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運這一人類歷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人類遷徙拉開序幕,據(jù)統(tǒng)計,今年春運全國旅客發(fā)送量將達到28.07億人次,比2014年增長3.4%。為了保障更多人的歸途平安順利,鐵路交通線上還有這樣一群職工以對工作的熱愛對抗雪國的冰冷,辛勤地忙碌著。他們所做的工作常常被人們忽視,但肩上的責任都不可小覷。
綠皮車四元一趟取暖靠燒煤 鐵路職工六小時不吃不喝徒手裝30噸煤
1月25日早上七點,在牡丹江火車站的站臺上,6242次列車的列車長蔣春江正在疏導著乘客上車。
哈爾濱鐵路局牡丹江客運段6241/2次列車長蔣春江:大家注意安全,慢點。
7點36分,6242次列車正點駛離了牡丹江站。這趟列車俗稱綠皮車。伴隨著中國鐵路的一次次大提速,至21世紀初綠皮車在干線上已少見,但在支線和短途以及慢車等旅客運輸中,還有一大批綠皮車運行,6242次列車就是這其中的一列。由于綠皮車沒有空調(diào)設施,取暖和燒水都要靠燒煤,開車后蔣春江最關(guān)心的就是各個車廂的取暖問題。
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 中國鐵路上幾乎都是這樣的綠皮車
蔣春江:90度,不能超過90度。如果超過90度,就該沸騰了。不能過高,過高它就不吸熱,溫度就降了。
當天牡丹江的室外溫度是零下20多度,能不能保證車內(nèi)的溫度,是乘客是否舒適的關(guān)鍵。填煤、掏爐灰,這是列車上每個列車員都要隨時做的工作,確保鍋爐的安全之后,蔣春江開始到各節(jié)車廂里去巡查。
填煤 掏爐灰這是列車上每個列車員都要隨時做的工作
牡丹江到東京城的距離不過70公里,總共經(jīng)停6站,運行的時速基本保持在三、四十公里上下。每到一個站,無論在忙什么,蔣春江都要放下手里的工作,趕到站臺上。
蔣春江:所以說各個站必須得交接,必須得進行。而且每一項工作都不能漏項,一漏項涉及的就多了。
9點18分列車準點到達了終點東京城。看著旅客們走下列車踏上回家的路,稍事檢修后,他與他的列車組又返回牡丹江。
蔣春江告訴《經(jīng)濟半小時》記者,別看這趟列車舊,它的票價便宜,就算從起點坐到終點,也只有四元錢。每年春節(jié),這趟車都是返鄉(xiāng)人的首選。眼下就要過年了,每趟列車幾乎都擠滿了人,一次能夠運送大約600名乘客。因為多年沒有調(diào)整過車票價格,這趟列車常年虧損。即使這樣,每到春運期間,他們還要再增加車次。
《經(jīng)濟半小時》記者:但是我聽說你們加車不加人是吧?
蔣春江:對。加車不加人。
加車不加人,春運期間額外增加出來的工作,就只能由他們車上的八名乘務加班來完成了。每年都這樣,蔣春江和他的同事們已經(jīng)習慣了。
列車到站后,喧鬧著的車廂一下子安靜了。在火車進站的同時,負責保潔的工作人員立即開始了他們的工作。
哈爾濱鐵路局牡丹江客運段保潔車間保潔員王歡:我們上車先掃地、拖地。
經(jīng)過一個多小時的打掃清理,這一節(jié)一節(jié)原本老舊的車廂,再次變得煥然一新。下午一點,綠皮車被推進了維護車間,等待它的將是從外皮清洗到上水再到車輛的檢查的一系列標準化維護。
王歡在清潔列車
很快到了最后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上煤!
央視財經(jīng)《經(jīng)濟半小時》記者:這一個里頭得裝幾桶煤?
哈爾濱鐵路局牡丹江客運段保潔車間上煤工伊成龍:15、6桶吧。
記者:你們幾個人做這個工作?
