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人體有形臟腑、組織、器官的漢字都帶有月字邊,比如腸胃、肌膚、肝腎、胸肺、肝脾、胞胎、腦髓等等,月是肉的簡寫,在古代這兩個字的發音都一樣,比如西域的古國大月氏就讀作大肉之。唯獨心是個例外,不帶肉字邊。
道家講形而下謂之器,形而上謂之道。中醫學用心胞(心包絡)來代表做為物質的器官的心,一般人解釋為包裹心臟和血脈外圍的脂膜,也叫膏肓。其實心胞就是物質的心臟本身。
物質是基礎,決定意識,心胞也叫心主。《靈樞·經脈》: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是動則病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憺憺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現代醫學所說的心臟病早期的癥狀,比如心動過速、心律不齊、胸悶、心痛、面赤、五心煩熱等癥狀,都是屬于中醫學心包病的范疇。
古人不僅關注有形有質的心胞,更加注重、強調其高于物質層面之上的功能,也就是心氣和心神,包括情緒、情感、思想、意念、慧悟等等。這種超然物外、活潑靈動的狀態,古人命之曰心。不用代表有形物質的肉字邊。
《靈樞.邪客》說: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其臟堅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絡。這段話就明確指出邪氣傷心,初期在心胞,晚期會影響人的情緒、精神,最終會形神分離,導致死亡。
很多人在爭論到底是心主神明還是腦主神明,其實很簡單,腦(繁體字寫作腦),有肉字邊,是陰寒內斂封藏在內的物質。腦的活動才是心,心動的初級層次是意念、思想,中級層次是情緒、情感,最高層次才是神明。
《靈樞本神》篇中說: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具體闡述了心動的不同狀態。
基于這個理論,才此衍生出了由心做偏旁的系列漢字,也就是豎心旁和心字底。這些漢字凝聚了古人對人類復雜的心理活動的觀察和體會,值得我們去認真學習和繼承。通過學習和研究這些帶心的漢字,有助于我們精確把握人的正常心理和病態心理。做為醫生可以通過中醫身心醫學理論,調整、調節、治療心病。做為普通人,可以掌握養心安神方法,達到心平氣和的目的。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