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十大經典名著,是各個時代在世界各國最受重視,最獲好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人生目標與生活方式的十部經典巨著。它們當之無愧地代表著世界文學的最高成就,被一代又一代人尊為文學典范與思想巔峰,成為人類社會進步與發展的精神源泉。
一,《十日談》
《十日談》是意大利作家喬萬尼·薄伽丘創作的短篇小說集,創作于1350—1353年。
該作講述1348年,意大利佛羅倫薩瘟疫流行,7個美麗年輕而富有教養的小姐,在教堂遇到了3個英俊而富有熱情的青年男子,10名男女在鄉村一所別墅里避難。他們終日游玩歡宴,每人每天講一個故事,共住了10天講了一百個故事,這些故事批判天主教會,嘲笑教會傳授黑暗和罪惡,贊美愛情是才華和高尚情操的源泉,譴責禁欲主義,無情暴露和鞭撻封建貴族的墮落和腐敗,體現了人文主義思想。
意大利評論界把薄伽丘的《十日談》和但丁的《神曲》相媲美,稱之為《人曲》。

二,《懺悔錄》
《懺悔錄》是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讓-雅克·盧梭在其晚年寫成的自傳。從1766年,他已54歲的時候開始寫作,一直寫到1770年,前后4年方告完成,但直到1782年才出版上卷,1789年出版下卷。
《懺悔錄》記載了盧梭從出生到1766年被迫離開圣皮埃爾島之間50多年的生活經歷。他歷數了孩提時寄人籬下所受到的粗暴待遇,描寫了他進入社會后所受到的虐待以及他耳聞目睹的種種黑暗和不平,憤怒地揭露社會的“弱肉強食”、“強權即公理”以及統治階級的丑惡腐朽。該書名為“懺悔”,實則“控訴”、“吶喊”并對被侮辱、被損害的“卑賤者” 傾注了深切的同情。
五四運動之后,盧梭的《懺悔錄》被翻譯介紹到中國,在中國現代文學中也出現了一批懺悔文學,如魯迅的《風箏》、《父親的病》,郁達夫的《沉淪》。

三,《白鯨》
《白鯨》(Moby Dick)是19世紀美國小說家赫爾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 1819—1891)于1851年發表的一篇海洋題材的長篇小說,小說描寫了亞哈船長為了追逐并殺死白鯨(實為白色抹香鯨)莫比·迪克,最終與白鯨同歸于盡的故事。
《白鯨》是其眾多作品中的典型代表,是全世界公認的世界文學名著之一。《白鯨》因描寫了海上航行和紛繁的捕鯨生活,而被譽為“捕鯨業的百科全書”。《劍橋文學史》稱之為“世界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海洋傳奇小說之一”。《白鯨》與福克納的《熊》、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一起被譽為美國文學史上的三大動物史詩。

四,《罪與罰》
《罪與罰》是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
小說描寫窮大學生拉斯柯爾尼科夫受無政府主義思想毒害,認為自己可以為所欲為。為生計所迫,他殺死放高利貸的老太婆阿廖娜和她的無辜妹妹麗扎韋塔,制造了一起震驚全俄的兇殺案。經歷了一場內心痛苦的懺悔后,他最終在基督徒索尼婭姑娘的規勸下,投案自首,被判流放西伯利亞。作品著重刻畫主人公犯罪后的心理變化,揭示俄國下層人民的苦難生活。
魯迅:“馬克思的《資本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等,都不是暇末加咖啡,吸埃及煙卷之后所寫的。”“要將現在中國人的東西和外國的東西比較起來,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對比起來,真是望塵莫及。”

五,《復活》
《復活》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于1899年。
該書取材于一件真實事件,主要描寫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引誘姑媽家女仆瑪絲洛娃,使她懷孕并被趕出家門。后來,她淪為妓女,因被指控謀財害命而受審判。男主人公以陪審員的身份出庭,見到從前被他引誘的女人,深受良心譴責。他為她奔走申冤,并請求同她結婚,以贖回自己的罪過。上訴失敗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亞。他的行為感動了她,使她重新愛上他。但為了不損害他的名譽和地位,她最終沒有和他結婚而同一個革命者結為伉儷。
《復活》是托爾斯泰最后一部長篇小說,是作家一生探索和思想的總結,被譽為俄國批判現實主義發展的高峰。
翻譯家力岡:“《復活》是托爾斯泰世界觀發生劇變后,嘔心瀝血寫出的最后一部長篇巨著,公認為是托爾斯泰創作的頂峰,是他一生思想和藝術的總結。”

六,《九三年》
《九三年》是雨果的最后一部長篇小說,1862年雨果還在根西島流亡時就開始為醞釀中的這部小說搜集材料,他閱讀了大量有關書籍,作了充分準備,十年后動筆寫作,花了六個月的時間一氣呵成,于1874年2月出版。
雨果在小說中塑造了旺代叛軍首領朗德納克侯爵及其侄孫、鎮壓叛亂的共和軍司令郭文,以及郭文的家庭教師、公安委員會特派員西穆爾登這三個中心人物,圍繞他們展開了錯綜復雜的情節,描繪了資產階級和封建勢力在1793年進行殊死搏斗的歷史場面。
九三年指的是法國大革命時期1793年這個充滿狂風暴雨的年代,也是革命力量與反革命力量展開生死搏斗的年代。這年年初,新生的共和國把路易十六送上了斷頭臺,國內外反革命勢力聯合進行瘋狂的反撲;國外,英國伙同普魯士、奧地利、西班牙等國組成反法同盟,從東、南、北三面進攻法國;國內,保王勢力在旺代發動叛亂,威脅巴黎,企圖里應外合,把共和國扼殺在搖籃之中,復辟封建王朝。革命政權采取果斷措施,大力平定旺代叛亂,嚴厲鎮壓反革命,造成了法國歷史上著名的“恐怖時代”,使共和國轉危為安,為法國革命的徹底勝利奠定了基礎。