伊成龍:三個人。加上司機四個人。
記者見到伊成龍的時候,已經(jīng)是下午三點了,他的工作就是把煤炭一桶一桶地搬上列車。十多分鐘以后,整趟列車三噸左右的煤就加滿了。
伊成龍的工作就是把煤炭一桶一桶地搬上列車
走在路上,高玉國有些疲憊。他告訴《經(jīng)濟半小時》記者,從上午九點到下午三點,他們連續(xù)工作了六個多小時,既沒吃也沒喝,終于為十列列車上完了三十多噸煤。這臉上的黑,他們早都習慣了。
煤工高玉國:洗澡當天洗不出來。當天眼睛戴上口罩它都黑的一圈吧,怎么洗當天也洗不出來。第二天睡一宿覺第二天一干巴了完了才能洗出來。
上煤工天天黑眼圈
隧道工:冬天的冷夏天的潮 零下20度走三小時還要背著20斤工具
1月26日凌晨5點,在絕大多數(shù)人還在睡夢中時,牡丹江工務段朝陽隧道工區(qū)的工長王維先和他的同事們頂著刺骨的寒風一起來到了牡丹江火車站,隨身還攜帶了不少的東西。他們需要乘坐火車趕到自己的工作地點。
哈爾濱鐵路局牡丹江工務段朝陽隧道工區(qū)工長王維先:這面肉便宜,買了一塊豬肉。買點青菜,大蔥還有芹菜。
《經(jīng)濟半小時》記者:這些物資夠你們在上面吃多長時間?
王維先:能吃三五天,一個禮拜。
王維先的工作地點位于張廣才嶺的腹部,冬季大雪封山,每天只停靠一對通勤車,生活物資稀缺。他們只能通過這種自己攜帶的方式來補充給養(yǎng)。
8點10分,火車抵達他們的工作地點朝陽。這里就是電影林海雪原中的故事發(fā)生的地點。到處都是沒膝深的積雪,是典型的高寒山區(qū)。除了他們這些隧道的巡守員,這里沒有長期居住的居民。
到處都是沒膝深的積雪,是典型的高寒山區(qū)
上午九點,準備出發(fā)的辛文寶和冷巨臣做著最后的準備,仔細檢查要用的每一件工具。做好了準備工作,辛文寶和冷巨臣開始了這一天的工作,他們所要巡守的隧道是杜草隧道,首先進入的上行隧道,長度接近4公里。
哈爾濱鐵路局牡丹江工務段朝陽隧道工區(qū)巡守員辛文寶:他背一些防護的用品,大概能有十多斤,二十來斤。正常他離我五米二十來米遠,必須得有這個訊息。
交談時《經(jīng)濟半小時》記者了解到,他們兩個人分工很明確。辛文寶負責巡守時的具體操作,而冷巨臣負責背負二十多斤重的工具,同時也要時刻的保護著辛文寶安全。
冷巨臣背著工具
記者:那我們這刨一般得多長時間?
辛文寶:得倆小時。
因為年代久遠,這個隧道的頂部有漏水現(xiàn)象。循著微弱的燈光,可以看到成溜的滴水。這些滴水一結(jié)冰,就會成為時刻可能掉下來的冰錐子,威脅列車安全。而如果是軌道底部結(jié)冰的話,又會直接威脅鐵軌,所以現(xiàn)在工區(qū)每周都要集中刨冰兩次。
在隧道內(nèi),像這樣的打冰點有127處。跟隨著辛文寶往前走,《經(jīng)濟半小時》記者不斷看到懸掛著的冰凌。
《經(jīng)濟半小時》記者:這一晚上就形成這么大?
辛文寶:對。不好整了現(xiàn)在。
上行隧道是1978年建成的,相對來說需要處理的問題少一點。辛文寶和冷巨臣30多年來這條隧道來來回回已經(jīng)走了幾千次了,個中甘苦他們最熟悉了。
辛文寶:年輕的像我們這種活真干不了,第一是耐性和寂寞,受不了。再一個晚上的夜班,特別是半夜,洞里就給人種挺嚇人的感覺。
央視《經(jīng)濟半小時》記者了解到,平時隧道里面是不開燈的,隧道深處白天也同樣是漆黑一片,照明只有微弱的照明燈,黑暗、寂寞與恐懼時刻伴隨著他們。
辛文寶:最遭罪的就是冬季的冷,夏季的潮濕。
《經(jīng)濟半小時》記者:你這風大?
辛文寶:對。咱們這有不少同志有風濕,像我們車間的領(lǐng)導這么多年都有這種病。
這條隧道是濱綏線的必經(jīng)之路,幾分鐘就要經(jīng)過一列火車,他們要及時躲進防護洞內(nèi)躲避列車,而這種時候也是隧道內(nèi)風最大、粉塵最嚴重的時候。經(jīng)過三個小時的跋涉,我們終于走完了上行隧道,在這里,寒風凜冽,漫天飛舞著雪花,倆人得到了一會難得休息時間。
走完了上行隧道 兩人終于能休息一會
辛文寶:我們胃一般都有病,吃飯不及時,冷一口熱一口的,因為我們這個活不是到點正常吃飯的。今年還行,往年臉都吹得凍的發(fā)黑,就跟刀子割的是的,今年還挺好。
《經(jīng)濟半小時》記者:今年算暖和的?
