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誰說的話,這是來自孟子的話。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時,然而旱干水溢,則變置社稷。”
——《孟子·盡心下》
釋義
孟子說:“百姓最為重要,土谷之神為次,君主為輕。所以得著百姓的歡心便做天子,得著天子的歡心便做諸侯,得著諸侯的歡心便做大夫。諸侯危害國家,那就改立。犧牲既已肥壯,祭品又已潔凈,也依一定時候致祭,但是還遭受旱災水災,那就改立土谷之神。”
解讀
孟子的仁政思想,其道德基礎最重要的是“仁者愛人”和“以民為本”的思想。民本思想在中國文化中有著悠久的傳統、而其最鮮明的一個表述就是孟子所說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在中國古代,以什么為“貴”,就是表示以什么為最有價值。比如《論語》中說“禮之用,和為貴”,就是說禮的運用是以和諧為最有價值。《孝經》引孔子的話說“天地之性,人為貴”,就是說在天地所生的人與萬物中,人是最有價值的。《呂氏春秋?不二》篇說“孔子貴仁”,就是說孔子是以仁愛為最有價值。孟子在這里說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就是說相對于社稷和君主而言,人民是最有價值的。在中國古代,“人”和“民”是既有聯系又有所區別的兩個概念,一般來說,“人”是相對于神和物而言,“民”是相對于國家政權和執政者而言。“仁者愛人”的“人”包括了“民”在內,而“民”又是相對于國家政權和君主來講的。在“民為貴”之后是“社稷次之”,“社稷”本是國家祭祀的土谷之神,它又成為國家政權的一個象征。“君”雖然是最高的執政者,但是與人民和社稷相比,“君為輕”,君主的價值要次于人民和國家政權的價值。這就是“民貴君輕”,儒家文化的民本思想高于王權主義。
本章“是故”后面的話,就是孟子對“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解釋。“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這是講的“民為貴”。“丘民”的意思是眾民或田野之民,實際就是指普通的老百姓。“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因為人民是國家、社會的價值主體,所以“得民心者得天下”,孟子說的“不仁而得天下,未之有也”,講的也是這個意思。如果不得民心,而是只得到天子的青睞,那么他只能當諸侯。如果更次一等,他只是被諸侯國君所看重,那么他只能當大夫。由此也就體現了“民為貴”。
“諸侯危社稷,則變置。”孟子在《萬章下》篇講到齊宣王“請問‘貴戚之卿’”,孟子說:“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君主有錯誤,臣下要去諫阻他,如果多次諫阻他,他還是不聽,照樣堅持自己的錯誤,這就危及了社稷國家的安全,那怎么辦?對于同姓的“貴戚之卿”來說,就要改換君主,也就是“易位”或“變置”。這可以說明與社稷相比,君主的價值要“輕”。
后面又說:“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祀以時,然而旱干水溢,則變置社稷。”“犧牲既成”是用牲畜來祭祀社稷之神,“粢盛既潔”是用谷物來祭祀社稷之神。對社稷之神都按時祭祀了,禮節都非常周到,社稷之神就應該保佑人民的生活安康,但是仍然有旱災和水災,這就是社稷之神保佑百姓的職責沒有盡到,那就要“變置社稷”,把祭壇上的土谷社稷之神換一換。這說明與“民為貴”相比,社稷的價值要“次之”。
在孟子之后,荀子也有一段話很重要。他說:“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荀子?大略》)意思是說,天生下老百姓,不是為君主而生的;天立了君主,是為民而立的。為了誰,就是以誰為價值主體。說天之立君是為民而立,這就是以人民為國家、社會的價值主體。孟子說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也是以人民為國家、社會的價值主體。因為人民是國家、社會的價值主體,所以“民為貴”,人民是最有價值的。
◎原載于《<孟子>七篇解讀》(盡心篇)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