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得了貨幣,做得了衣服,成得了聘禮,還能有藥性,滋陰補血補陽……對,它就是被稱為古代六膠之首的鹿膠。
說起膠,中國人對膠的開發應用歷史已有3000多年,最早的文獻記錄可追溯到周朝的《周禮·冬官·考工記》,曰:鹿膠青白,馬膠赤白,牛膠火赤,鼠膠黑,魚膠餌,犀膠黃。傳說中的古代六膠,分別來源為鹿、馬、牛、鼠、魚、犀牛等6種動物,其中以鹿為首。
曾當做貨幣的鹿皮為御上之品
鹿向來是古代帝位、政權的象征,尋常百姓不能養殖,更不能狩獵,作為宮廷御藥使用,民間使用較少。
由梅花鹿皮經過多種復雜工藝熬制而成,顧為百膠之王。作為藥用至今已有近三千年的歷史。
東漢末年經學大師鄭玄《周禮·注疏》里提到:‘煮用其皮,或用角’者,《經》惟鹿用皮亦用角,今人鹿猶用角,自余皆用皮。 這里說的就是周朝6種動物中,只有鹿膠的原料兼用皮與角,其余膠原料用的都是皮。
據考證,膠最早為木匠所用,是制作弓箭時的黏合劑。原料主要用皮,只有鹿膠還用角。膠的制作都是通過煮法熬制而成,古人熬膠煮法很注意時節,他們認為冬春交際的二、三月或秋冬交際的十月最好,這樣才能保障膠具有足夠的黏性。
古代制膠除了做弓的黏合劑外,多見來制墨。墨錠用水通過硯研磨,在水中以膠體溶液形式產生墨汁。因此墨的質量與膠息息相關。
到了唐末時期制墨所用的膠原料改為麋鹿。宋朝《墨經》記載了制墨用膠的詳細信息,比如膠的原料、熬煮方法、所需輔料等。如制墨之鹿膠(又稱黃明膠或白膠)最好采用代郡(今山西大同)產的麋鹿角或鹿角,參考陶弘景白膠法與唐《新修本草》熬制法,能提高膠的品質,增加墨的香味。
縱觀歷代鹿皮的主要用途,最早被制成貨幣,又有制成衣服、帽子、鞋子等,還有作為兵車裝飾、聘禮、皮巾、食物等等,現代用途除了貨幣,依然是對古代的延續,僅貨幣除外。
不論用途如何,鹿皮都是供古代上等階層享用的珍稀之品。由此鹿皮退出藥用和熬膠主流原料的原因可見一斑。
歷代御醫
稱之為圣藥
《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名白膠,又名鹿膠。味甘、平,無毒,入肝、腎經。具有壯元陽、補氣血、生精髓、暖筋骨的功效。
《本草匯言》云:鹿膠,無毒,入肝、腎二經。壯元氣,補氣血,生精髓,暖筋骨之圣藥。鹿膠含有豐富的膠原蛋白和人體中所需的十七種氨基酸,以及21種微量元素。鹿膠乃鹿中精選極品,久服益氣延年,強筋健骨,補益氣血,生骨血,固腎元,美容養顏,具有調解身體微循環,提高免疫力,防癌抗癌,延緩衰老之功效。
唐代楊貴妃就是非常青睞鹿皮膠,據有關學者考證,服用鹿皮熬制的膠塊后,容光煥發,膚若凝脂,才有了后來的羞花美女之美稱。另據記載,女真族人將鹿皮熬制成膏狀飲用,1626年皇太極繼位,便令當地住民進貢鹿膠膏送入皇宮,食用過鹿膠膏的嬪妃氣色絕佳,身體日漸清潤,神清氣爽。皇太極大喜,御賜鹿皮膠為大清貢膠。并擬詔曰,此膠塊可為食,可做飲,可入藥,僅為皇家御用。
鹿膠制作講究工藝
鹿膠的生產過程中,要經過百余道繁復的工藝,講究適季、適溫、適日、七洗、七泡,七提的原則,曬皮不能在大高的溫度,不能經水,溫度過高會導致皮脂曬得過干,膠質受到損壞。溫度不夠則水分不能完全蒸發,膠塊稀軟。曬皮不光講究溫度,時間同樣重要。曬足七七四一九天,使鹿膠的營養完全沉淀凝煉在膠質中。營養豐厚。
鹿皮要進行七次洗滌,將皮質表面的小絨毛和雜質完全除去,同時去除皮毛中可能存在的小蟲和寄生物,保證皮子干凈,無殘留物。鹿皮洗凈后,要經過七個池子逐一浸泡,將皮子中的腥氣泡去,軟化鹿皮,準備進行熬煮。鹿皮泡軟后,在圓形蒸爐中進行熬制,再經過反復七次提純,徹底濾出雜質,保證制成的鹿膠顏色通透,口感醇厚。
鹿膠具有氣血同補、美容養顏、延緩衰老、改善睡眠、擴張血管、調節內分泌、增強免疫力等多重功效。鹿膠對改善失血者或血虛者的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數量的作用明顯,并對紅細胞的壓積有升高作用,對于脊髓和造血系統有促進保護的作用。鹿膠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及明膠原、骨膠原、多種氨基酸。是人體營養的必需的物質,有明顯的抗衰老、延年益壽的作用。
鹿膠名含有21種人體所需的微量原素,各種微量原素與蛋白質的結合發揮者重要的生理生化作用,參與機體代謝改善內循環,具有很好的抗疲勞作用。
同時,可以調理各個器官內部營養促使器官功能恢復,可以自主的調節與進行平衡,從而達到改善內循環,改善內分泌的作用。提高免疫力,適合年老體弱,久病體虛,易患感冒體質下降者。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