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詩語:去年花里逢君別,今日花開已一年。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人正是因為有情才與萬物不同。
那么何謂人情?據《禮記·禮運》所言,人情乃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
每個人的一生都會經歷這些情感,千百年來的詩詞正是人們表達情感的痕跡與佐證。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是喜,“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是怒,“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是哀……
在眾多詩詞作品中,“愛”是一個永恒的主題。由愛生思,因而思念之情也常在詩詞中出現。
思念愛人或朋友,親人或故鄉,抑或是追憶似水流年。
詩人們不會直白地說出思念,他們有文人的浪漫,習慣于用紙筆記錄每一刻的思念,含蓄且溫柔。
通過他們留下的字句,千百年后的我們才有機會與他們心意相通,體會到他們當年的心境。
1.思念愛人: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1101年,李清照與太學生趙明誠結為夫妻,才子佳人的結合羨煞旁人。
夫婦二人都喜歡收藏書畫古籍,奈何家境并不富裕,每次都要先把家中衣物典當了才有錢去買看中的藏品。
與清貧的物質生活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富有的精神生活。
沒有條件去游山玩水,他們就在家中賭書潑茶;遇到典當衣服也買不起的古畫,就借回家欣賞幾天再送回去。
他們如同一對神仙眷侶,不在乎身外之物,只要有彼此的陪伴就夠了,在浮躁的人世間相互依偎,彼此安慰。
奈何沒過多久,趙明誠外出遠游,留李清照一人獨守汴京。
彼時正是夫妻情濃之時,乍然分離,難免讓人不太習慣。又恰逢秋季,天氣蕭索,本就容易惹人愁思。
秋天是樹木凋零的季節,李清照對丈夫的思念卻在心底生根發芽,日益濃烈。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diàn)秋》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白天的她解下羅裳,獨上蘭舟,遙遙望著天邊,卻怎么也盼不來丈夫的書信。
荷花謝盡的夜晚,秋的涼意泛起,她獨自臥在竹席上,守著一腔孤寂。
落花流水一去不返,她在此處思念明誠,料想明誠在遠方也在思念著她吧。
離人不歸,此情不斷,眉間心上,全都是你。
2.思念朋友:去年花里逢君別,今日花開已一年
韋應物是唐代山水田園詩人,年輕時經歷過“安史之亂”,體會過四處漂泊的艱難,因此他為官時格外體量民生疾苦,格外憂國憂民。
他在官場上有個好朋友叫李儋(dān),字元錫,也是個以百姓為先的人,二人脾性相投,交往甚密。
韋應物與李儋同在洛陽時,住所離得有些遠,不便見面。韋應物便寫《酬李儋》贈他:“不見同心友,徘徊憂且煩。”見不到好朋友,真是心情煩悶啊。
韋應物對造化因緣有了感悟,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想法寫給好友看,《贈李儋》:“吾觀造化意,二物相因緣。”
在韋應物的作品里,共有九首詩與李儋有關,這些詩大多是紀實或一些感悟,少有濃墨渲染友情的句子。
但從詩中足以窺見二人之間的深厚友誼。若不是摯友,怎會頻繁贈詩,若不是知交,怎會連剎那間的感悟都要相互交流。
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大抵就是如此了。
公元783年的暮春,韋應物調任滁州刺史,離開長安前,他與李儋鄭重告別。
轉眼間到了次年春天,鮮花著錦,一如一年前的長安。
韋應物突然開始無比想念遠在長安的好友,人這一生會有很多朋友,但心意相通、什么話都能說的知音卻是可遇不可求的。
一年未見,韋應物有許多話想對李儋說,譬如對他的思念,對家國的憂慮,和對世事無常的慨嘆。
人回不去,那就像以前一樣寫詩寄回去,讓詩代替自己與好友見面。
《寄李儋元錫》
去年花里逢君別,今日花開已一年。
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錢。
聞道欲來相問訊,西樓望月幾回圓。
你是我的知交好友,我把心思都說給你聽,相信你都能明白。
3.思念親人: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李白杜甫是唐詩的巔峰,一人成仙,一人為圣。
成仙者長于盛唐,他筆下有五花馬,千金裘,有瑤臺貴妃,百尺星辰,大開大合,都是盛唐氣象。
為圣者沒有那樣好的運氣,他也長于盛唐,也曾見過萬邦來朝的繁華,卻親眼見證了繁華傾頹的過程。
仙人事了拂衣去,圣人卻在人間顛沛流離,備受煎熬。
杜甫早年屢試不第,郁郁不得志。直到755年他年過四十后,才做了微末小官。
公元759年,是“安史之亂”的第五年。杜甫因無法忍受政局的污濁辭了官職,帶著家人去往秦州生活。
那時杜甫的弟弟們都不在他身邊,他們已經多年未見了。在那個“家書抵萬金”的時代,他只大概知道弟弟們在山東、河南一帶。
但叛軍近來似乎也在山東河南一代作亂,杜甫憂心弟弟們的境況,不知他們是否還安康,有沒有遇上叛軍。
這些年的大唐飽經風霜,帝妃逃亡,兩京落入敵手;耕地被毀,人們缺衣少食;死傷無數,百姓妻離子散。
多年的戰爭,把大唐昔日的繁華變成了滿目瘡痍,令百姓有家不能回,親人不得相見。
月光籠罩凄清的夜,杜甫孤獨地思念弟弟們。他聽著戍(shù)樓上的鼓聲和秋雁的哀鳴苦笑,連給弟弟們寄家書都不知該寄到什么地方。
他想起一年前自己去洛陽探親,行至石壕村時看到有吏夜捉人,捉的不是青壯年,而是個老翁。
年老者尚不得幸免,弟弟們年富力壯,會不會也被抓去充軍?
