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前提界定,很難有正確答案。
如果跑得最快的定義,只是「相同距離,最短時間內完成」者。那直接參考各種距離的世界紀錄好了:
100米:博爾特,9秒58;
200米:博爾特,19秒19;

400米:范·尼凱克,43.03秒;

800米:大衛·魯迪沙,1分40.91秒;

1000米:諾亞·恩格尼,2分11.96秒;
1500米:希查姆·艾爾·奎羅伊,3分26.00秒;

3000米:丹尼爾·柯曼,7分20.67秒;
5000米:凱內尼薩·貝克勒,12分37.35秒;
10000米:凱內尼薩·貝克勒,26分17.53秒;

十公里(路跑):萊昂納多·科蒙,26分44秒;
半程馬拉松(21.0975公里):澤森內·塔德塞,58分23秒;
馬拉松(42.195公里):丹尼斯·基梅托,2小時02分57秒;

——只列出男性(所有跑步項目男性皆比女性更快),列舉的距離組別也只是較為常見的項目。
另外,上面配圖的那些運動員,都是最常見距離的翹楚,說他們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或之一)沒什么問題。

最頂尖跑步運動員,可衡量的最長距離就是馬拉松的42公里了。超過馬拉松長度的紀錄很難說是否真的代表了人類的最快,比如100公里(路跑)世界紀錄目前是日本人風尚建的6小時09分14秒,讓頂尖馬拉松選手正兒八經的挑戰,紀錄興許還會提前不少。

一些超長距離耐力賽(又稱超馬,超級馬拉松)也有「相同時間,完成最長距離」者。比如24小時跑、也就是在一天時間內跑盡可能遠距離的世界紀錄,是希臘人亞尼斯·柯羅絲的303公里。

長距離跑步組別五花八門,只算路跑就有各種組別各種玩法,真統計起來沒了邊了。如果加個前提是短跑距離,那這個題目就有唯一答案了——
針對100m、200m、400m三個距離,國際田聯曾羅列出歷史上短跑名將各自的個人最好成績,分別換算成分數,累積最高者便自然可謂跑得最快。
這個算法只能算近幾十年的數據,因為短跑成績必須由電子計時器記錄小數點后兩位,而電子計時的完全普及已經是70年代后期的事。因而那些上古短跑大神的成績,都會采用100/200米成績增加0.24秒(400米成績增加0.14秒)的方式統計。
依據在這三個項目上的個人最好成績得分總和,排名前五如下:(注:積分數據截止2016年9月,范尼凱克的200米最好成績在2017年刷新為19秒84,但總排名依然是第四)

博爾特不用說,100米和200米都是現今世界紀錄,且是非常人級的領先,他的400米最好成績45秒28稍微拖了后腿,畢竟這只是他年輕時期的成績,也非主項;
邁克爾·約翰遜的400米和200米相當出色,都是前世界紀錄,因而即便百米從未破10過,綜合得分依然排名第二;
排名第四的韋德·范·尼凱克今年才26歲,可能在國內名氣略遜前兩位,但他是有史以來第一個100米跑進10秒、200米跑進20秒、400米跑進44秒的人類,也是目前400米世界紀錄保持者(43秒03)。400米紀錄是兩年前的里約奧運會創造的,在這套分數算法下,范·尼凱克的分數也比奧運前增加了63分,從第五上升到第四位;
其它短跑名將,阿薩法·鮑威爾排名第9,卡爾·劉易斯排名26,亞洲排名最高是日本的末續慎吾,三項最好成績分別為10秒03、20秒03、45秒99,并列43名。

所以,
如果我們假設場景有點像在較短的時間/距離內直線奔跑抓住/擺脫對方——聽起來類似小孩子的游戲——那依照這樣一個積分排名,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依次是尤賽恩·博爾特、邁克爾·約翰遜、泰森·蓋伊、韋德·范·尼凱克、布萊克。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