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聯(lián)璧》
(清)金蘭生
前言
《格言聯(lián)璧》自咸豐元年(1851年)刊行后,即廣為傳誦,所謂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貧富,家家置之于案,人人背誦習讀。甚且將此書置于左右,朝夕參悟。蓋以金科玉律之言,作暮鼓晨鐘之警,以圣賢之智慧濟世利人,以先哲之格言鞭策啟蒙。其中不乏為人處事的智慧法則,治家教子的諄諄教誨,修身養(yǎng)性的道理箴言,字字珠璣,句句中肯,雅俗共賞,發(fā)人深省。其說理之切、舉事之賅、擇辭之精、成篇之簡,皆冠絕古今,堪稱立身處世的金科玉律,修心養(yǎng)性的人生智慧,千古不移的至理名言。
作者自序
余自道光丙午歲(1826年,道光二十六年),敬承先志,輯《幾希錄續(xù)刻》。刻工竣后,遍閱先哲語錄,遇有警世名言,輒手錄之。積久成帙,編為十類,題曰《覺覺錄》。惟卷帙繁多,工資艱巨,未能遽(立即)付梓人。因?qū)泝?nèi)整句,先行刊布,名《格言聯(lián)璧》,以公同好。至全錄之刻,姑俟異日云。
咸豐元年辛亥(1851年)仲夏 山陰金纓蘭生氏謹識。
格言聯(lián)璧正文目錄
一、學問類 [一、]
二、存養(yǎng)類 [四四、]
三、持躬類 [八七、]
四、養(yǎng)生類 [二一一、]
五、敦品類 [二三一、]
六、處事類 [二五一、]
七、接物類 [二八三、]
八、齊家類 [三八五、]
九、從政類 [四一七、]
十、惠吉類 [四七一、]
十一、悖兇類 [五三五、]
【學問類】
一、
[原文]
古今來許多世家,無非積德;
天地間第一人品,還是讀書。
[譯文]
古今來世代顯貴家族,無不因積德造就;天地之間第一等好人品,還是由讀書培養(yǎng)。
二
[原文]
讀書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
修德不期獲報,自然夢穩(wěn)心安。
[譯文]
刻苦讀書,即使功名未就,但使人品高雅,氣度不凡;道德高尚,但不希圖報答,時時恬然自安,飽食酣眠。
三
[原文]
為善最樂,讀書便佳。
[譯文]
幫助別人,做善事,最令我愉悅;認真讀書,重修養(yǎng),最為人贊許。
四、
[原文]
諸君到此何為,豈徒學問文章,擅一藝微長,便算讀書種子;
在我所求亦恕,不過子臣弟友,盡五倫本分,共成名教中人。
[譯文]
諸位到書院為何,哪里僅僅限于是搞學問和寫文章,具有一種技藝與特長,便可算得上是讀書成才之人;我對所追求的也不過分計較,不過就是為子為臣為弟為友,盡到五種人倫的職責,共同成為恪守禮教的正人君子。
五
[原文]
聰明用于正路,愈聰明愈好,而文學功名益成其美;
聰明用于邪路,愈聰明愈謬,而文學功名適濟其奸。
[譯文]
聰明用在正道上,越聰明越好,文才名聲會幫助他事業(yè)漸進;聰明用在邪路上,越聰明越壞,文才名聲只助長其偽詐丑行。
六
[原文]
戰(zhàn)雖有陣,而勇為本;祭雖有儀,而誠為本;
喪雖有禮,而哀為本;士雖有學,而行為本。
[譯文]
戰(zhàn)場交鋒,即使列陣有方,但以勇猛為本;操辦喪事,即使禮節(jié)周全,但以哀痛為本;文人學士,即使學富五車,但以德行為本
七
[原文]
飄風不可以調(diào)宮商,巧婦不可以主中饋,詞章之士不可以治國家。
[譯文]
旋風不能奏出動聽的音樂;心靈手巧的婦人未必能夠主持好飲食家務;(只會)做文章的讀書人不能夠治理好國家。
八
[原文]
經(jīng)濟出自學問,經(jīng)濟方有本源;
心性見之事功,心性方為圓滿。
舍事功更無學問,求性道不外文章。
[譯文]
經(jīng)國濟世之道來自廣博的學問,它才有不竭的源泉;修心養(yǎng)性之道體現(xiàn)在建功立業(yè)上,它才算得上圓滿。除了建功立業(yè)之外,世上沒有真正的學問;要尋求修心養(yǎng)性之道,必須到圣賢的文章中去找
九
[原文]
何謂至行?曰庸行;何謂大人?曰小心;
何以上達?曰下學;何以遠到?曰近思。
[譯文]
什么是卓越的品行?即日常的行事;什么是德高之人?是小心謹慎的人;怎么樣才能夠明了德義努力去做?惟有虛心學習;如何才能實現(xiàn)遠大的抱負?只有對當前的問題深思熟慮。
十
[原文]
