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詞洞,多見于我國西南地區(qū)侗族聚居區(qū)。貴州黔東南地區(qū)有不少的侗族古村落,其地名往往會出現(xiàn)將洞作為通名或專名的情形,構成了許多古樸美妙的地名稱謂及其豐富多彩的地名文化。那么,洞作為地名詞,它的要義是什么?在地名命名中又是如何運用的?
01 地名詞洞的要義
洞與山洞密切相關。查閱許多辭書,都有對洞作山洞的解釋項。《說文解字》:洞 的本義為水急流。借作迥,表示穿透。通則透,故洞又引申指透徹。如:洞曉。又引申指幽深,如:洞房。由幽深又引申指窟窿、孔穴。如:山洞。《辭海》:洞,洞穴,如:山洞、防空洞。《新華字典》:洞,窟窿,深穴,空,如:洞穴、山洞、洞簫、空洞、洞府、洞天。《現(xiàn)代漢語詞典》:洞,物體中間的穿通的或凹入較深的部分,如:洞穴、山洞。
不難發(fā)現(xiàn),關于洞這個字,辭書除了都對洞作山洞這樣的解釋外,其他解釋項也終萬變不離其宗, 均以山洞之本義為基礎來作引申和擴展。因此,可以肯定,洞與山洞密不可分。
02 洞與峒密切相關
洞與峒,本為同一個字。在大量的古籍文獻中可以看到,將洞寫作峒,或將峒寫作洞的這種洞峒混同現(xiàn)象。地名詞 洞,多見于黔、湘、桂交界地區(qū)的侗族聚居區(qū)。其中,貴州黔東南為最多。如:貫洞、亭洞、谷洞、構洞、阡洞、吝洞、控洞、育洞、乜洞、雷洞、傳洞、邦洞、石洞、甕洞、甘洞、擺洞、賴洞、優(yōu)洞、勒洞、彥洞、紹洞、秀洞、密洞、排洞、茨洞、覓洞、信洞、壽洞、朗洞、頗洞、雪洞、調洞、坦洞、敏洞、香洞、升洞等。而與洞相同或相近的峒,則多見于廣西的壯族聚居區(qū)。其中,廣西河池、百色兩地為最多。如:念峒、申峒、田峒、長峒、老峒、伏峒、下峒、么峒、走峒、云峒、好峒等。
首先,從歷史學角度看,侗族、壯族同源于洞或峒。黔、湘、桂交界地山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大多因古代戰(zhàn)亂被迫逃荒避難,相繼從廣西、廣東、福建、江西等地遷徙而來。最初大概多以部落形式就地借以山洞而居,久之,終為洞居之民。隨著社會發(fā)展和進化,這些洞居之民又逐步移居山洞之外的山間平地、盆地、河谷等小壩子地帶。
其實,黔、湘、桂交界地山區(qū)的洞居之民,最早應來自于隋唐時期嶺南地區(qū)的西原蠻或烏滸夷。《新唐書·西原蠻》記載:西原蠻, 居廣容之南,邕桂之西。之中的廣容邕桂分別指今天的廣東和廣西兩省區(qū)。由于連續(xù)戰(zhàn)亂,后來逐步分散,多方逃難而別離故地。其中的一部分就逃散到當時人煙稀少的黔、湘、桂交界地山區(qū)。因此,可以說,黔、湘、桂交界地山區(qū)的侗族、壯族等各少數(shù)民族大多都是因戰(zhàn)亂而遷徙的西原蠻或烏滸蠻的后裔。后來,再由洞居之民分化出來的。很多隋唐文獻也對當時黔、湘、桂交界地山區(qū)的羈縻州屬地統(tǒng)稱為洞或峒。唐宋時,散居于黔、湘、桂交界地山區(qū)的洞居之民,統(tǒng)統(tǒng)被侮稱為溪峒溪洞峒區(qū)峒蠻峒民洞民溪峒之民溪峒州蠻等。羈縻州,甚至被直接侮稱為羈縻州峒。再后,又出現(xiàn)了州峒或洞并存的行政管理格局。
《桂海虞衡志》記載:羈縻州峒,自唐以來內附。分析其種落,大者為州,小者為縣,又小者為峒。 《炎徼紀聞》記載:聚而成村者為峒,其酋長曰峒官。
可見,峒或洞作為當時最基層的行政單位,相當于現(xiàn)在的鄉(xiāng)(鎮(zhèn))或村落。之后,黔、湘、桂交界地山區(qū)的侗、壯、苗、瑤、水、土家、布衣等少數(shù)民族或部落,按照居住區(qū)域、生活習俗等的異同,由洞居之民逐步分化出來自成一族或部落。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其中,侗族與壯族這兩個少數(shù)民族或部落,雖然洞居環(huán)境、生活習俗、語言形態(tài)等較為親緣和相似,但由于人員眾多、地域廣闊,峒與峒之間相距遙遠等緣故而顧此失彼,又再次分化剝離,各自為峒。最后演化成為今天的侗族和壯族。洞,也很可能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由峒演變而來的。換言之,侗族也許就是由壯族群體中剝離出來的一個分支。所以,侗族聚居區(qū)的很多村落至今仍保留著洞的地名詞,而壯族聚居區(qū)的很多村落仍保留著峒的地名詞。由此說 明,洞與峒是很有淵源的。
