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兒的一個顯著進步,就是逐漸擺脫自我中心,學習按指令行動,生活自理能力增強。
在成人的指導下,他們形成了許多日常生活、游戲和學習活動時所必需的生活自理能力,如會自己用勺子進餐,會自己穿衣褲、會解會扣較容易操作的扣子,會穿不用系鞋帶的鞋子,會自己洗手等,這表明小班幼兒已開始能適應集體生活了。但由于受動作能力發展的制約,動作比較遲緩、笨拙,需要成人給予耐心指導。
小班幼兒的大動作協調性增強,喜歡跑、跳、鉆、爬和踏小輪車等活動,喜歡跟著大孩子、成人玩追跑游戲等。
小班幼兒手部小肌肉的發展相對較遲緩,但雙手協調技能有了較大發展,他們會折紙,會用蠟筆畫畫,會使用剪刀剪直線,動作逐步精細化了。
小班幼兒的思維活動中,無意注意占優勢,幼兒往往受到行動和外都環境的影響。他們在做事情時往往會先做后想,或者邊做邊想,不會思考好以后再做。
如他們在繪畫開始前往往無計劃,畫完后才會想到隨意的情節,因此欣賞小班幼兒的繪畫作品貴在聽而不在看。
小班幼兒喜歡與人交往,尤其喜歡與同伴一起活動,在與同伴或成人的交往中幼兒開始發展自我概念,如自己的名字、性別,自己喜歡干什么,什么是我的,什么是你的等。
但在與人交往中,帶有明顯的自我中心傾向,容易受情緒影響而沖動,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為,如存在抓人咬人等特有現象,游戲活動不吸引他,自顧自地脫離集體活動重新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活動等。
這個階段的幼兒對自己的認識還容易無限夸大,如認為自己可以像奧特曼一樣打怪獸,像蜘蛛俠一樣幫助所有人等。
小班是幼兒語言發展的飛躍期,他們基本掌握本地區語言的全部語音,但在實際說話時發音還不夠準確。同時,他們的詞匯量增加也很快,尤其是名詞、動詞等實詞增長較為迅速且掌握得較好。
小班幼兒不僅能用簡單的語言與成人、同伴交往,向別人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還能敘述生活中的事,只是在獨白時不流暢,帶有很大的情景性。這一年齡階段的幼兒特別愛聽故事,常常纏著父母在空閑時間講,還喜歡一邊聽,—邊學故事中小動物有趣的動作和叫聲。
小班幼兒正處于秩序敏感期,他們對做事的順序性、生活習慣、物品的空間位置及所屬上有嚴格的要求,如不能隨意打亂坐的位置,接送卡必須要自己交給媽媽而不能讓媽媽拿等。
這個階段,是建立規則最好的階段,因此一日活動常規管理在小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兒歌具有內容淺顯篇幅精巧、語言活潑、結構明快等特點,相比較起單純的說教,更符合小班幼兒心理接受水平。
幼兒在兒歌中習得良好的行為習慣,這種習得方式正是抓住了幼兒的興趣點,通過簡短生動的語句培養幼兒的生活常規。
例如,在兒歌小圍巾,真漂亮, 這邊短,那邊長,短邊碰一碰, 疊得四方方中,孩子邊做動作邊念兒歌,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自我服務的基本技能。幼兒洗手時,可以邊念兒歌邊洗手:小朋友,來洗手,洗手先要挽袖口,洗手心,洗手背,看誰洗得最干凈。在兒歌的引導下,幼兒愉快地完成了洗手的任務,還掌握了正確的洗手方法。
現在的家庭幾乎都是四個大人圍著一個小孩轉,有的甚至還有保姆,所以,幼兒在生活自理上很差。作為教師是幼兒健康和安全的保護者,也是幼兒全面發展的引導者,為此,要逐步引導幼兒學習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是常規培養的有效途徑。
對于小班前期孩子來說,這里面很多事情都是在教師提醒、幫助下才能完成的,所以幼兒教師要時常提醒和幫助小班幼兒培養管理自我的意識。
小班幼兒年齡小,自制力差,易遺忘。小班幼兒正處于直覺行動思維向具體形象思維過渡階段,其思維的直覺行動性與形象性并存。
因此在此階段,幼兒大都通過與外界事物的接觸來感知世界,事物的外在特征是幼兒認知的來源,看、摸、聽、聞等行為成為其認知的途徑。加之此階段幼兒的注意、記憶主要以無意注意與無意記憶為主,因而教師應充分把握住幼兒這一特點,利用環境加以引導,讓環境成為幼兒無聲的教師。
針對這一特點,要把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規則繪制成形象有趣、色彩鮮艷的標記圖,設置在相應的環境中,以提示孩子作出相應的行為反應,促進良好行為的產生和發展。
例如,為了幫助孩子掌握"上下樓梯向右行"的規則,在樓梯口畫上箭號。久而久之,孩子們在看看做做中主動、自覺地學習到了靠右行的習慣。
在教育管理的過程中,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都是要善于捕捉孩子的閃光點,進行現場的常規教育。
教師就是幼兒的榜樣,教師的每一個動作都將影響幼兒的發展,因此,教師在小班幼兒班級管理過程中要充分做好榜樣示范。通過榜樣示范的方式潛移默化的影響幼兒的生活常規。
游戲是幼兒的生命,游戲也是對幼兒進行常規教育的良好手段。
都說幼兒教育要寓教育于游戲中,幼兒的常規教育也是如此,游戲的自主性、愉悅性、互動性正符合幼兒的興趣與發展需求。幼兒通過游戲與同伴及環境的相互作用,使得自身各種能力得以發展。
教師可抓住游戲的這一特性,通過角色游戲、建構游戲等區域活動培養幼兒懂禮貌、穿脫衣、整理歸納等行為習慣。這樣一來,游戲便成為了幼兒學習與練習的平臺。這樣一來,在游戲的過程中就會學到很多意想不到的知識。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有的幼兒在幼兒園表現很好,但一回家,家長往往隨其自便,不能嚴格要求,使幼兒園的常規教育功虧一簣。因此,要把教育延伸到幼兒的家庭,讓家長參與教育,配當幼兒園培養幼兒在家在園的一致意識。
幼兒是環境中的互動發展的個體,除在幼兒園的環境外,家庭環境也影響到幼兒的常規行為發展。因此,教師應注重與家長的聯系合作,將幼兒園的各類活動延伸至家庭,充分調動起家長的參與度。這樣一來形成幼兒園與家庭的教育合力,更好地鞏固了教育的連續性。避免出現5+2=0的現象。
興趣是幼兒最好的老師,以興趣作為引導,幼兒能自主地投人到教師創設的活動中。因而小班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常規管理中,應以幼兒興趣作為出發點,設計各項活動。
對幼兒游戲情況的細致觀察是教師有效管理的基礎,這一點對小班游戲活動來說更是如此。
觀察是行動的前提,只有建立在游戲觀察基礎上的管理與指導,才能做到真正的有的放失,才能有效地促進幼兒發展。
小班幼兒各項游戲水平發展都處于起始階段,因此更需要教師的引導與幫助。教師只有通過細致地觀察,才可以發現幼兒的游戲興趣與需要,才能切實地了解當前游戲所存在的問題,并及時調整游戲的環境支持,適時介人游戲,進而做出適宜的管理與指導。
本文部分內容源自網絡,轉載僅用于學習資源的分享,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排版丨Raily
審核丨不寫昵稱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