竭忠盡孝,謂之人。治國經(jīng)邦,謂之學。安危定變,謂之才。
經(jīng)天緯地,謂之文。霽月光風,謂之度。萬物一體,謂之仁。
[譯文]
能竭忠盡孝,才能稱為人。治國安邦稱為學問。能平定叛亂稱為人才,編織天地事物稱為文章。心胸光明坦蕩稱為風度。萬物與我一體稱為仁心。
十一
[原文]
以心術為本根,以倫理為楨干,以學問為菑畬,以文章為花萼,以事業(yè)為結(jié)實。以書史為園林,以歌詠為鼓吹,以義理為膏梁,以著述為文繡,以誦讀為耕耘,以記問為居積。以前言往行為師友,以忠信篤敬為修持,以作善降祥為受用,以樂天知命為依歸。
注釋:菑畬(zī she耕耘)
[譯文]
以心術為根本,以倫理為樹干,以學問為良田,以文章為花萼,以事業(yè)為果實,以書籍為園林,以歌詠為音樂,以義理為食物,以著述為彩繡,以誦讀為耕耘,以討論學問為累積,以先賢的言行為師友,以敬忠篤信為修持,以行善降祥為給用,以樂天知命為依歸。
十二
[原文]
凜閑居以體獨,卜動念以知幾,謹威儀以定命,敦大倫以凝道,備百行以考德,遷善改過以作圣。
[譯文]
一人獨處應謹慎自己的行為,預知每一心思所含的意念,嚴肅威儀安于天命,敬人倫以成圣賢,謹慎各種行為以成就德引,改過向善以成賢良。
十三
[原文]
收吾本心在腔子里,是圣賢第一等學問;
盡吾本分在素位中,是圣賢第一等工夫。
[譯文]
把仁心存在自己心中是先賢的最高學問,行為中盡自己的本分是圣賢的最高功夫。
十四
[原文]
萬理澄徹,則一心愈精而愈謹;
一心凝聚,則萬理愈通而愈流。
[譯文]
事理明白則心愈能清楚而專一,心能專一則事理愈能通達流暢。
十五
[原文]
宇宙內(nèi)事,乃己分內(nèi)事;
己分內(nèi)事,乃宇宙內(nèi)事。
[譯文]
將宇宙萬物的事視為自己的事,自己的事也就是宇宙萬物的事。
十六、
[原文]
身在天地后,心在天地前;
身在萬物中,心在萬物上。
[譯文]
身雖處天地萬物之后,心卻不在天地萬物之前;身雖處天地萬物之中,而心卻在天地萬物之上。
十七、
[原文]
觀天地生物氣象,學圣賢克己工夫。
下手處是自強不息,成就處是至誠無息。
[譯文]
觀察天地萬物的自然景象,學習圣賢克己養(yǎng)性的工夫。行動上就是身體力行,奮斗不止,而最終的目的就是存誠自然。
十八、
[原文]
以圣賢之道教人易,以圣賢之道治己難;
以圣賢之道出口易,以圣賢之道躬行難;
以圣賢之道奮始易,以圣賢之道克終難。
圣賢學問是一套,行王道必本天德;
后世學問是兩截,不修己只管治人。
[譯文]
對圣賢的道理教導別人很容易,自己實踐卻是不容易的事。對圣賢的道理開始奮斗很容易,但堅持到底卻很難。圣賢的道理與實踐相結(jié)合,行仁政必本與德性。后代則相反,學問與實踐不能統(tǒng)一,不修持自己的德性,而只管治理別人。
十九、
[原文]
口里伊周,心中盜跖,責人而不責己,名為掛榜圣賢;
獨懔明旦,幽畏鬼神,知人而復知天,方是有根學問。
[譯文]
滿口仁義道理,但內(nèi)心卻充滿邪念,只責怪他人而從不責罵自己,這種人稱為掛榜圣賢。只怕惡行為人所見,能敬畏鬼神,知人又知天理,這才是實際的學問。
二十、
[原文]
無根本底氣節(jié),如酒漢歐人,醉時勇,醒來退消無分毫氣力;
無學問底識見,如庖人煬灶,面前明,背后左右無一些照顧。
[譯文]
沒有根本的氣節(jié),就好像醉漢喝醉酒打人,酒醉時很勇敢,酒醒后勇氣全消,沒有一點氣力。沒有以學問為根本的見識,就好像廚師在爐灶前面,面前光亮而背后黑暗。
二十一、
[原文]
理以心得為精,故當沉潛,不然耳邊口頭爾;
事以典故為據(jù),故當博洽,不然臆說杜撰也。
[譯文]
用心體會整理才能理解精確得當,所以應當沉著穩(wěn)重,不然就成了口頭耳邊的小事,過后就忘了。事理要以典故為依據(jù),因此必須學識廣博,否則就成了隨意推測,胡編亂造。
二十二、
[原文]
只有一毫粗疏處,便認理不真,所以說惟精,不然,眾論淆之而必疑;
只有一毫二三心,便守理不定,所以說惟一,不然,利害臨之而必變。
[譯文]
即使只有一毫粗疏的地方,就不能準確地認識事理,所以說一定要精確。不然,眾說紛紜必會產(chǎn)生疑惑;僅存在一丁點雜念,便不能堅守事理,故而必須專心,否則在利害面前必定會經(jīng)不起考驗。
二十三、
[原文]
接人要和中有介,處事要精中有果,認理要正中有通。
[譯文]
