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試用了下百度派,目前里面非常冷清,這里就不截圖了。在看知乎就熱鬧多了,記得剛做網絡推廣的時候,知乎上面聚集著一大批人,各種神侃,我鄰座的一哥們天天在知乎各種吹,什么歷史事件,什么現實說,總之別人在里面的觀點他就要反著說,而且還問同事是不是這樣,假如這假如那幾乎成了口頭禪,在評論的時候常常在里面爭論個面紅耳赤,每每爆出“草”,那時的知乎雖然感覺挺有意思,但覺得很草根。隨著大V門的加入,知乎形象一下子轉型,立馬高大上了[/吃驚]。
我很少在知乎上面討論,但一直有關注,知乎的模式還是很成功的,不單單是一個問答平臺,更像是一個社區。隨著各路大V的加入回答也越來越專業規范。但知乎作為問答平臺確實有很多局限,知乎上的探討基本集中在IT互聯網以及衣食住行上面,并沒有百度知道豐富,但知乎的內容是比較優質一些。
優質的內容是百度產品的根基,百度這些年落后太多了,當今日頭條火爆的時候,百度才推出百度百家。現在百度又盯上了知乎,百度第二次挑戰知乎的嘗試浮出水面:“百度派”今天從內測進入第二階段,開放外部讀者訪問。此前百度曾經孵化了一個叫做“百度新知”的產品,但是它很快就死掉了。所以這一次再次嘗試也引起了很多知乎用戶的關注。
作為一個知乎重度用戶,以下我希望通過對“百度派”簡單的試用,來看看百度有沒有吸取上一次失敗的教訓,這個平臺的相對競爭力如何。盡管虎嗅君經常表示吃不飽,但我仍將把本文寫得非常簡練。
1. 品牌區隔
“百度新知”幾乎沒有在網上留下什么痕跡,從目前能找到的截圖來看,配色和風格落后于時代,體現出濃厚的百度知道氣息。可能從這個產品的失敗上,百度能吸取到的最大教訓,就是一定要把百度知道這個已經“壞掉了”的品牌區別開來——這里也希望支付寶聽一下百度的前車之鑒,如果真的要做社交的話,一定要做一個跟支付寶品牌區別開來的子品牌,哪怕它非常難做。
“百度派”可以說幾乎隔絕了知道的產品痕跡,在整個界面和信息架構上大面積借鑒知乎,距離“像素級抄襲”也就是差了點配色以及變動了按鈕的位置。已經熟悉知乎操作的人,面對這個產品完全不存在認知上的障礙。
2. 種子用戶
為了在產品被曝光之后盡可能一炮打響,“百度派”邀請種子用戶看來是下了不少功夫。可能現在請大 V 已經請不來了,性價比太低,所以在首屏推薦的那些人當中,包含的是大量上來就宣傳自己微信公眾號的,一些我們暫且可以稱之為“中小 V”的人物。首屏展示的內容,包括“如何評價百度派”這個自包含的問題,答案質量都比較高。
但是如果你繼續向下滾動到一些不那么熱門的問題,答案的水平就開始變差了。其中有一些是由百度知道上粘貼下來的信息,這些信息當中有些是完全復制了百度百科,而百科也是依靠網友自組織,因此在維護方面,出現版式不正確是小事,更多的是不知從哪里來的文字,沒做任何轉述任何加工就復制粘貼的現象。這些答案的回答者被稱為“知道用戶”。
無奈的引入部分知道用戶,可以說既是在初期用戶數極其有限之下的一個替代措施,也是對知道用戶長期以來對百度流量和影響力貢獻的回饋。但是一定得當心,如果甚至蔓延到用戶在首屏就看到質量很差的答案的話,那只會加速這次嘗試又一次失敗。
3. 揚長避短
在“百度派”的個人頁,人際關系上只有用戶在本平臺內部的介紹,而且規定是實名(我并沒有用自己的賬號來測試是否需要匿名,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因為現在回答問題需要向官方申請權限,如果采用匿名是通不過審核的),這種人際關系不提供綁定和跳轉到微博、微信等其他平臺。