辛文寶:對,大伙都說享福了,今年天氣挺好。
與往年零下30多度的溫度相對比,老辛感覺今年零下20多度的氣溫還算很舒服,吃倆口雪,抽支煙,就算是他們的休息了,他們又走進了下行隧道,這個隧道修建于1941年,安全問題顯得尤為突出。
老辛是個樂觀的人,也很健談。《經(jīng)濟半小時》記者來回問了老辛好幾次,問他在這樣的工作環(huán)境中,是如何堅持下來的,而他的回答幾乎相同。
《經(jīng)濟半小時》記者:32年。怎么堅持下來的?
辛文寶:怎么堅持下來的,怎么說呢,也是對這個工作也是一種熱愛吧,從開始不愿意干,到逐步的一點點適應,到最后吧對這項工作挺熱愛的。
經(jīng)過六個多小時的步行,往返八公里之后,下午三點多,我們走出了下行隧道。這時候,雪也下得越來越大。老辛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作業(yè)點,圓滿完成了當天的工作。
晚上6點,下班的工人們頂著寒風大雪,又來到了停車點等待著這每天唯一的一趟通勤車,趕在晚上9點回到家。明天凌晨4點,他們還要起早來趕這趟列車上班。這回家休息的時間總共還不到六個小時。
哈爾濱鐵路局牡丹江工務段朝陽隧道工區(qū)職工:這是咱們鐵路工人的奉獻精神。
道口工:一上午放行的列車 100多列 一頓飯分六次才能吃完
1月28日的上午,王艷成和王茉花和往常一樣騎著自行車來到了他們的工作崗位,他們不是一般的工友,生活中的他倆是一對夫妻。
哈爾濱鐵路局齊齊哈爾工務段濱洲線351公里道口員王茉花:不超過兩分鐘關(guān),為了安全起見,早點關(guān),越早關(guān)班,那就越不出現(xiàn)故障什么的。
夫妻倆的崗位位于濱洲線351公里處的道口。這里屬于齊齊哈爾市碾子山區(qū)境內(nèi),地處城鄉(xiāng)結(jié)合部,道口的車輛流、人流量都很大,他們負責放欄桿,保障道口的交通安全。
《經(jīng)濟半小時》記者:幾點吃飯呢?
哈爾濱鐵路局齊齊哈爾工務段濱洲線351公里道口員王茉花:經(jīng)常的有時候一點多,兩點多吃飯很正常。我不吃沒事,他要是不吃就虛脫了。
《經(jīng)濟半小時》記者:血糖不行。
王茉花:血糖就低了。
夫妻兩的午飯是由火車經(jīng)過的時間決定的,從熱飯到真正的吃上飯又經(jīng)過了四十多分鐘。
王茉花一邊瞭望著火車 一邊狼吞虎咽的吃著午飯
今年已經(jīng)50歲的王茉花,2月份就要退休了,今年的春運,將是夫妻兩共同守護的最后一個春運了。
哈爾濱鐵路局齊齊哈爾工務段濱洲線351公里道口員王艷成:就是在外邊站的時間長了,冷就是連空的時候說話嘴有點不好使,凍的。還有這手這關(guān)節(jié),手這關(guān)節(jié)也是有點疼。
2015年春運,哈鐵局管內(nèi)預計將發(fā)送旅客1256萬人,日均31.4萬人,春運高峰日旅客發(fā)送量將達到43萬人。為了保障旅客出行安全,全局職工將在自己的崗位上,度過這個春節(jié)。
半小時觀察:
每年的春運,不僅承載著國人團聚的期盼,也是對全國運輸能力和運輸安全的大考。我手里有這樣一組數(shù)據(jù),今年春運全國旅客發(fā)送量將達到28.07億人次,比2014年增長3.4%。為了保障春運,讓人們平安與家人團聚,鐵路部門加開了大量臨時旅客列車,數(shù)倍于平時的工作量。這樣的高強度工作,也讓在鐵路、公路、民航等運輸系統(tǒng)工作的職工,承受的壓力劇增,加班加點已成為他們春運期間的工作常態(tài)。春運是人類社會一年一度最大的遷徙,是因為過年對我們中國人有著不同一般的意義。當您安心地踏上回家的路時,別忘了這些默默奉獻的普通人,感謝他們給了我們順暢的歸途。
免責聲明:本文內(nèi)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fā)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quán),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