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曾經安卓市場的“臥龍鳳雛”,高通驍龍和華為的海思麒麟可謂棋逢對手。
在華為海思還沒有被制裁之前,安卓高端市場基本就是高通和海思麒麟的雙人戲,至于那時的聯發科在高端市場幾乎沒有出頭之日。
華為海思之所以能夠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原因很簡單,由于是自有體系,內部結算,完全不需要考慮芯片業務的盈利能力,擁有非常靈活的定價空間以及發布周期,可以和高通搞不對等的競爭。

當時華為海思為什么把新品發布會定在9月,原因很簡單,因為9月恰好處于高通的是高通的真空期——本世代芯片的銷售末期,距離高通下一代芯片的發布又有將近一個季度的時間。
換句話說,華為其實是用新的芯片去打高通上一代的芯片,利用工藝的優勢彌補性能不足的短板,等到高通新旗艦芯片問世,華為就開始將芯片用在中端機器上,用價格換銷量。

這一招,華為玩得爐火純青,也一度讓高通頭疼不已。
逼得高通不得不在Q3季度再發布一款Plus版來填補空白。可以這么說,華為海思麒麟芯片是高通驍龍發展歷史上遇到的最難纏的對手。
那么在高通驍龍和華為海思的對抗之中,他們同時代的芯片的表現都是什么樣的?性能和功耗的表現又有多大?我們本文就來做一個詳細的對比。
注:由于早期芯片缺乏詳細資料,本文會從驍龍810時代(2015年)開始進行對比。前期CPU跑分會以Geekbench4系列版本作為參考基礎,Geekbench4和5的評分體系有差異。
2015年:高通性能優勢巨大,但功耗翻車。

高通驍龍810:20nm工藝 2014年發布,2015年商用
麒麟930/935:28nm HPC工藝 ,2015年商用。
CPU性能:(geekbench4)
驍龍810:單核1350分,多核3738分;單核功耗5.1W
麒麟930:單核812分,多核2919分;功耗未知
GPU性能:(GFX曼哈頓3.0)
驍龍810:24幀?功耗5.4W
麒麟930:9.6幀 功耗未知
在2015年,華為由于剛剛發布麒麟系列處理器不久,尚且處于初級起步階段,在總體表現方面相比于高通有巨大的差距,當時發布的麒麟930/935系列處理器,依舊沿用了和麒麟920相同的28nm工藝,無緣當時行業內最新的20nm工藝。
至于性能差距有多大,上文已經給出了明確的答案。麒麟935的CPU單核性能僅為驍龍810的64%,GPU甚至只有驍龍810的40%左右的性能。
不過那一年的高通也不好過,驍龍810由于過于激進的設計,導致功耗爆炸,其CPU單核性能達到了5W以上,這可是一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成績,作為對比目前驍龍8+的CPU單核功耗為3.1W左右。
2015-2016年:麒麟正式崛起,高通尚且沒有爬出泥沼。

高通驍龍820:14nm工藝 2015年發布
麒麟950:16nm工藝 ,2015年發布。
CPU性能:(geekbench4)
驍龍820:單核1750分,多核4400分;單核功耗3.1W
麒麟950:單核1700分,多核5432分;單大核功耗2.2W
GPU性能:(GFX曼哈頓3.0)
驍龍820:45幀?功耗4.1W
麒麟950:18幀?功耗2.75W
麒麟950被譽為麒麟系列處理器崛起的一個里程碑式的產品。在這款產品中,華為首次用上了當時最頂級的工藝——臺積電16nm工藝。并且在和高通的競爭之中,在CPU性能方面完成了超越,這也是華為海思麒麟首次超越高通驍龍。
而那一年的驍龍820/821由于尚且沒有爬出功耗過高的泥沼,在和麒麟950的對壘之中完全處于下風。不過我們也需要注意的是,麒麟950在GPU性能方面非常孱弱,只有高通驍龍820的40%左右,尚且沒有達到驍龍810的水平。
2016-2017年:神U驍龍835降臨,麒麟退避三舍。