接人待物要平和而有節(jié)操,處理事情要明白而果斷,識理要正直誠實而通達。
二十四、
[原文]
在古人之后議古人之失,則易;
處古人之位為古人之事,則難。
[譯文]
生于古人之后而議論古人的缺點失誤容易,而若處于古人的位置做古人所做的事就很難
二十五、
[原文]
古之學者,得一善言,附于其身;
今之學者,得一善言,務以悅?cè)恕?/p>
[譯文]
古時候的學者得到一句善言,就會放在自己身上去實踐;而現(xiàn)在的學者得到一句善言就必定想取悅別人。
二十六、
古之君子,病其無能也,學之;
今之君子,恥其無能也,諱之。
[譯文]
古代的學者,為自己才學不高而擔憂,就發(fā)奮學習,迎頭趕上;現(xiàn)在的文士,為自己才學不高而羞愧,就隱滿短處,避忌批評。
二十七、
[原文]
眼界要闊,遍歷名山大川;
度量要宏,熟讀五經(jīng)諸史。
[譯文]
眼界要開闊,就要游鑒名山大川;度量應宏大,須得熟讀經(jīng)史典籍。
二十八
[原文]
先讀經(jīng)后讀史,則論事不謬于圣賢;
既讀史復讀經(jīng),則觀書不徒為章句。
[譯文]
先讀經(jīng)書,再讀史籍,以經(jīng)論史,評論古人史事,就不會與圣賢相悖;研讀史籍,再溫經(jīng)書,以史證經(jīng),讀書目的升華,決不僅為章句之學。
二十九、
[原文]
讀經(jīng)傳則根柢厚,看史鑒則事理通,
觀云天則眼界寬,去嗜欲則胸懷凈。
[譯文]
讀經(jīng)書,閱傳注,就為治學打下堅實基礎;看史籍,鑒古今,就使宏論滔滔切中肯綮;游山川,觀壯景,就使志氣凌云眼界開闊;戒嗜好,棄私欲,就使胸懷磊落一塵不染。
三十、
[原文]
一庭之內(nèi),自有至樂;
六經(jīng)以外,別無奇書。
[譯文]
庭院雖小,自有賞心樂事;六經(jīng)之外,更加無奇特之書。
三十一、
[原文]
讀未見書,如得良友;
見已讀書,如逢故人。
[譯文]
閱讀未見過的書,如結(jié)識好朋友,情意和洽;重讀已看過的書,如老朋友相晤,敘舊聯(lián)誼。
三十二、
[原文]
何思何慮,居心當如止水;
勿取勿忘,為學當如流水。
[譯文]
無思無慮,心境應當平靜如水;不求冒進也不忘記,學業(yè)當如流水一般永無止境。
三十三、
[原文]
心不欲雜,雜則神蕩而不收;
心不欲勞,勞則神疲而不入。
[譯文]
用心不能雜亂,雜亂則心神恍惚不能集中;用心不要勞累,勞累則精神疲倦不能有所收獲。
三十四、
[原文]
心慎雜欲,則有余靈;
目慎雜觀,則有余明。
[譯文]
內(nèi)心慎防雜念,會更加機敏;眼光審慎萬物,則愈加明亮。
三十五、
[原文]
案上不可多書,心中不可少書;
魚離水則身枯,心離書則神索。
[譯文]
書桌上不能有太多的書,心中則不能少書;這就好像魚離了水則干枯,心中沒有書則無寄托。
三十六、
[原文]
志之所趨,無遠勿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
志之所向,無堅不入,銳兵固甲不能御也。
[譯文]
只要心中有遠大的志向,沒有不能達到的地方;而心中所追求的,則沒有任何困難可以阻攔。
三十七
[原文]
把意念沉潛得下,何理不可得;
把志氣奮發(fā)得起,何事不可為。
[譯文]
使意念沉穩(wěn),任何事理都能通達;有志發(fā)憤圖強,任何難事都能成功。
三十八、
[原文]
不虛心,便如以水沃石,一毫進入不得;
不開悟,便如膠柱鼓瑟,一毫轉(zhuǎn)動不得;
[譯文]
心有成見,就好像用水澆石頭,水一點都進不去;對事理不能領悟,則拘泥而不變通,一點都轉(zhuǎn)動不得。
三十九、
[原文]
不體認,便如電光照物,一毫把捉不得;
不躬行,便如水行得車、陸行得舟,一毫受用不得。
[譯文]
讀書不體驗認識,就好像閃電照物,一點都抓不到;讀書不能身體力行,就像水上行車、陸上行舟、一點用處都沒有。
四十
[原文]
讀書貴能疑,疑乃可以啟信;
讀書在有漸,漸乃克底有成。
[譯文]
讀書貴在能有疑問,有疑問方能增進對事物的了解。
四十一、
[原文]
看書求理,須令自家胸中點頭;
與人談理,須令人家胸中點頭。
[譯文]
讀書求明理,須讓自己滿意;與別人談道理,須令別人佩服。
四十二、
[原文]
愛惜精神,留他日擔當宇宙;
蹉跎歲月,問何時報答君親。
[譯文]
愛惜精神以備日后擔當大任,虛度時光何以報父母之恩?