其次,從民族語言學角度看,洞與峒同宗同源。洞源于峒,洞與峒相通。可以斷定,侗、壯兩個少數(shù)民族的族源相同、語言接近,應該都與洞或峒有關。不同的是,以洞作地名詞的侗族,居民多以侗語為主要交際語;以峒作地名詞的壯族,居民多以壯語為主要交際語。相反,以洞或峒作地名詞的其他少數(shù)民族聚居村落幾乎沒有,即使有個別以洞或峒作地名詞的,其地名來歷也僅限于地形地貌特征。由此可見,民族學界將侗族、壯族同源于洞或峒的推斷和將侗語、壯語歸屬于同一個語族體系的劃分都是很科學的。
03 洞與峒密切相關
洞與侗,音同意異。洞,本同峒,意為:山洞、洞穴。侗,為多音多義字。
《康熙字典》《詞源》等均收錄侗字。侗,作三音:同、桶、洞。作音同(Tòng)時,為名詞,有幼稚、無知之意,指兒童、未成年人;作音桶(Tǒng)時,為形容詞,有直、長大之意;作音洞(Dòng)時,《康熙字典》的《集韻》:徒弄切。音洞。誠愨也。《莊子·庚桑楚》:修然而往,洞然而來。《現(xiàn)代漢語詞典》除了有上列對侗作音同(Tóng)和音桶(Tòng)的解釋項外,將侗(音洞Dòng)單列作名詞,專指侗族,無他義。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并未收錄侗。說明侗的成字時間晚于洞,甚至不會早于唐宋時期。
侗,即侗族的簡稱。侗族自稱更(侗語:gaeml),指用木條、樹枝等作為障礙物進行設防、遮攔、隔離,用作族稱,其本意是生活在被大山阻隔,被森林遮蓋的人們。所以,侗族的族稱,大概是依據(jù)侗族先民這種以樹木設防、遮攔、隔離的居住環(huán)境、生活習慣等因素所確定的。侗族傳統(tǒng)建筑的吊腳樓民居、鼓樓、風雨橋等都是用木質材料建造,就是源于此。由于侗語更(Gaeml)與仡(Gē)諧音,所以,宋代文獻以反切法將侗族的自稱更記作仡,后來又改作仡伶仡覽等稱呼。
《宋史·西南溪峒之蠻》記載:乾道七年(1171),靖州有仡伶……沅州生界有仡伶副峒官……和陸游(南宋)《老學庵筆記》卷四:辰、沅、靖州之地,有仡伶、仡覽……之中的仡伶仡覽,就是指居于今湖南的會同、芷江、新晃、靖州和貴州的天柱、玉屏、錦屏、劍河、三穗等地的北部侗族群體。
明清時期,侗族又從仡伶逐步改稱為峒人峒蠻僚人峒僚洞僚侗僚峒苗等等。到了民國時期,學界從人性化角度,提出了以峒洞侗僚苗為基礎,改稱其為侗家的倡議,得到了民國政府高層的認定。新中國成立后,為進一步規(guī)范和明確少數(shù)民族成分,將侗家正式更名為侗族。
從侗族的發(fā)展軌跡可以看出,從峒到洞,再轉化為侗,又演變作侗家,最后明確為侗族,是一個很漫長的歷史過程。侗族由黔、湘、桂交界地山區(qū)的洞居之民分化出來以后,侗族先民最初就根據(jù)其洞居環(huán)境、語言形態(tài)、生活習俗、風物特征等因素賦予地名。所以,凡以洞作地名的村落多為侗族聚居地。如:貴州黔東南地區(qū)地名作洞的就有近80個之多。其中,與侗諧音的洞, 意為侗家、侗寨、侗族的地名有50多個;洞作山洞之意的地名也有10多個。顯然,地名詞洞與侗是密切相關的兩個不同概念。
04 地名詞洞,在地名命名中的運用
洞,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地名詞,義項較多。本義為:山洞、洞穴。洞,既與峒同宗同源同義,又與侗諧音再轉作侗義。地名詞洞的運用區(qū)域相對狹窄,僅局限于貴州黔東南地區(qū),但所涉及的地名內容十分豐富,地名含義極其深刻。其主要表現(xiàn)形式有以下幾種。
之一:以洞的本義山洞作通名。此類地名的得名,源于當?shù)貙偕絽^(qū)且多現(xiàn)山洞、洞穴、溶洞、巖洞之緣故。如:洞腳、拉洞、洞庭、洞樂、崗洞、中洞、巖洞、大巖洞、硝洞、坪洞等侗族村落。除了處于黔湘桂交界地區(qū)喀斯特地貌山區(qū)的侗族村落以山洞之洞為通名的居多而外,其他少數(shù)民族村落也有 零星以山洞之洞為通名的地名存在。如:浪洞、施洞、川洞、漁洞、大風洞等苗族聚居村落。總之,凡以山洞之洞為地名通名的,均為漢語地名。
