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形外科,常常聽到大夫說你的病要先打“擴張器”,患者常常一頭霧水。什么是擴張器?擴張器是做什么用的?
擴張器全名為皮膚擴張器,是整形外科特有的以“皮”生“皮”的先進治療方法,不同于“拆東墻補西墻”的植皮手術。主要由殼體、導管和注射座三部分組成,形狀有圓形、橢圓形、腎形、半月形、矩形、圓柱形等等,體積由幾十毫升到幾百毫升不等。

使用時,經手術埋置在擬擴張皮膚組織下。目的是使自身的皮膚在逐漸增大的擴張器作用下得到擴張,產生額外的皮膚,用于修復缺損,解決供區組織量不足的問題。這個過程類似于孕婦懷孕,胎兒在孕婦體內逐漸長大,把肚皮逐漸撐開,當胎兒分娩后就會有多余的皮膚。
擴張器都有什么用?

擴張器的運用非常廣泛,全身體表缺損需要用額外皮膚修復的部位均可使用。
如大面積瘢痕、缺損的修復,體表病變如紋身、良性腫瘤切除后的創面修復,頭皮、乳房、耳廓及鼻缺損等器官的再造,提供皮片或皮瓣以供移植等等。凡體表各部需要修復或再造而局部供區不足時,均可考慮應用。該技術可以以線狀疤痕替代片狀疤痕,縮小疤痕的面積,改善外觀。
手術是怎么進行的?

1、埋置擴張器
1期手術埋置擴張器與擬擴張部位的皮下或肌肉下,通過定期對擴張器注水擴張得到足夠的皮膚組織,一次手術可埋置一個或多個擴張器;
2、利用擴張皮膚進行修復
2期評估擴張皮膚足夠后,取出擴張器,利用擴張的皮膚組織進行所需的修復。
注水需要多久?
慢工出細活,我們的皮膚不是橡皮泥,需要一個過程才能把我們的皮膚撐開。孕婦的肚皮就是個天然擴張器實例,胎兒慢慢把媽媽的肚皮撐大需要十月懷胎漫長的過程。擴張器注水也一樣,人為地把擴張液注入擴張器內,慢慢撐大擴張器進而把局部皮膚組織撐大。

大多數情況下向擴張囊內注水是在第一期手術切口完全愈合后進行的。通過閥門向擴張囊注入擴張液體。擴張液體多為無菌生理鹽水,也可采用特殊的擴張液(生理鹽水中加入一些必要的藥物)。一般一個星期注水1-2次,視情況注入擴張液,大約需要2-3個月的時間,有些需要擴張時間長的,可達4-6個月。
擴張器與植皮相比有哪些優點?
大面積的瘢痕或體表腫物切除后,繼發的皮膚缺損修復曾經是一個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既要尋找足夠的自體皮膚來覆蓋創面,對于頭面部等暴露部位又要求覆蓋創面的皮膚顏色、質地等盡量與原來組織相同。

植皮供區疤痕
如果采用植皮的方法,勢必要從身體其他部位取一塊皮膚出來,取皮區會有繼發性瘢痕,另外,取皮的位置和需要修復的位置膚色可能相差異比較大,植皮成活以后會留有色素沉著,影響外觀。而擴張皮瓣的厚度、質地、顏色都要明顯好于皮片移植,且沒有供區的瘢痕。
本文僅提供參考,具體應到正規醫院,由醫生面診、觸診和相關檢查后,確定最終治療方案。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