四十三、
[原文]
戒浩飲,浩飲傷神;戒貪色,貪色滅神;
戒厚味,厚味昏神;戒飽食,飽食悶神;
戒妄動,妄動亂神;戒多言,多言傷神;
戒多憂,多憂郁神;戒多思,多思撓神;
戒久睡,久睡倦神;戒久讀,久讀枯神。
[譯文]
戒酗酒,酗酒傷神;戒色欲,貪色滅精神;戒美味,美味使精神昏沉;戒過飽,過飽使精神郁悶;戒多動,多動使精神混亂;戒多話,多話損傷精神;戒多憂,多憂使精神郁結(jié);戒多思,思慮多刺激精神;戒久睡,久睡使精神疲倦;戒久讀,久讀使精神苦勞。
【存養(yǎng)類】
四十四、
[原文]
性分不可使不足,故其取數(shù)也宜多:曰窮理,曰盡性,曰達天,曰入神,曰致廣大,極高明;
情欲不可使有余,故其取數(shù)也宜少:曰謹言,曰慎行,曰約己,曰清心,曰節(jié)飲食,寡嗜欲。
[譯文]
充分發(fā)揮人的天性稟賦,發(fā)揮得越多越好:運用天性去窮究物理,極盡智力,通達自然,思惟神妙,造就豁達的胸懷和高潔的品德;盡量壓抑人的情感欲望,遏制到越少越好:管束自己去謹慎說話,持重辦事,約束自身,心地高潔,還要節(jié)衣縮食并減少情欲和嗜好。
四十五、
[原文]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
虛其心,受天下之善;
平其心,論天下之事;
潛其心,觀天下之理;
定其心,應天下之變。
[譯文]
思想開闊,才能包容天下的千山萬壑;思想謙虛,才能接受天下的真知大德;思想平明,才能縱論天下的善惡得失;思想深沉,才能討論天下的學說哲理;思想穩(wěn)定,才能應付天下的風云變幻。
四十六、
[原文]
清明以養(yǎng)吾之神,湛一以養(yǎng)吾之慮,沉警以養(yǎng)吾之識,剛大以養(yǎng)吾之志,
果斷以養(yǎng)吾之才,凝重以養(yǎng)吾之氣,寬裕以養(yǎng)吾之量,嚴冷以養(yǎng)吾之操。
[譯文]
把自己的精神,培養(yǎng)得清凈明澈;把自己的思想,澄清專一;把自己的膽識,培養(yǎng)得深沉敏捷;把自己的氣魄,培養(yǎng)得堅強宏大;把自己的才干,培養(yǎng)得果敢決斷;把自己的器量,培養(yǎng)得端正莊重;把自己的胸襟,培養(yǎng)得豁達寬容;把自己的節(jié)操,培養(yǎng)得嚴肅冷峻。
四十七、
[原文]
自家有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涵育以養(yǎng)深;
別人不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渾厚以養(yǎng)大。
[譯文]
對自身的優(yōu)點,要掩藏幾分,這是用涵養(yǎng)化育來培養(yǎng)深沉的品格;對別人的缺點,要掩藏幾分,這是用樸實厚重來造就博大的胸懷。
四十八
[原文]
以虛養(yǎng)心,以德養(yǎng)身;以仁養(yǎng)天下萬物,以道養(yǎng)天下萬世。
[譯文]
用謙虛培養(yǎng)自己的品質(zhì),用修德提高自己的思想,用仁愛對待天下萬物,用道德教誨子孫后代。
四十九、
[原文]
涵養(yǎng)沖虛,便是身世學問;
省除煩惱,何等心性安和。
[譯文]
培養(yǎng)造就沖淡清虛的品格,便是一生的學問;丟棄無端的煩腦,心境又是多么安靜平和。
五十、
[原文]
顏子四勿,要收入來,閑存工夫,制外以養(yǎng)中也;
孟子四端,要擴充去,格致工夫,推近以暨遠也。
[注釋]
四勿: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四端: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譯文]
顏淵的四勿,要牢記心里;下工夫閑靜存誠,克服外部的干擾以修養(yǎng)心性;孟子的四端,要盡力擴充,下工夫格物致知,由近及遠,推己及人。
五十一、
[原文]
喜怒哀樂而曰未發(fā),是從人心直溯道心,要他存養(yǎng);
未發(fā)而曰喜怒哀樂,是從道心指出人心,要他省察。
[譯文]
有喜怒哀樂之情卻沒有發(fā)作,這是從凡人之心直接追溯到道德之心,使人們存心修養(yǎng);雖未發(fā)生但卻有喜怒哀樂的表現(xiàn),這是由道心指出人心的缺欠,要人們反省改正。
五十二、
[原文]
存養(yǎng)宜沖粹,近春溫;省察宜謹嚴,近秋肅。
[譯文]
存心養(yǎng)性要謙抑專一,如春天般的舒緩溫和;自察反省要謹慎嚴格,像秋天般冷峻嚴肅。
五十三、
[原文]
就性情上理會,則曰涵養(yǎng);
就念慮上提撕,則曰省察;
就氣質(zhì)上銷镕,則曰克治。
