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文旅頻道
【環球網文旅特約作者 米廣弘】走在珠海的香爐灣,站在香港的赤鱲角,登上澳門的制高點,都能看到這樣一座橋,它如一縷綢帶,將茫茫大海劃成兩半,而后蜿蜒伸向遠方,成就建筑史上里程最長、投資最多、施工難度最大的奇跡,它就是港珠澳大橋。

港珠澳大橋所在的這片海域是伶仃洋,珠江最大的喇叭形河口灣。公元1278年,南宋著名詩人文天祥在目睹崖門海戰,十萬南宋水兵全軍覆沒后,回望故土,已是國破家亡,一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道盡了國破家亡的悲憤和崇高的民族氣節,自此,伶仃洋便成為無數仁人志士心目中一個神圣的地方。
而今700多年過去了,戰火硝煙散盡,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港珠澳大橋的通車,是祖國強大的象征,真正將離開祖國百年之久的香港、澳門連在一起,也使伶仃洋不再伶仃。
港珠澳大橋全長55公里,是我國第一例集橋、雙人工島、隧道為一體的跨海通道,擁有世界上最長的海底沉管隧道,這也是全球最長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全球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被媒體稱為新世界七大奇跡之一,是中國橋梁歷史上的珠穆朗瑪峰。這座被稱為奇跡的橋梁使用的鋼材總量相當于60座埃菲爾鐵塔,能抵抗8級地震、16級臺風,還有長達120年的壽命。
從聯檢大廳出發,首先要通過露出水面的橋,直通西人工島。站在橋頭遠望,遠處的幾座塔橋尤為顯眼。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共有三座通航孔橋、七座橋塔。塔橋的設計包含了粵港澳三地合作、共建大橋的各種文化元素。伶仃洋是海上大熊貓中華白海豚的最大棲息地,海天之間,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超級工程與中華白海豚相互守望。為了讓這些珍貴的海豚不搬家,港珠澳大橋的建設者們費盡心機,研究人員300多次出海跟蹤,拍攝了30萬張照片,對千余頭白海豚進行標識,采取多樣工程措施避免傷害。
港珠澳大橋經過伶仃洋海域中最繁忙的主航道,在這里建造橋梁,必然是跨徑很大、凈空很高、橋塔聳立的懸索橋梁,但此地臨近香港國際機場,航空領域的建筑物高度限定使得這個設想根本無法實現,所以,隧道成為唯一可行的方案。為了實現橋梁與隧道之間的轉換,大橋隧道兩端建有東、西兩個人工島,兩島隔海相對,中間海浪翻飛,橋、島、隧道相結合的島隧工程是港珠澳大橋建設的難中之難。
每一座橋都有文化內涵,從上空俯瞰,大橋在離岸20多公里處倏忽隱沒,再在6公里外騰空而起,連接兩端的小島狀似蠔貝,人們親切地稱其為貝殼島。云淡風輕,從香港大嶼山往西望去,在伶仃洋海面上,東人工島連接大橋香港段,毗鄰香港大嶼山及香港國際機場,在大嶼山蔥蔥山景的襯托下愈發顯得小巧,向南是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偶見白海豚嬉戲、浮沉的景象,而眼前的港珠澳大橋,則似一條巨龍,將國人的信心和夢想點燃,靜靜地守護著粵港澳三地。(文圖:米廣弘 文化學者)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