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打原創(chuàng),歡迎關注

蠟燭,在沒有電燈的幾千年里,照亮了先民的漫漫長夜,也也見證了人類文明一步步向前;它是文人雅士的寵愛,更是王公貴族的專享;一步步,人類文明一個階梯一個階梯往上,蠟燭也慢慢如烏衣巷口的燕子,飛入尋常百姓家。
先看一下文人雅士怎么浪的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夏天,黃州團練副史蘇東坡寫了個小詩:
東風裊裊泛崇光,
香霧空蒙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燒紅燭照紅妝。
轉手發(fā)了個朋友圈,一時點贊無數。弟弟蘇澈、好朋友范鎮(zhèn)、富弼、司馬光等自不必說,都是秒贊轉發(fā),只有老師歐陽修發(fā)了個笑臉說:你還這么裝逼,還點蠟燭看花?你買得起蠟燭嗎?東坡大囧,回復:呵呵。

古代中國的文人雅士,是特別會浪的。看花就看花嘛,還非要喜歡晚上點蠟燭看,裝得一手好逼。可蘇東坡也不是第一個這么浪的,他是跟李商隱學的:
尋芳不覺醉流霞,
倚樹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
更持紅燭賞殘花。
請客喝酒賞花,自己喝醉了靠著樹睡了,夜半酒醒,客人已經走光了,點個蠟燭看殘花。 浪吧!其實李商隱也是跟人學的,他學的是白居易:
惆悵階前紅牡丹,
晚來唯有兩枝殘。
明朝風起應吹盡,
夜惜衰紅把火看。
可不是每一個文人雅士都能這么浪,古代相當長的時間內,蠟燭可是奢侈品,而且是消耗性的奢侈品。真的不是什么人都能舍得花錢點蠟燭看花的。

燭,從火從蜀。蜀為葵蟲。古時火炬多以葦麻做芯,外用布包裹,其樣子像葵蟲。

燭字
用線繩或葦子做中心,周圍包上蠟油,點著取亮的東西。商周時代的《周禮》、《儀禮》、《禮記》中已出現“燭”字,此燭非燈燭,而是一種火把、火炬而已。 未燃的火把通稱為燋,用于把持的火為燭,置于地上的為燎。 寧夏海原出現的插入室內墻壁的油楹樹枝,江西瑞昌發(fā)現的用竹簽燃照以及周代的火炬照明,為最早的“燭”。

上古 燭字
在先秦典籍中,特別是周代禮儀的“三禮”中,“燭”字頻頻出現。《禮經·曲禮》:“燭不見跋”。是說晚上到朋友家聊天,蠟燭燒到了把手的地方就應該起身告辭了。
春秋時,魯國人顏叔子。嘗獨處一室,夜大雨,鄰舍屋崩,有女子趨投之,叔子執(zhí)燭于手,燭盡,焚燎以繼至明。說的是天下大雨領居家房子倒了,領居家是個女子,跑到顏叔子屋里躲避,顏叔子手拿蠟燭,蠟燭燒完了就點著地上的燎,直到天明。這則小文,給我們明確記載了燭是手拿的,小的;大的有另外名字。不過這個人也真是不咋地,跟柳下惠一個德行,大雨天也不給人家弄點熱水...
可以看得出來,商周的“燭”,就是現在的火把。沒有點燃的火把,叫作“燋”。用手拿的小火把,叫“燭”。插在地上的大火把,稱之為“燎”。樹于庭院中的稱之為“庭燎”。

燭的質料
有用麻蒸的,《周禮·司烜氏》:“墳燭”鄭司農云:“墳燭,麻燭也。”《說文》:“蒸,折麻中干也。”即將麻剝去麻皮,用麻桿縛扎成束點燃照明;有用束葦竹薪的,《說文》:“苣,束薪,燒也。”苣即炬字;有用松木條的,松木含油脂多,易燃;有用樺樹皮的,《玉篇》云:樺樹皮,可以為燭,以其皮裹入松脂,燃以為燭,名曰樺燭,或曰花燭(即今日所說的“洞房花燭”的由來)。
奢侈品
原始的蠟燭都是使用植物或動物油脂,大概在公元前三世紀出現得蜜蠟才是今天我們的蠟燭的雛形。在相當長的時間里,蠟燭一直是王公貴族的專享奢侈品,它走向民間花了差不多兩千年時間。《西京雜記》記載了漢朝時候南越國的貢品中就有蠟燭。西晉的石崇和王凱斗富,王凱常常吃癟。有一回王凱說:我們家吃完飯都是拿糖水洗鍋! 那個時候的糖也主要靠進貢,是奢侈品。 石崇馬上命令下人:以后我們家做飯一律拿蠟燭當柴燒!——可見在晉朝時候,蠟燭還是相當珍惜貨。到南北朝的時候,蠟燭稍微多起來了點,但還是主要是王公貴族們使用。
到了唐朝,朝廷專門設專員管理蠟燭,并在每年寒食節(jié)的時候賞賜給王公大臣:
寒 食 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
輕煙散入五侯家。

宋朝時候的與西夏的邊境貿易中,蠟燭還是個必要重要的產品。宋朝明相寇準就比較喜歡點蠟燭,相府里到處燭火通明,連馬廄里都有,還因此遭到過政敵的攻擊。
蠟燭在中國真正走入民間百姓家,是到明清的時候。主要是蠟蟲的普遍養(yǎng)殖和采用,蠟的原料多了起來。白蠟蟲,成群棲息在白蠟樹或女貞樹上,雄蟲能分泌白蠟﹐包圍體軀。十三世紀的時候﹐我國就開始飼養(yǎng)白蠟蟲以生產白蠟,另外,石蠟的開采使用慢慢多了,如此漸漸代替了動植物油脂和蜜蠟。
今生
和現代蠟燭相比,古代蠟燭有許多不足之處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為什么要剪燭呢?當時蠟燭燭芯是用棉線搓成的,直立在火焰的中心,由于無法燒盡而炭化影響燃燒和照明質量。
1820年,法國人強巴歇列發(fā)明了三根棉線編成的燭芯,使燭芯燃燒時自然松開,末端正好翹到火焰外側,因而可以完全燃燒。
1809年,法國化學家米歇爾·歐仁·舍夫勒爾和蓋·呂薩克提取出了硬脂酸。這是一種白色物質,手摸著有油膩感,用它制成的蠟燭質地很軟,價錢更加便宜。1825年,舍夫勒爾和蓋·呂薩克獲得了生產石蠟硬脂蠟燭的專利。石蠟硬脂蠟燭出現了,在人類照明史上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時代。

后來,進入石油時代,從石油中可以提煉出大量的石蠟,理想的蠟燭因此在全球得到了普及、推廣。
在沒有電燈的幾千年里,蠟燭作為先民重要的照明工具,為先民照亮了漫漫長夜,見證了我們人類文明的一步步向前。從先前的貴族專享,慢慢進入尋常百姓家。被文人雅士賦予了‘燃燒自己,照亮大家’的性格,‘蠟炬成灰淚始干’的操守。到現在,人們的照明早已不依賴蠟燭,蠟燭成了一種儀式用品,做得越來越漂亮,用在婚、喪、嫁、娶、祭等比較莊重的場合,似乎,成了我們現代社會的一種新時代的‘禮器’。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fā)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