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知道,中國有5000多年的歷史,現在才2022年,那還有3000年去哪兒了呢?
每天都在看日歷,大多數人能分清農歷和公歷,卻沒有多少人知道所謂的公元年是什么意思,更不知道它是如何定義和劃分的。公元1年時,我國又處于哪個朝代呢?
人類現在生活的時期,其實叫公元后2022年,那么對應的肯定還有一段叫公元前的時期,那公元前和公元后,究竟是如何劃分的?

傳統紀年法
舉個例子,查閱歷史資料,翻到秦朝的那段歷史,能看到秦朝存在的時間為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7年。
秦朝過了是漢朝,漢朝的時間為公元前202年到公元220年,唐朝是618年到907年。
以上時間點可以看出,秦朝在公元年前就滅亡了,漢朝則是從公元前跨越了到公元后,而公元后的年份,習慣叫法上,不再加上公元后三個字,直接說某某年。

中國古代和近代,對時間還有一種人人熟知的記法,就是根據朝代不同、皇帝的不同來記的。比如清朝是1636年到1912年,但清朝人會說順治二年,康熙十三年等。
1912年,清朝滅亡之后,進入民國時期,民國政府宣布采用世界通用的公歷,作為國歷。
但在傳統上,民國紀年法依然在使用,那時候,我黨的同志在寫信落款時,都會把時間寫成民國十三年、十六年等。

直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協會第一屆會議上,才正式將國際社會通用的公歷和公元,作為我國的歷法紀年。與國際接軌后,人們與世界的聯系也越來越方便。
其實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時,我國就出現了歷法,這種傳統歷法是從黃帝紀年開始的。
公元前2697年,便是黃帝紀年的元年。紀年是年代的名字,主要的紀年分為:帝王紀年、歲星紀年、干支紀年。

前面提到的順治、康熙多少年,就屬于帝王紀年,是根據每個帝王的年號,和他繼位的時間來紀年的。
干支紀年,是一種上古歷法,包括天干和地支,這種歷法是循環往復的,干支順序60為一周,立春就進入下一年。
一個紀年周期是60年,我們至今還在提的60年一個甲子,就是這個意思。

但是因為干支紀年,容易產生時間混亂,所以帝王紀年是普遍使用的。跟黃帝元年一樣,康熙帝繼位那年便是康熙元年,從公歷上看是1662年。
如果用干支紀年法來看2022年,說法就變成了第多少個甲子的第多少年,用起來相當不方便,還不如帝王紀年。

統一使用西方公歷
統一采用公元紀年后,歷史和時間捋起來便順暢多了。公元年,也就是公歷,源自西方國家,其實是基督教徒的基督紀年。
該歷法產生于公元6世紀,是一名意大利哲學家里利烏斯提出的,由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正式頒發實行。
公元1年這一年,耶穌誕生,基督教徒便以耶穌的名義,開始紀年。而耶穌誕生之前的時間,便稱為公元前。

我國實行公歷后,才用倒推的方式算出,從前的各個帝王紀年時間,具體是公元哪一年。中國歷史上的公元年的劃分,便是從漢朝開始的。
漢朝始于公元前202年,公元1年的時候,漢朝的皇帝是漢平帝劉衎。漢平帝的年號叫元始,按帝王紀年,這一年剛好也是元始元年。
漢平帝年幼登基,當時在朝中掌權的是王莽,于是漢平帝便成了西漢的最后一位皇帝,他死后,王莽謀朝篡位,建立了新朝。
有趣的是,漢平帝登基的次年,王莽便決定重新定義紀年,剛好與西方的耶穌紀年重合,不得不說是個神奇的巧合。

其實,公元紀年一開始使用的國家并不多,只在歐洲幾個國家之間通用,后來世界的交流越來越密切,這種歷法逐漸普及,直到成為主流歷法。
中國古代的歷法復雜,但準確,我們祖先的智慧現在用起來,都非常得心應手,只是民國時期,我國為了與國際接軌,才引入了基督紀年法。
這個歷法,說實話也只能計時間用,要看各種節氣,還得靠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

至于為什么全世界選擇通用基督紀年法,也顯而易見了。
第一是因為它簡單,不用像干支紀年法,要觀察的天體,計算的東西太繁瑣了。
第二嘛,則是西方國家發展時間早,到處開辟殖民地,自然就把他們的文化插到了世界各地。
因此,建國后確定采用公歷的同時,也很好地保留了華夏祖先的智慧——農歷,且各種傳統節日,依然按照農歷時間來計算。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