《月夜憶舍弟》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不知征戰幾時休,不知你我兄弟何時再相見?
4.思念家鄉: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1042年,22歲的王安石進士及第,他輝煌的人生篇章自此開啟。
王安石一生歷經三帝,兩度為相,是大宋首屈一指的肱(gōng)股之臣,但風光的背后,是不為人知的辛勞。
自入仕起,王安石為國為民辛勤操勞,累任淮南節度判官、揚州簽判、舒州通判、常州知府等職。
他勤勤懇懇,輾轉于各個州縣,把心血拋灑在不同的土地上,創造出一件又一件政績。
他兢兢業業,把無數個別人的家鄉建設地更好,卻少有機會回自己的家鄉看看。
為了能離開家鄉去汴京立足,少年時的王安石刻苦學習,吃盡苦頭。那時的他以為從家鄉到汴京的路是此生最難走的路。
然數年羈旅,舊鄉難回。宦海浮沉半生,人到中年時他才發覺,原來更難走的是從汴京回鄉的路。
不知從前常來屋檐下筑巢的燕子今年有沒有來,不知后山的果樹今年結的果子是否還是酸的,不知童年的玩伴有沒有娶到他從小喜歡的姑娘。
他對家鄉的印象停留在許多年前,幾乎再也沒有變過。
但這并不妨礙他懷念家鄉,他無法抑制地思念家鄉的一切,如此深切,如此熾烈。
1074年,王安石因推行新法遭人彈劾,被罷去宰相一職,改任江寧知府。一年后,神宗將他召回,仍任命他為宰相。
再次為相的他從江寧趕赴汴梁,見京口與瓜洲只隔盈盈一水,想起自己的家鄉離此地也不算遠。
可即便家鄉就在不遠處,他也只能遠遠看上幾眼,只隔數重山,相望卻不相聞。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春風吹綠了江南的土地,我什么時候才能見到家鄉的明月呢。
5.追憶似水流年: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
作為皇六子,李煜原該與帝位無緣的。不料五個哥哥全都早逝,959年李煜被封太子,兩年后登基為帝。
在李煜只是個閑散宗室時,他作詞作畫,聽琴觀舞,還娶了才女周娥皇。他不關心朝局大事,在文學、音律和美人的陪伴下快意度日。
他享受皇權帶來的榮華,卻不必受太多的束縛,尊貴且自由。
登基后的李煜面對國事重擔更加沉迷于詩畫音律。他作小令,畫西樓,吹笙簫,歌霓裳,雖內憂外患,日子過得倒比從前更加恣意。
這樣的李煜注定不擅治國,更何況南唐交到他手上時已是風雨飄搖。
公元975年,北宋大將曹彬帶兵攻打南唐。年底,金陵城破,南唐滅亡。李煜被宋軍帶回汴京軟禁起來,被宋太祖封為違命侯。
一朝淪為階下囚,失了尊貴,也沒了自由,甚至連尊嚴也被踐踏到泥里。
原本受萬民叩拜的人,如今要彎下膝蓋和脊梁向別人乞憐,只有這樣,他才能有一隅安身之地。
他每次受召去宋宮都會被嘲諷侮辱,連小周后也受盡羞辱。可階下囚沒有表達不滿的權力,他只能笑著接受。
作為君王,他保不住家國,愧對祖宗和百姓;作為丈夫,他護不住妻子,深負美人多年恩情。
這些痛苦日日夜夜折磨著他,最終從眼角化作淚水流出。
他總是忍不住想起舊日時光。那年的金陵繁華富庶,風物清嘉,還沒有被大宋攻破;他權柄在手,美人在側,關上宮門便是南唐至高無上的存在。
可如今呢,只敢在無人時悄悄懷念故國的雕欄玉砌,重溫舊時游覽上林苑的歡欣。
曾經的歲月有多美好,如今的生活就有多痛苦。活著是受辱,尋死又不甘,生死兩難,無藥可解。
歲月無情,匆匆而過,除了記憶什么也不給人留下。但正是曾經的那些雪泥鴻爪,成了李煜最后的生命中唯一的色彩。
《相見歡》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
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
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年華似水,奔流不回。此生憾恨太多,我知往者不可諫,唯有追憶罷了。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