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情,荷理,荷你一起發現創新!
達芬奇、畢加索和梵高,同為藝術史上的三張名片。然而,為什么獨有梵高享有更高的人氣?為什么梵高美術館能成為全球個人美術館界的票房冠軍?
歐洲把2015年設立成了官方的梵高文化年;而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美術館,更是以每年近200萬參觀人次成為全球個人美術館界的票房冠軍;在中國,梵高的大展觀者如潮,中國新貴的收藏讓梵高再次創了天價。
梵高為什么這么紅呢?

像中國的紅學一樣,梵高的品牌和文化也都一直在一次次更新和梳理著。而阿姆斯特丹的梵高美術館,作為世界上最權威的梵高文化研究基地,在梵高品牌文化的打造上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今天,我們就看看梵高美術館到底有什么高招。
喚起梵高式的感情
如果我們對比一下達芬奇和畢加索,梵高式的感情特質就顯得更加獨特了。梵高美術館正是知道如何喚起人們對這位藝術家獨有感情,才使得梵高能如此的廣受歡迎。
達芬奇,他百科全書式的頭腦讓人敬而遠之,他受寵于教皇和貴族,代表作是《圣母像》、《最后的晚餐》和《蒙娜麗莎》,都是高大上的古典主義作品。畢加索,少年得志,他自身的威望和地位,早已達到社會的權貴階層,他的作品是超出普通觀眾審美的抽象畫,他在巴黎市中心的豪宅也讓平民仰而觀止。
而梵高,在梵高短暫的傳教士生涯中,他為礦工、底層的人、被上帝遺忘的人傳福音。在他同樣短暫的藝術生涯中,他和窮人、精神病人、底層妓女、落魄藝術家們生活在一起。他描繪的對象中,最有錢的可能就是一個普通的《郵差》和小鎮醫生《加歇醫生》。他一生飽受貧困和疾病折磨,在他死后半年,弟弟提奧也相繼離世。

給梵高看過病的Félix Rey醫生,加歇醫生。圖源網絡
所以今天的梵高才會那么受到人們的喜愛,如果說達芬奇給人的印象是高山仰止般的博學多才;畢加索觸動人們的是傳統反叛者的激素;那么,當我們談起梵高,喚起人們的感情是:底層的關懷,兄弟情深!
這正是無數人為之感動的源頭,也是梵高美術館品牌經營的核心特質。

梵高的信。圖源網絡
為了讓這些感人的故事更貼近大眾,美術館用一層樓來展示梵高和弟弟的書信,原件是荷蘭語,大多數國際觀眾讀不懂,沒關系,翻譯了給你,攤開在眼前,這比什么都更真實,更有普世價值,更有說服力,也更感人。
梵高美術館還梳理出另外一條線索,那就是梵高和農村的關系,這是另一個能喚起人們對弱勢群體關注的感情的話題。農村,即是梵高職業生涯的開始,又是梵高一生感情所維系的地方。
在美術館的學術性解讀中,梵高對農村的眷戀和19世紀城市化的運動息息相關,面對城市和工業化對農村的蠶食和侵略性的掠奪,梵高心向弱勢,他給弟弟的信中說:在農村,我沒有任何欲望,可以深沉地活著---農民生活是一個循環,從生到死,和土地在一起---從很多方面,農村生活都比城市生活更為真切。
此后,梵高開始在巴黎生活兩年,盡管繪畫技法上突飛猛進,可是梵高并不開心,城市帶給了他巨大的壓力和沮喪情緒,他的精神疾病也正是從那是開始的。
美術館旁引博證,將梵高對農民的感情和創造的主題聯系起來。于是,梵高的人生,就不再是昨天的故事,而是永恒的藝術關懷,并且連結當下現實。我們很容易獲得這樣的結論,在權力和貧富分化日益擴大的今天,梵高的人文關懷更是難能可貴,他永遠和弱者、被社會遺忘的人在一起。梵高的藝術之所以能夠給人慰藉,正式因為它們喚起人們深沉的感情,諸如對懷才不遇的天才的同情、兄弟情、苦難成就大師、熱愛生活、和窮人在一起、為藝術殉道等等等等。
用個人的故事講述時代故事
相對畢加索,梵高的作品并不多,盡管他是個勤快人,可是他僅活到了37歲(僅有7年的藝術生涯),和畢加索92歲高齡不能同日而語,梵高美術館也只有200多件油畫的館藏。
梵高美術館將這些作品做了簡單明了的梳理,將梵高的職業生涯分作4個時期,在比利時和海牙的短暫的學徒期、荷蘭紐南時期、巴黎時期、阿爾勒時期。對梵高繪畫的轉型做了清晰翔實的交代。

