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播
00:00/00:00正在直播
大家好,歡迎來到漢字解密,我是王準。
關于墻字,有一個詞語隔墻有耳想必大家都有聽過,意思是隔著一道墻也有人偷聽。比喻即使秘密商量,別人也可能知道。也用于勸人說話小心,免得泄露機密。
那么究竟古代的墻是什么呢?首先得從墻的字形講起。墻是一個形聲字,甲骨文中的墻字左邊是爿 ,像是把片字左右顛倒,這是它的聲符;右邊上半可以看出兩個禾表示麥子,下半是?表示糧倉,合在一起就是嗇字,也是墻字的形符。
墻字的本意是用土石修建的屏障。西周金文承襲甲骨文寫法。
戰國簡牘文字和《說文》小篆字形中將右上的雙禾改為來字形,字形從此基本穩定下來。
唐代楷書沒有太大變化。
漢字簡化過程中,采用了從土的墻字,大概因為墻的修筑材料以土石為主。
在古代,凡是修造建筑,幾乎都要建造墻。房屋、宮殿需要四面建墻來遮風擋雨,莊園院落需要建造圍墻來阻擋盜賊。
城市需要建造城墻抵御敵國進攻,就連國家也會建造連綿不斷的長墻守護邊境——這就是長城。
我們常用圍墻這個詞,表示墻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把某些區域圍起來防止他人進出。但同時為了方便自己進出,所以墻往往與門搭配。或者說,圍墻是設立門戶的前提條件。我們只見過沒有門的墻,卻很少見到沒有墻的門。
雖然墻可以阻擋他人進入,具有保衛一方領域的作用,但卻未必能遮蔽他人耳目。所以古人很早就懂得了隔墻有耳的道理;另外墻也要及時維修,不然會很危險,會傾塌,所以孟子告誡世人君子不立于危墻之下。
古代宮室內部會設立矮墻作為屏障,叫做蕭墻,于是古人就把內部發生的禍患稱為禍起蕭墻。
另外,兄弟之間的紛爭也被稱為兄弟鬩墻。
人們常說墻壁,壁在這里也是表示墻的意思。壁是形聲字,從土,辟聲。戰國簡牘文字中,下半為土形,上半為辟的繁構。
說文小篆字形中去掉了繁復的筆畫,基本奠定壁字的字形結構。
漢代隸書與唐代楷書的字形筆畫變得更平直的同時,把土字形挪到左下方,整個文字因此變成左右結構。
經過長期演變,又變回今天看到的上下結構的壁字。
壁字的本義指墻壁,許慎在《說文解字》里注解是:壁,垣也。
一棟方方正正的房屋,都有四面墻壁,古人形容一戶家庭貧困時說家徒四壁,意思是家里除了墻壁沒有別的財產。同樣因為貧困,人們不得不在墻壁上打起主意。據說西漢大文學家匡衡年幼時家里很窮,沒錢買燈油照明看書,所以他在與鄰居共用的墻壁上鑿了一個小洞,把鄰居的燈光借來看書,這便是著名的鑿壁偷光故事。
壁字后來又引申指軍隊在戰場上建造的防御性營壘,用以堅守。秦末起義之時,眾多起義軍在巨鹿城下都不敢出兵與秦軍交戰,只敢躲在營壘之后探頭探腦地觀察形勢,唯有項羽率領軍隊破釜沉舟、一舉將秦軍擊敗,從而成為起義軍領袖。于是后世將這種置身事外、坐觀成敗的行為,稱為作壁上觀。
下期預告:跟現在垂直于地面的幕布不同,古代的幕竟是平行于地面放置的,它到底有什么功能呢?漢字解密,下期解密幕字,敬請期待。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