[譯文]
對性情上了解即是涵養(yǎng),對每一念頭注意提醒就是省察,氣質(zhì)的融匯就是克治。
五十四、
[原文]
果決人似忙,心中常有余閑;因循人似閑,心中常有余忙。
[譯文]
辦事果斷的人看起來好像忙碌,其實心中常有閑暇。因循茍且的人看起來閑暇,其實心中常有牽念。
五十五、
[原文]
寡欲故靜,有主則虛。
[譯文]
欲念少就能心平氣和,心中有主見才能虛心接納。
五十六、
[原文]
無欲之謂圣,寡欲之謂賢,多欲之謂凡,徇欲之謂狂。
[譯文]
沒有欲念稱為圣人,欲念少稱為賢人,欲念多是凡人,而縱欲則是狂人。
五十七、
[原文]
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欲則寬;
人之心境,多欲則忙,寡欲則閑;
人之心術,多欲則險,寡欲則平;
人之心事,多欲則憂,寡欲則樂;
人之心氣,多欲則餒,寡欲則剛。
[譯文]
人的心胸欲念多則狹窄,欲念少則心胸寬廣;人的心境多欲則忙亂,少欲則悠閑;人的心術多欲則險惡,少欲則和平;人的心事多欲則憂愁,少欲則快樂;人心之氣象,多欲則軟弱,少欲則剛強。
五十八、
[原文]
宜靜默,宜從容,宜謹嚴,宜儉約,四者,切己良箴;
忌多欲,忌妄動,忌坐馳,忌旁騖,四者,切己大病。
常操常存,得一恒字訣;勿忘勿助,得一漸字訣。
[譯文]
宜安靜,少說話,從容不迫,嚴謹及儉約,這些都是監(jiān)督自己的良言。避多欲,盲動,心不專一,以此避免自己的缺失。在實踐這些修養(yǎng)的過程中,能體會到恒字的秘訣。而在不間斷的過程里,能體驗出漸字的秘訣。
五十九、
[原文]
敬守此心,則心定;斂抑其氣,則氣平。
[譯文]
謹慎堅定善良的本性,則心靈安定;收斂抑制浮燥之氣,則心氣平和。
六十、
[原文]
人性中不曾缺一物,人性上不可添一物。
[譯文]
人性的內(nèi)涵不缺善性,而人性的需求則不能多添一分欲念。
六十一、
[原文]
君子之心不勝其小,而器量涵蓋一世;
小人之心不勝其大,而志意拘守一隅。
[譯文]
君子無所欲念,但氣量宏大涵蓋一切。而小人需求多,而志氣狹隘。
六十二、
[原文]
怒是猛虎;欲是深淵。
[譯文]
發(fā)怒如猛虎傷人,欲念似深淵難填。
六十三、
[原文]
忿如火,不遏則燎原;
欲如水,不遏則滔天。
[譯文]
忿怒如火,不阻止則會燒掉一切;欲望像洪水,不阻擋則淹沒一切。
六十四、
[原文]
懲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懲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譯文]
控制憤怒的情緒如同摧毀山巒般堅毅,又如救火一樣迅疾;壓制欲望如同填塞山谷一樣有毅力,又如防洪一樣果斷。
六十五、
[原文]
心一松散,萬事不可收拾;
心一疏忽,萬事不入耳目;
心一執(zhí)著,萬事不得自然。
[譯文]
如果用心一旦松散,那么萬事都做不好。如果用心一旦粗疏,那么凡事不能聚精會神。用心一旦固執(zhí),凡事就不能見其本來面目。
六十六、
[原文]
一念疏忽,是錯起頭;一念決裂,是錯到底。
[譯文]
一念的疏忽是錯誤的開始,一念不能善始善終,便是錯誤到底。
六十七、
[原文]
古之學者,在心地上做功夫,故發(fā)之容貌,則為盛德之符;
今之學者,在容貌上做功夫,故反之于心,則為實德之病。
[譯文]
古代學者在內(nèi)心涵養(yǎng)上下功夫,所以表現(xiàn)在外表上便是德高望重的標志;今天的學者在外表上下功夫,對于內(nèi)心涵養(yǎng),則顯出實際德行的缺陷。
六十八、
[原文]
只是心不放肆,便無過差;
只是心不怠忽,便無逸志。
[譯文]
只要心意不放縱,就不會出現(xiàn)差錯;只要用心不怠惰疏忽,就沒有不能堅守的、隨意放縱的志向。
六十九、
[原文]
處逆境心,須用開拓法;
處順境心,要用收斂法。
[譯文]
處于逆境,思想要開拓放達,奮發(fā)圖強;處于順境,思想要警覺收斂,約束自身。
七十、
[原文]
世路風霜,吾人煉心之境也;
世情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
世事顛倒,吾人修行之資也。
[譯文]
世路風霜艱險,是我們錘煉思想的環(huán)境;世情冷暖,是我們克制性情的時機;世事是非顛倒,是我們修身實踐的憑借。
七十一、
[原文]
青天白日的節(jié)義,自暗室屋漏中培來;
旋乾轉(zhuǎn)坤的經(jīng)綸,自臨深履薄處得力。
[譯文]
清明彪炳的節(jié)義,是在獨居之時修身勵志、培養(yǎng)出來的;旋轉(zhuǎn)乾坤的治國韜略,是在臨深履薄的謹慎戒懼中造就而成的。