梵高的代表作《吃土豆的人》,梵高和莫奈的畫。圖源網絡
比如:梵高在荷蘭的3年,是最初的職業生涯。在這期間,他的才華很快就比肩尼德蘭的繪畫大師們,他畫出來了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吃土豆的人》,這也讓他獲得了去巴黎的機會。而后在巴黎,他的作品發生了3個變化:1,他從莫奈的印象派中學習,色彩變的明亮了起來;2,開始受到日本繪畫的影響,作品呈現出平面的特征;3,開始注重用線條來塑造形體。
梵高美術館還館藏了和梵高相關的4個時期的同代人的作品,比如對梵高影響很大的法國畫家莫奈的同時期作品,還有梵高的朋友高更、波納爾、勞特累特等畫家的作品,他的作品和梵高的并列在一起,這讓觀眾可以清楚地看到梵高藝術轉變的來龍去脈,還有梵高的生活和時代的關系。
所以,梵高美術館就是一部生動的斷代美術史。通過梵高的歷程,讓荷蘭和法國的歷史文化都栩栩如生地呈現在我們的眼前。更深一點思考,荷蘭第二次黃金時代的光輝歷史,也由梵高的個人經歷講述了出來。
設計和交流
和喬布斯的成功之道一樣,梵高美術館對設計的要求非常高。
梵高基金會是1962年建立的。當梵高美術館的建筑競標方案塞滿了董事會的信箱時,董事會爭執不下,難以決斷。這時候,荷蘭的設計界領袖里特維爾德去世的消息出現在報紙上。董事們忽然想起來,老將里特維爾德也投標了!
于是他們把里特維爾德的方案拿出來一看,大喜過望——就這個了!
于是他們聘請了年輕的建筑師執行了里特維爾德的方案,即是現在的美術館的主體建筑。典型的里特維爾德風格,用方塊建筑形體營造出沉靜的美感。后來,對梵高一直青睞有加的日本人捐了一個二期工程——美術館側翼,由建筑名將黑川紀章設計,2015年竣工的時候,完整的梵高美術館舉辦了盛大的慶典,12萬株向日葵圍繞著美術館,在陽光下怒放。后來的標志設計也隨之更新。

圖源網絡
新的標志分成兩部分,上面是黑色的方塊——象征里特維爾德的建筑,下面是彩色的圖形——象征梵高的繪畫。這個靈感來自梵高的漩渦筆觸。那是梵高來到了巴黎,在莫奈的畫前激動的渾身顫抖,此后,他的畫風大變,創造出了帶有強烈個人風格的漩渦筆觸,代表作《星空》就是其中的代表。這個創舉是梵高最具創造性的繪畫語言,傳達著他狂熱的個人情緒。可以說,這是梵高的簽名。

梵高美術館的標志設計。圖源網絡
阿姆斯特丹的Koeweiden Postma設計工作室用漩渦筆觸加方塊的設計方法,即傳達出了梵高的個人特征,又和博物館的建筑有所關聯。上面的黑色方塊,加上白色的字體——寧靜如夜;下面是顏色多變的漩渦筆觸——熱情如火。
這個標志很完美地結合了兩種風格。將梵高的繪畫和美術館的品牌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為了讓標志適應多種場合,標志有數十種顏色可以選擇,所以這個標志不是單獨的圖像,而是建立一種設計秩序,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靈活地和用戶交流。
與此同時,為了和觀眾更好地交流,博物館還開發了種種互動的活動,比如星期五之夜、感受梵高、梵高在星期五等。
其中感受梵高是為盲人設計的程序。博物館用3d打印技術重新制作了梵高的油畫,把手放上去,聆聽解說,觸摸梵高的筆觸、線條的流動,依靠現代科技,視覺的藝術轉換成了觸覺和聽覺,更重要的是,這種來自指間的觸摸,更接近梵高的心靈。

感受梵高是為盲人設計的程序建立一個梵高文化群島。圖源網絡
有了藝術的硬貨,有了人文關懷,還有了高端設計和用戶交流。梵高美術館仍不曾固步自封。而是一再開發梵高的品牌價值,總監Axel Rüger說:人們對梵高的審美遠遠沒有疲勞,還有很多的可能性。
于是,他們還不斷地挖掘著梵高的價值,比如:他們組建了一個研究團隊,由8位研究者、18位翻譯者和兩位作者組成,他們創建了一個龐大的梵高和他的時代的數據庫(制作了10萬電子卡片,注釋28000條,僅注釋的打印文稿就達到5000頁!),用了10年時間,完成了1000多頁的新版巨著《梵高傳》。
種種研究,將梵高塑造成了一種百科全書式的人,并且和時代的種種興趣點產生著關系,比如在美術館最近兩年的展覽中,就可以窺見端詳:《想象和現實:自然主義的繪畫和電影》、《自然的夢:從梵高到康定斯基》、《東方西方:日本和日本風》、《臥室的秘密》、《梵高和蒙克》、《水性楊花:法國藝術中的妓女》、《瘋狂的邊緣:梵高和他的病》---于是,梵高已經成為了一個橋梁,連結著荷蘭與法國、日本與西方、健康與疾病、自然和人工造物、情色和藝術、農村和城市---
新版的《梵高傳》的中文翻譯者沈語冰先生說:(今天)整個梵高研究的地平線,已經被改寫了。我相信,這歸功于梵高美術館,一個和社會息息相關、圍繞梵高的文化群島已經建立了起來。而且,在未來,他們還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文化資源!

圖源網絡
本文來自荷蘭在線中文網,歡迎轉載,但請注明出處。
吸荷氣,賞蘭花,一點關注帶回家!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