之二:以洞的諧音侗意,即侗家、侗寨、侗族作通名。此類地名的得名,源于當?shù)厥谰佣弊逯壒省H纾簭┒础⑴哦础⒔B洞、秀洞、密洞、邦洞、石洞、賴洞、甕洞、甘洞、勒洞、優(yōu)洞、頗洞、雪洞、吉洞、坦洞、敏洞、香洞、升洞、貫洞、亭洞、谷洞、朗洞、壽洞、構洞、阡洞、吝洞、控洞、統(tǒng)洞、育洞、乜洞、覓洞、雷洞、茨洞、信洞、傳洞等侗寨。其中的洞均與侗諧音,意為:侗家、侗寨、侗族。
之三:以侗族自稱更(侗語:Gaeml)作通名。此類地名,以侗語稱謂的漢字記音為主。這種侗語地名所對應的漢語地名,大多由侗語的音譯或意譯而得。構成了一種侗語與漢語兩種地名稱謂同時并存、各為其用的特征。其侗語地名稱謂通用于民間的口語交際里,漢語地名稱謂通用于社會的文字記錄中。如:錦屏縣彥洞鄉(xiāng)的更王(侗語:Gaeml wangc),漢語稱為黃門,意為:黃姓家族最早入住的侗寨;錦屏縣彥洞鄉(xiāng)的更寧(侗語:Garml nyenh),漢語稱為彥洞,意為:居地地形地貌酷似犀牛之駝峰的侗寨;劍 河縣敏洞鄉(xiāng)的更度(侗語:Gaeml doul),漢語稱為溝洞,意為:遷徙歷史古遠的侗寨;劍河縣敏洞鄉(xiāng)更敏(侗語:Gaeml nyaemx),漢語稱為敏洞,意為:占地窄小、人口不多的侗寨;劍河縣磻溪鎮(zhèn)的更夏(侗語 Gaeml xah),漢語稱為謝寨,意為:懂得感恩、知恩圖報的侗寨。另外,還有黔東南的黎平、榕江、從江三縣的南部侗族地區(qū)的所有侗族村落,雖有各不相同的地名稱謂,但北部侗族則統(tǒng)稱為更坦(侗語:Gaeml danx),意為:平地上的侗寨。侗語地名稱謂更坦(無具體漢語稱謂)的來歷,源于地理因素:南部侗族聚居區(qū)地處云貴高原南麓與廣西平原西北邊緣的交叉地帶,地勢相對開闊平坦,故名。
之四:以洞的諧音度(侗語:Doul,意為:古老)作專名。此類地名,僅是唯一個案,非常奇妙而獨特。如:劍河縣敏洞鄉(xiāng)的溝洞侗寨。溝洞,為侗語音譯地名,侗語稱謂更度(侗語:Gaeml doul)或澉嶗(侗語:Gamt laot)。其中的溝,為更 或澉的諧音,指侗家、侗寨、侗族;洞,與古侗語度或嶗諧音,有歷久、古老之意,指遷徙歷史古遠。所以,溝洞的地名含義意為:遷徙歷史古遠的侗寨。
之五:以洞的諧音同意作專名。此類地名的得名,源于當?shù)氐恼Z言環(huán)境因素,其地名稱謂別具一格且獨一無二。如:劍河縣磻溪鎮(zhèn)的洞講侗寨,其建寨時,主要是以當?shù)貍鹘y(tǒng)的侗語和習俗因素命名,而且是一種有專名而無通名的侗語音譯地名,非常特殊。洞講,侗語意為:同腔,即居民的侗語腔調和生活習俗都相同或等同于周邊侗寨。
綜上所述,地名詞洞的運用,除了根據(jù)地理實體、地形地貌特征而外,還將族源、族稱、語言等民族文化元素與地名文化屬性巧妙結合并熔于一爐,形成了許多內涵豐富多彩、獨具民族特色的美妙地名。地名詞洞的這種特殊運用形式,在我國地名發(fā)展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充分體現(xiàn)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地名文化的多樣性、復雜性和獨特性。
來源:《中國地名》2019年第1期
作者:黃春輝、黃镕
選稿:何鉑羽
編輯:周辰
校對:黃舒馨
責任編輯:郝志堅
往期鏈接
說地名詞操
說地名詞岬
地名詞塢與埡探源
論古楚方言地名詞淵
地名詞屳與仚探源
歡迎來稿!歡迎交流!
轉載請注明來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眾號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fā)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