七十二、
[原文]
名譽自屈辱中彰,德量自隱忍中大。
[譯文]
高尚的名望聲譽,在屈辱中彰明;宏大的道德雅量,在隱中發(fā)揚。
七十三、
[原文]
謙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詳是處事第一法;
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養(yǎng)心第一法。
[譯文]
謙遜退讓,是全身避禍的首要方法;從容穩(wěn)重,是立身處世的首要方法;涵養(yǎng)包容,是屈己待人的首要方法;灑脫不拘,是養(yǎng)心全性的首要方法。
七十四、
[原文]
喜來時一檢點,
怒來時一檢點,
怠惰時一檢點,
放肆時一檢點。
[譯文]
沾沾自喜時,應該約束反省;怒不可遏時,應該約束反省;怠倦懶惰時,應該約束反省;思想狂放時,應該省約束反。
七十五、
[原文]
自處超然,處人藹然;
無事澄然,有事斬然;
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譯文]
一個人獨處要超脫,與別人共處要和藹;沒有事時享受閑適;有了事情要果斷;得意時要顯出淡泊,失意時要安然處之。
七十六、
[原文]
靜能制動,沉能制浮,寬能制偏,緩能制急。
[譯文]
安靜可克制躁動,沉穩(wěn)可克制浮氣,寬宏大量能克服心胸狹窄,平緩可克制急躁。
七十七、
[原文]
天地間真滋味,惟靜者能嘗得出;
天地間真機括,惟靜者能看得透。
[譯文]
天地間萬事萬物的本質(zhì),惟有心靜的人才能體味出來;天地間萬事萬物的規(guī)律,惟有心靜的人才能徹底掌握。
七十八、
[原文]
有才而性緩,定屬大才;
有智而氣和,斯為大智。
[譯文]
有才能而性情舒緩的人一定是大人才;有智慧而心氣平和的人方稱之大智慧。
七十九、
[原文]
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
[譯文]
脾氣切忌旺盛,心志切忌滿足,才情切忌顯露。
八十、
[原文]
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
有智慧者,才情決然不露。
[譯文]
有作為的人胸襟坦蕩,肯定與眾不同;有智慧的人,其才情決然不會公開顯露。
八十一
[原文]
意粗性躁,一事無成;
心平氣和,千祥駢集。
[譯文]
心意粗疏性情暴躁則一事無成;心平氣和,許多好事會接連不斷地集中。
八十二、
[原文]
世俗煩惱處,要耐得下;
世事紛擾處,要閑得下;
胸懷牽纏處,要割得下;
境地濃艷處,要淡得下;
意氣忿怒處,要降得下。
[譯文]
面對世俗的煩惱要能忍耐,處身紛擾的世事之中要能安閑,心中牽掛的事要能拋開,在功名利祿面前要淡然處之,心懷忿怒之時要能抑制住情緒。
八十三、
[原文]
以和氣迎人,則乖沴滅;以正氣接物,則妖氛消;
以浩氣臨事,則疑畏釋;以靜氣養(yǎng)身,則夢寐恬。
[譯文]
和氣地待人就不會有不順心;以公正之氣對待事物,一切不祥之事都會消失;以浩然之氣處理事情,疑難、畏懼則會釋然而解;以寧靜之氣修養(yǎng)身體則睡夢中也安適。
八十四、
[原文]
觀操存,在利害時,觀精力,在饑疲時,
觀度量,在喜怒時,觀鎮(zhèn)定,在震驚時。
[譯文]
看一個人的操守,在其利害得失時;看一個人的精力,在其饑餓疲倦時;看一個人的度量,在其面臨喜怒哀樂時;看一個人的沉著,在其有驚嚇時。
八十五、
[原文]
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
臨喜臨怒看涵養(yǎng),群行群止看識見。
[譯文]
面臨大事與難事,可看出一個人的責任;處順境逆境,可看出一個人的胸襟氣度;遇喜事怒事,看一個人的涵養(yǎng);與同輩相處,可看一個人的見識。
八十六、
[原文]
輕當矯之以重,
浮當矯之以實,
褊當矯之以寬
執(zhí)當矯之以圓,
傲當矯之以謙,
肆當矯之以謹,
奢當矯之以儉,
忍當矯之以慈,
貪當矯之以廉,
私當矯之以公。
放言當矯之以緘默,
好動當矯之以鎮(zhèn)靜,
粗率當矯之以細密,
躁急當矯之以和緩,
怠隋當矯之以精勤,
剛暴當矯之以溫柔,
淺露當矯之以沉潛,
溪刻當矯之以渾厚。
[譯文]
輕佻應以穩(wěn)重矯正,浮躁應以踏實矯正,偏狹應以寬宏矯正,固執(zhí)應以圓潤矯正,傲慢應以謙虛矯正,放肆應以拘謹矯正,奢侈應以節(jié)儉矯正,殘忍應以慈藹矯正,貪心應以廉潔矯正,自私應以公心矯正,多話應以緘默矯正,好動應以鎮(zhèn)靜矯正,粗率應以細密矯正,急躁應以和緩矯正,怠惰應以精勤矯正,剛強暴戾應以溫柔矯正,淺露應以沉潛矯正,苛薄應以渾厚矯正。
