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訊 (記者/王聰 通訊員/任宣)2016年3月、10月,廣東分別與福建、江西簽訂汀江—韓江流域和東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協議,拉開跨省治水的序幕。
協議簽訂一年多來,水質是否得到改善?日前,廣東省人大環資委南粵環保世紀行活動走進汀江—韓江流域、東江流域,通過走訪發現,三省相關地區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障水質達標,跨省治水取得初步成效。
汀江—韓江流域保護??
上下游水質得到明顯改善
汀江發源于閩西,是福建流入我省的最大河流,至梅州市大埔縣三河壩與梅江匯合后合稱韓江。韓江是僅次于珠江的廣東第二大河。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提出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在福建廣東汀江—韓江等開展跨地區生態補償試點。2016年3月,廣東、福建簽訂《關于汀江—韓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的協議》,實行雙向補償原則,即當上游來水水質穩定達標或改善時,由下游撥付資金補償上游;反之,若上游水質惡化,則由上游補償下游。粵閩兩省每年各出資1億元,作為生態補償資金。
梅州市環保局污染防治科科長楊中說,簽定備忘協議后,通過聯防共治,上下游水質和水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位于汀江上游的龍巖市武平縣象洞鎮,其象洞溪的水質曾飽受生活垃圾等污染源的困擾,在2016年上半年之前,象洞溪水質還是劣V類。據龍巖市環保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通過整治,2017年1月—9月,象洞溪羊角電站斷面、汀江跨省界大埔清溪斷面、中山河園豐電站斷面均穩定達到III類水質,達到了汀江—韓江流域上下游補償機制的水質改善預期目標。
梅州市在水環境保護和跨省界河流污染聯防聯控工作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目前,梅州主要地表水水質基本保持優良,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100%,與潮州市交界的韓江赤鳳斷面水質穩定達到II類標準。如今,韓江成為廣東水質最好的河流之一,并在2017年12月入選該年度全國10條最美家鄉河。
東江流域保護??
保障粵港地區人民生命水
東江發源于江西贛州市尋烏縣三標鄉椏髻缽山,從河源境內流入廣東,是我省廣州、深圳、東莞等市和香港的重要飲用水水源,被稱為生命水和經濟水。
2016年10月,粵贛兩省簽署《東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協議》,明確東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期限暫定三年,跨界斷面水質年均值達到III類標準水質達標率并逐年改善。粵贛兩省共同設立東江流域水環境橫向補償資金,每年各出資1億元。
據尋烏縣環保部門有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該縣堅持封山育林、退果還林,遏制水土流失,目前,東江源頭椏髻缽山的森林覆蓋率達到95%。對東江九曲灣庫進行水環境綜合治理,使庫區水質穩定在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II類標準以上,確保了珠三角部分地區和香港居民飲用水安全。另外,還投入約5億元,推進東江源頭水源區三標鄉等兩個半村的整體搬遷工作,共易地移民搬遷1476戶6844人。
作為粵港地區重要的飲用水源地和生態屏障,河源市肩負著水環境保護的重大責任。據河源市環保局有關負責人介紹,2013—2016年,河源持續開展東江水環境綜合整治,重點面向畜禽養殖、采選礦、餐飲等方面的污染。2017年,對2016年水質類別有所下降和水質較差的14條河流,由相關部門進行聯合督辦。如今,河源境內東江47條主要支流的水質穩步提升,東江干流河源段水質保持在II類。
一路走來,山變綠了,水變清了,然而,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梅州、河源等地因為地方財政困難,水污染防治經費投入仍然嚴重不足。誰保護誰受益,誰污染誰治理。廣東省人大環資委主任委員蘇一凡認為,可以借鑒省際生態補償機制,加快建立省內河流上下游生態補償機制。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