這反映了百度不太擅長社交,不擅長運營和積累用戶——但是多少比阿里強一點——因而患得患失。相反來說,百度的長處在于流量的擁有和分發。知乎的內部推薦,和推薦到讀讀日報,都是圈存流量的行為,想讓更多操作在應用內完成。而“百度派”目前為止的分享功能,可以分享到全平臺,尤其突出顯示分享到微信,注冊和瀏覽是不設門檻的。從這里也可以看出百度目前作為桌面端流量分發者的底氣。
4. 未來走向
目前“百度派”采用開放瀏覽權限,封閉回答權限的方式。從封閉回答權限到開放式注冊,知乎完成這個過程用了兩年多。“百度派”要用多久則取決于未來運營策略,但可以肯定的是,不用特別長的時間積累就貿然開放,一定會因為不健康的導流而暴斃。即使真要開放,恐怕也得加一個門檻,也許是 B 站的注冊答題,也許是別的什么。
人多了還有更多的煩惱。比如知乎一個最重要的指標——友善度,以及優秀回答者,出書等一些獎勵措施,都是配合起來控制一些用戶走漏洞,惡意編輯,刷量等濫用行為的。這些方面也沒有看出“百度派”在產品設計上有任何體現。一旦“百度派”成長為一個有希望的平臺,就會有大量意外出現,非常考驗未來運營人員的智慧。
作為目前依然無可替代的流量分發者,百度很可能通過降低知乎答案權重,提高百度派權重等方式推廣此競品。值得擔憂的是,搜狗植入知乎搜索和微信搜索兩大王牌,但現在依然沒有成長到可以與百度一戰。所以,哪怕知乎為反制起見,可以把必應、360 等一系列小伙伴拉上,也并不看好雙方在流量問題上死磕的后果。
5. 對百度的意義
“百度派”和“百家號”都是百度在內容分發方面的嘗試。錯失知乎,又沒有阿里把控傳統媒體的大手筆,百度現在在內容分發的積累是很孱弱的,順便引發了輿論的批評聲浪上漲。批評阿里和騰訊的言論,不能說沒有,但官方批阿里和民間批騰訊的聲音,多少都會因為各自平臺的限制而有所收斂。
“百度派”還有一個重要作用是補充百度對需要專業知識的細分搜索領域的能力增強。當初知道和貼吧設計出來,就是用人工的方式,大大補齊了機器搜索的短板,甚至谷歌搜索很多結果也都引導去了百度知道,因為上面真的有回答。如果“百度派”能成功引入一些醫療專家,把他們在知道未竟的事業做好,那么百度醫療搜索結果可能會有意料之外的改善。
結論
可以肯定的是,“百度派”一定不能做成一個像知道一樣由用戶自運營和維護的平臺。官方投入重度的運營力量進行維護將會是一個常態。其實,我們不能簡單的貶低百度知道作為一個初級問答平臺的作用。它的維護帶有自組織的成分,也帶有自動化的,非人工干預的成分。這與人工智能入侵,導致未來普通用戶的交互都會被冷冰冰的機器取代異曲同工。
人工的,一對一的服務,可能只會作用于一些高級用戶,這種趨勢在知識共享的領域一樣存在。像是知乎,為什么要維持這么重的運營?就是因為需要大量的,活生生的人,來處理那些脾氣很暴躁,但是能貢獻優質內容的大 V 的抱怨。他們動輒宣布離開知乎,一呼百應,夸張點說的話文字真是能殺人的。相反,如果你的脾氣也很暴躁,但是你不能貢獻任何優秀回答的話,對這個平臺是一無是處的。平臺也沒必要一定要用真人伺候你。
所以,如果“知乎”無論如何都適應不了一些大 V 挑剔的口味,而這邊恰好又有一個服務的更好的平臺,跳過去也不奇怪。大 V 在問答平臺之間流動本來就應該是像主播毀約跳槽一樣常見的事。只是,百度本身的糟糕聲譽可能成為他們過來的一個大障礙,“這屆百度公關”可得加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