【持躬類】
八十七、
[原文]
聰明睿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
勇力振世,守之以怯;道德隆重,守之以謙。
[譯文]
聰明智慧的人,要保持著敦厚拙樸的態(tài)度,不可鋒芒畢露;功高蓋世的人,要保持著謙虛禮讓的態(tài)度,不可居功自傲。勇猛無敵的人,要保持著小心謹慎的態(tài)度,不可無所忌憚;擁有巨財?shù)娜耍3种缬胁蛔愕膽B(tài)度,不可張狂放肆。
八十八、
[原文]
不與居積人爭富,
不與進取人爭貴,
不與矜飾人爭名,
不與少年人爭英俊,
不與盛氣人爭是非。
[譯文]
不和屯積錢財?shù)娜藸庉^財富多少;不和熱心仕途的人爭較地位高下;不和驕傲自夸的人爭較名聲大小;不和年輕力壯的人爭較儀容風度,不和逞強好勝的人爭較勝負高低。
八十九、
[原文]
富貴,怨之府也;才能,身之災也;
聲名,謗之媒也;歡樂,悲之漸也。
[譯文]
錢財?shù)匚唬蔀閰布购薜臏Y藪;才華能力,常常就是招致災禍的根由;名望聲謄,往往成為引來毀謗的媒介;歡欣快樂,常常就是走向悲涼的開始。
九十、
[原文]
濃于聲色生虛怯病,濃于貨利生貪饕病,
濃于功業(yè)生造作病,濃于名譽生矯激病。
[譯文]
迷戀歌舞女色的心太濃重了,就會生出虛怯的毛病來;追求錢財利益的心太濃重了,就會生出貪得無厭的毛病來;熱衷功名成就的心太濃重了,就會生出造作的毛病來;追求聲謄名望的心太濃重了,就會生出言行偏激的毛病來。
九十一、
[原文]
想自己身心,到后日置之何處;
顧本來面目,在古時像個甚人。
[譯文]
揣摩自己的身心,于百年后,將被后人安放在什么位置上?省察自己的面目,在歷史上,和哪一位古代人物相似?
九十二、
[原文]
莫輕視此身,三才在此六尺;
莫輕視此生,千古在此一日。
[譯文]
不要把自身不當回事,天、地、人的精華都藏在身體之中;不要輕視今生的每一刻,千古的功業(yè)關鍵在今朝。
九十三、
[原文]
醉酒飽肉,浪笑恣談,卻不錯過了一日;
妄動胡言,昧理從欲,卻不作孽了一日。
[譯文]
飽食終日,宴樂無度,不就是白白地浪費了一天!輕舉妄動、胡言亂語、不講道理、放縱私欲,豈不是就是罪惡的一日!
九十四、
[原文]
不讓古人,是謂有志;
不讓今人,是謂無量。
[譯文]
敢于在古人成就面前一爭高低,這是有志氣;在今人的成績面前不虛心,這是沒有氣量。
九十五、
[原文]
一能勝千,君子不可無此小心;
吾何畏彼,丈夫不可無此大志。
[譯文]
一個人的力量有時可能超過千百人的力量,君子之人不能沒有這種戒心;我何必怕他,大丈夫不能沒有這種志向。
九十六、
[原文]
怪小人之顛倒是非,不知慣顛倒方為小人;
惜君子之受世折磨,不知惟折磨乃見君子。
[譯文]
責怪小人為顛倒豪杰之士,而不知只有顛倒的人才是小人。可憐君子受世事折磨,而不知只有在折磨之中才能見到君子。
九十七、
[原文]
經(jīng)一番挫折,長一番識見;
容一番橫逆,增一番器度;
省一分經(jīng)營,多一分道義;
學一分退讓,討一分便宜;
增一分享用,減一分福澤;
加一分體貼,知一分物情。
[譯文]
經(jīng)歷一番挫折,才能增長一分見識;經(jīng)過一些番磨難,才能增一分度量;省一分利益的經(jīng)營,而多一分道義;能學一分退讓,可得一分便宜;去掉一分享受則減少一分罪過;對事物多一分認識,而多一分物情。
九十八、
[原文]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禍;
不自滿者受益,不自是者博聞。
[譯文]
不自重自愛便自取其辱,沒有畏懼心的人招致災禍;不自我滿足的人受到裨益,不自以為是的人見多識廣。
九十九、
[原文]
有真才者,必不矜才;
有實學者,必不夸學。
[譯文]
有真才能的人不依恃才能,有真學問的人不夸耀學問。
一OO、
[原文]
蓋世功勞,當不得一個矜字;
彌天罪惡,當不得一個悔字。
[譯文]
即使有蓋世之功,最要不得的是居功自傲;縱然滔天的罪惡,最難得的是悔過之心。
一O一、
[原文]
諉罪掠功,此小人事;掩罪夸功,此眾人事;
讓美歸功,此君子事;分怨共過,此盛德事。
[譯文]
爭功諉過是小人的本事,掩飾過錯、夸耀功勞是凡人的本色,功勞美好謙讓于別人是君子的行為,替他人擔當罪過是成就德行的事。
一O二、
[原文]
毋毀眾人之名,以成一己之善;
毋沒天下之理,以護一己之過。
[譯文]
不要詆毀眾人的成就而歸功于自己,不要埋沒天下的事理以掩飾自己的過失。
一O三、
[原文]
大著肚皮容物,立定腳跟做人。實處著腳,穩(wěn)處下手。
[譯文]
