,本領更大。
杜詩頸聯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寫詩人自己眼前的境遇,和親朋好友沒有一點聯系,自己年老體衰,身弱多病,一家人蝸居在一條小船上,在亂世之中四處漂流。而孟詩頸聯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則是名句,意思是我想渡過這片大湖,卻沒有舟船借助,如今在皇帝圣明之下,天下太平繁榮,我卻依舊無事可做,閑居在家,這簡直就是一種恥辱。把希望張九齡引領舉薦自己的心愿說得非常含蓄婉轉,比喻貼切,非常得體,同時又包含一定的哲理。此句被歷代文人當作寫自薦信的模板,常被化用。小編認為,此聯,孟詩取譬巧妙,手法獨到,略勝杜詩。
杜詩尾聯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表現的是對國家安危的擔憂。北方邊境依舊有吐蕃在侵擾,戰爭得不到停息,甚至連長安都受到威脅。我雖然居于小舟中,可心懷天下。如今倚著窗戶,向北眺望,雖然遠隔千山,看不到邊境戰況,但一想到國家陷于戰爭,老百姓更是飽受戰亂之苦,怎么能不讓我心憂流淚。此等境界,非孟詩可比。
孟詩尾聯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用垂釣者暗喻當朝的執政者,其實就是指張九齡。這句的意思是說,張丞相,你現在當朝執政,而我卻不能跟隨你的左右,依舊賦閑在家,既然不能為你效力,也只有羨慕的份兒了。此句雖然由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化用而來,但其意義遠不及原句積極,用在此處,尤顯一股文人懷才不遇,卻又希望能夠通過所謂的貴人引路而入仕途的酸氣。到了結句,孟詩還在酸不溜丟地糾結個人的利益,表達自己迫切入仕的愿望,在境界上已是遠遜杜詩。
總而言之,杜詩由近及遠,又由遠而近,再由近而遠,交錯推進;詩意一波三折,先是大氣磅礴,后是沉郁悲愴,讀來蕩氣回腸,令人感慨;抒發的是憂國傷時的情懷,彰顯位卑未敢忘憂國的高尚情操。孟詩表現手法巧妙,詩意含蓄委婉,先是氣象萬千,后是輾轉悱惻,抒發的是個人欲借機入仕的理想抱負。
說到這里,其實高下已經分出來了。
不過小編要鄭重聲明:孟詩是一篇歷代流傳的上品,這是毫無疑問的。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