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傳說:玄宗故事
相傳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興起游月宮之念,于是天師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宮。但宮前有守衛森嚴,無法進入,只能在外俯瞰長安皇城。
在此之際,忽聞仙聲陣陣,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于是默記心中。這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日后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自己譜曲編舞,創作了歷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中秋傳說: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于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
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里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并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后,月餅制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之后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秋傳說: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神話源自古人對星辰的崇拜,故事最早出現在《歸藏》。后來民間把故事進一步發揮,衍化成多個故事版本。據西漢《淮南子》中說,是因為嫦娥偷吃了她丈夫羿從西王母那里要來的不死藥,飛進了月宮。
中秋傳說:玉兔搗藥
兔子登上月宮搗藥,最早見于屈原的《天問》: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意思是說,顧、菟在月亮的肚子里,對月亮有什么好處呢?那兔子又是如何登上月宮的呢?顧就是蟾蜍,菟就是白兔。晉代傅玄的《擬天問》也說:月中何有,白兔搗藥。據聞一多先生考證,這白兔搗藥是由蟾蜍搗藥變來的。
嫦娥身邊有只玉兔。據說嫦娥身體變輕,開始升空時,惶恐中抱起了一直喂養的白兔,白兔便隨她一起上了月亮。玉兔在月宮有一只搗藥杵,夜晚在藥臼中搗制長生不老的靈藥。
中秋習俗:祭月、拜月
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拜祭月神。
自古以來,在廣東部分地區,人們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習俗。拜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將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祭月賞月,托月追思,表達了人們的美好祝愿。
祭月作為中秋節重要的祭禮之一,從古代延續至今,逐漸演化為民間的賞月、頌月活動,同時也成為現代人渴望團聚、寄托對生活美好愿望的主要形態。
中秋習俗:燃燈猜謎
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如今湖廣一帶仍有用瓦片疊塔于塔上燃燈的節俗。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于元宵燈節。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中秋習俗:吃月餅
月餅,又叫月團、豐收餅、宮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征。發展至今,吃月餅已經是中國南北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中秋節這天人們都要吃月餅以示團圓。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