高通驍龍835:三星10nm工藝,2016年發布
麒麟960:16nm FFC工藝 ,2016年發布
CPU性能:(geekbench4)
驍龍835:單核1975分,多核6800分;單核功耗1.46W
麒麟960:單核1900分,多核6650分;單大核功耗2.9W
GPU性能:(GFX曼哈頓3.0)
驍龍835:65幀?功耗3.9W
麒麟960:51幀 功耗8.63W
在2016年,經歷了兩次大潰敗的高通痛定思痛,發布了驍龍835,這款處理器也被譽為高通歷史上的一代神U,甚至可以說是到目前為止,高通旗下最名副其實的神U,相較于前代,其CPU多核性能提升幅度明顯,功耗卻大幅降低,綜合使用體驗非常出色。
而華為海思麒麟這邊則走上了此前高通的老路,工藝沒有更新,性能大幅提升,GPU性能相比于前代提升了將近三倍,但是功耗也直接突破歷史極限,達到了驚人的8.63W,甚至比后來的麒麟9000更高。
2017-2018上半年:華為再次受挫,高通更進一步。

驍龍845:三星10nm工藝,2017年12月發布
麒麟970:臺積電10nm工藝,2017年9月發布。
CPU性能:(geekbench5)
驍龍835:單核520分,多核2375分;單核功耗1.76W
麒麟960:單核390分,多核1750分;單大核功耗1.8W
GPU性能:(GFX曼哈頓3.0)
驍龍835:84幀?功耗5W
麒麟960:65幀 功耗6.3W
麒麟970其實可以看做麒麟960的工藝進化版,這一代,華為海思吸取了前代的教訓,沒有再激進的提升性能,而是選擇了優化功耗。所以麒麟970相較于麒麟960的性能提升幅度較為有限,不過其功耗大幅下降。
高通這邊,驍龍845常規進步,CPU和GPU性能仍大幅領先于麒麟970,并且功耗控制更為出色。
2018-2019年:神仙打架。

驍龍855:臺積電7nm工藝,2018年12月發布
麒麟980:臺積電7nm工藝,2018年9月發布。
CPU性能:(geekbench5)
驍龍855:單核760分,多核2820分;單核功耗2.63W
麒麟980:單核710分,多核2550分;單大核功耗2.45W
GPU性能:(GFX曼哈頓3.0)
驍龍855:102幀?功耗4.57W
麒麟980:90幀 功耗4.5W
2018年是屬于華為海思的一年,這一年,華為海思發布了麒麟980,這款芯片也被譽為華為海思歷史上最成功的芯片,它首發了臺積電7nm工藝,首發了CortexA76架構并且搭載了自研的NPU芯片,性能提升明顯,功耗明顯下降。雖然在最終的絕對性能方面依舊不如驍龍855,但是其總體差距已經大幅縮小,麒麟980也得到了消費者的廣泛贊譽。
高通的驍龍855也是一代神U,相比于驍龍845,性能提升明顯,功耗下降。
2019-2020:麒麟風頭更勝,首發5G芯片麒麟990。

驍龍865:臺積電7nm工藝,外掛基帶,2019年12月發布
麒麟990:臺積電7nm+EUV工藝,內置基帶,2019年9月發布。
CPU性能:(geekbench5)
驍龍865:單核930分,多核3400分;單核功耗2.36W
麒麟990:單核796分,多核3214分;單大核功耗1.82W
GPU性能:(GFX曼哈頓3.1)
驍龍865:89幀?功耗4.2W
麒麟990:76幀 功耗4.4W
在2019年,華為首發了全新一代的5G芯片麒麟990,這也是行業內第一款內置集成5G基帶的SOC,這款芯片在綜合表現方面非常出色,性能提升明顯,能耗控制出色,表現出眾。
高通驍龍865則選擇了外掛基帶的方式,總體提升也比較明顯,但是相比較而言,沒有華為海思麒麟990那么優秀。
2020-2021:麒麟全面領先。

驍龍888:三星5nm工藝,2020年12月發布
麒麟9000:臺積電5nm工藝,2020年10月發布。
CPU性能:(geekbench5)
驍龍888:單核1120分,多核3780分;單核功耗3.8W
麒麟9000:單核1020分,多核3840分;單大核功耗2.83W
GPU性能:(GFX曼哈頓3.1)
驍龍888:124幀 功耗8.34W
麒麟9000:134幀?功耗8.28W
由于高通使用三星5nm工藝的緣故,導致其能效比表現較差,驍龍888除了在單核性能方面略微有一定優勢之外,其他方面均被麒麟9000吊打,尤其是在CPU的單核功耗方面,麒麟9000優勢明顯,而這會帶來比較明顯的體驗感知差異。
2021-2022:麒麟偃旗息鼓,高通再無對手。

此處無聲勝有聲,希望華為海思能夠涅槃重生,同時也希望聯發科能夠再加把勁。一家獨大所帶來的苦果最終要由普通消費者埋單。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