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不二
后臺有一個朋友留言說,我佩服你得執著,但有時你寫的話題我不喜歡,不感興趣,不太想看,但是又不想漏掉你寫的東西,咋辦?我回答:那就打開拉倒底,直接贊賞,就算是讀過了。
因久坐電腦前碼字,雙腿有些浮腫,小腿肌肉緊繃酸痛,晚上回家打了盆熱水坐在馬桶上一邊泡腳緩解疼痛,一邊看星云大師的《吃茶去》,其中有一篇箴言說到:我們要疼惜生命,一定要融入、體貼別的生命的心。
《詩經·國風·曹》中有云: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憂矣,于我歸處?每次讀到這里,都覺是美妙的時刻。蜉蝣是最讓人憐憫的昆蟲,成蟲不取食,壽命很短,有朝生暮死之說。今天就講個它的故事。
有一天黃昏,一個走在森林里的人,遇見了一只蜉蝣正在哀傷地痛哭,那人問蜉蝣:
你為什么在這里哭泣呢?
蜉蝣說:我的太太在今天中午死了,所以我才在這里痛哭呀!
那人說:現在已經黃昏,你也很快就會死,何必哭泣呢?
蜉蝣聽了,哭得更傷心。
那個人不禁覺得好笑,蜉蝣朝生而夕死,中午死和黃昏死有什么不同,何必哭泣呢?于是他就離開了。
等他走遠了,他才想到,從人的眼光看來,蜉蝣的一生雖是如此短促,中午和黃昏差別不大;可是從蜉蝣的眼睛看來,中午到黃昏就是它的下半生,那下半生也是和人的下半生一樣的漫長呀!因此,他慈悲地走回去看那只蜉蝣,蜉蝣已經死在黃昏的樹下了,那只蜉蝣竟以自己的后半生來悼念愛妻,使那個人深深地感動,而親手把蜉蝣埋葬了。
我們生而為人,自詡為萬物之靈,動物中的至尊,以至于不能從其他眾生的眼光看待生命。蘇軾在《赤壁賦》里曾寫到: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是何等的感慨,人如同蜉蝣置身于廣闊的天地中,象滄海中的一粒栗米那樣渺小。
可見,從事物變易的一面看來,天地間沒有一瞬間不發生變化;而從事物不變的一面看來,萬物與自己的生命同樣無窮無盡,又有什么可羨慕的呢?何況天地之間,凡事物各有自己的歸屬,若不是自己應該擁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
只有江上的清風,以及山間的明月,送到耳邊便聽到聲音,進入眼簾的景色,取得這些不會有人禁止,感受這些也不會有竭盡的憂慮。這是造物者(恩賜)的沒有窮盡的大寶藏,你我盡可以一起享用。
我爬山的時候,總是把小蟲從石階上移到草叢,并且希望登山的人也都能看腳下,免得日后生起遇到蜉蝣那樣的愧悔!
人世間,不管你怎么努力,都贏不了時間,和它賽跑,你會輸的體無完膚。
好奇 | 故事 | 電影 | 生活
—————END—————
歡迎轉發,或分享朋友圈
晚安
世界與你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