七,《尤利西斯》
《尤利西斯》是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于1922年。
該小說講述的是青年詩人斯蒂芬尋找一個精神上象征性的父親和布盧姆尋找一個兒子的故事。斯蒂芬已經有了一個生理上的父親西蒙·迪達勒斯,但是斯蒂芬只把他當成肉體上的父親,他認為自己有能力變得成熟,也可以成為一名父親,然而,由于父親西蒙·迪達勒斯的批評和缺乏理解并沒有成功。因此斯蒂芬所尋找的父親只能是一個象征性的父親,這個父親可以允許斯蒂芬自己也成為一名父親。布盧姆尋找兒子從很大程度上講則是因為他需要一個后代來鞏固自己的身份和延續香火。由此可見,斯蒂芬和布盧姆兩人都希望通過尋求為父之道來鞏固他們各自的身份。
喬伊斯通過描述一天內發生的單一事件向人們展示了一幅人類社會的縮影,通過對一個人一天日常生活和精神變化的細致刻畫揭示了人類社會的悲與喜,英雄與懦夫的共存以及宏偉與沉悶的同現。
《尤利西斯》作為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被譽為20世紀百大英文小說之首,并被奉為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之一。

八,《魔山》
《魔山》?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托馬斯·曼的代表作。小說以一個療養院為中心,描寫了歐洲許多封建貴族和資產階級人物,其中有普魯士軍官、俄國貴婦人、荷蘭殖民者、天主教徒……他們都是社會的寄生蟲。整個療養院彌漫著病態的、垂死的氣氛,象征著資本主義文明的沒落。作品通過人物之間的思想沖突,揭示出頹廢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的血緣關系。
大學生漢斯來到高山肺病療養院探望表兄約阿希姆,不料自己也染上了肺病,只好留下治療。療養院里的人來自四面八方,性格迥然,思想各異。漢斯是個有理想的青年,可是同這些人交往后,思想變得混亂,精神變得消沉了;俄國女子克拉芙吉亞更使他神魂顛倒。他忘記了事業和重任,高山成了一座“魔山”,他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轉眼七年過去了,表兄病死,克拉芙吉亞離去,那些交往甚密的朋友也各奔東西,生活把他的幻想一個個擊得粉碎,使他感到痛苦和孤獨。世界大戰的炮火把他震醒,回首往事,漢斯覺得自己是在“魔山“上昏睡了七年,于是他毅然決然地踏上了奔赴前線的征途。
《魔山》是德國作家托馬斯·曼震撼世界文壇的力作,是德國現代小說的里程碑。《魔山》以其波瀾壯闊的場景,磅礴的氣勢,細膩的心理分析,精辟的哲理,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歐洲風云變幻的社會現實,不愧是一部劃時代的交響樂性質的杰作。它的社會意義和藝術價值,在現代德國小說中是無與倫比的。

九,《永別了,武器》
《永別了,武器》?是美國小說家歐內斯特·海明威創作的長篇小說,是其早期代表作,首次出版于1929年9月27日。
該作講述美國青年弗瑞德里克·亨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期志愿參加紅十字會駕駛救護車,在意大利北部戰線搶救傷員。在一次執行任務時,亨利被炮彈擊中受傷,在米蘭醫院養傷期間得到了英國籍護士凱瑟琳的悉心護理,兩人陷入了熱戀。亨利傷愈后重返前線,隨意大利部隊撤退時目睹戰爭的種種殘酷景象,毅然脫離部隊,和凱瑟琳會合后逃往瑞士。結果凱瑟琳在難產中死去。
通過描述二人的愛情,作品揭示了戰爭的荒唐和殘酷的本質,反映了戰爭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殘殺以及戰爭對人的精神和情感的毀滅。

十,《百年孤獨》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創作的長篇小說,是其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
作品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云變幻的歷史。作品融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瑰麗的想象世界,成為20世紀重要的經典文學巨著之一。
在《百年孤獨》發表之前,馬爾克斯在拉丁美洲文壇之外并不廣為人知。《百年孤獨》剛一面世即震驚拉丁美洲文壇及整個西班牙語世界,并很快被翻譯為多種語言。馬爾克斯也一躍成為名噪一時的世界級作家。《百年孤獨》的故事發生在虛構的馬孔多鎮(馬爾克斯稱威廉·福克納為導師,顯然深受其影響),描述了布恩迪亞家族百年七代的興衰、榮辱、愛恨、福禍,和文化與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孤獨。其內容涉及社會和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說是拉丁美洲歷史文化的濃縮投影。《百年孤獨》風格獨特,既氣勢恢宏又奇幻詭麗。粗獷處寥寥數筆勾勒出數十年內戰的血腥冷酷;細膩處描寫熱戀中情欲煎熬如慕如訴;奇詭處人間鬼界過去未來變幻莫測。輕靈厚重,兼而有之,被公認為魔幻現實主義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被稱為“20世紀用西班牙文寫作的最杰出的長篇小說之一”。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