寬容大量容一切之物,站穩(wěn)立場做人;踏實的地方站立,穩(wěn)當之處著手。
一O四、
[原文]
讀書有四個字最要緊,曰闕疑好問;
做人有四個字最要緊,曰務實耐久;
[譯文]
讀書最要緊的就是勤學好問,做人最要緊的就是實實在在而持之以恒。
一O五、
[原文]
事當快意時須轉(zhuǎn),言到快意時須住。
[譯文]
事情在最得意時要防樂極生悲,話說到最忘形時要防言中有失。
一O六、
[原文]
物忌全勝;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譯文]
事物忌諱到達頂點,事情避免極其完美,人則忌諱飛黃騰達。
一O七、
[原文]
盡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寬。
[譯文]
一味地向前走的人路途狹窄,常常向后看的人眼界寬。
一O八、
[原文]
留有余不盡之巧,以還造化;
留有余不盡之祿,以還國家;
留有余不盡之財,以還百姓;
留有余不盡之福,以貽子孫。
[譯文]
把一些多余的技巧還給大自然,把一些用不完的俸祿還給國家,把一些用不能完的財富還給百姓,把一些用不盡的福澤造福子孫。
一O九、
[原文]
四海和平之福,只是隨緣;
一生牽惹之勞,總因好事。
[譯文]
四海之內(nèi)和平安定,這樣的幸福只是隨緣而得,一生牽掛煩惱的勞苦,總是為好事。
一一O、
[原文]
花繁柳密處撥得開,方見手段;
風狂雨驟時立得定,才是腳跟。
[譯文]
面對各種誘惑而能拒之于外,這才是聰明之舉;面對艱難坎坷而能站得穩(wěn),這才是意志堅定。
一一一、
[原文]
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擠之;
事事爭勝者,必有人以挫之。
[譯文]
任何事都要爭先的人,必定有人擠兌他;任何事都要爭勝的人,必定遭人打擊。
一一二、
[原文]
能改過,則天地不怒;能安分,則鬼神無權。
[譯文]
能改過自新,天地都會轉(zhuǎn)怒為喜;能安分守己,鬼神也是無可奈何。
一一三、
[原文]
言行擬之古人則德進,功名付之天命則心閑;
報應念及子孫則事平,受享慮及疾病則用儉。
[譯文]
一言一行,效法古代圣賢,就會道德長進;功名利祿,聽任天命安排,就會心意閑適;因果報應,考慮子孫福禍,就會辦事公正;口體之事,考慮疾病襲來,就會儉樸節(jié)省。
一一四、
[原文]
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貴莫貴于無求,賤莫賤于多欲;
樂莫樂于好善,苦莫苦于多貪;
長莫長于博識,短莫短于自恃;
明莫明于體物,暗莫暗于昧幾。
[譯文]
最大的安逸,就是知足樂和;最大的危險,就是多言致禍;最為可貴的,就是無欲無求;最為卑賤的,就是貪欲過多;最大的快樂,就是樂善好施;最大的痛悔,就是貪圖錢財;最大的長處,就是足智多謀;最大的短處,就是自負自矜;最大的聰明,就是體察天功,最大的昏暗,就是不明征兆。
一一五、
[原文]
能知足者,天不能貧;能忍辱者,天不能禍;
能無求者,天不能賤;能外形骸者,天不能病;
能不貪生者,天不能死;能隨遇而安者,天不能困;
能造就人材者,天不能孤;能以身任天下后世者,天不能絕。
[譯文]
能夠知足的人,上天不會讓他陷于貧寒;能夠忍辱的人,上天不會讓他遭受災禍;能夠無欲無求的人,上天不會讓他淪于卑賤;能夠放浪形骸之外的人,上天不會讓他困病;能夠不貪生怕死的人,上天不會讓他死去;能夠隨遇而安的人,上天不會讓他坎坷困頓;能夠造就人材的人,上天不會讓他一生孤苦;能夠用生命造福天下后世的人,上天不會讓他失去后嗣。
一一六、
[原文]
天薄我以福,吾厚吾德以迓之;天勞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補之;
天危我以遇,吾享吾道以通之;天苦我以境,吾樂吾神以暢之。
[譯文]
上天安排我福分淺薄,我就培養(yǎng)高尚道德去迎接它;上天安排我身體勞頓,我就修煉精神安逸去彌補它;上天安排我遭遇艱危,我就努力實現(xiàn)政治理想去溝通它;上天安排我境況困苦,我就力求精神愉快去疏導它。
一一七、
[原文]
吉兇禍福,是天主張;
毀譽予奪,是人主張;
立身行己,是我主張。
[譯文]
人生的吉福與兇禍,是上天主宰的;人事的毀譽和予奪,是別人操持的;自身的言行和道德,是由我決定的。
一一八、
[原文]
要得富貴福澤,天主張,由不得我;
要做賢人君子,我主張,由不得天。
[譯文]
想要得富貴福澤,這要看天意,由不得自己;要想成為賢人君子,主要靠自己,由不得天意。
一一九、
[原文]
富以能施為德,貧以無求為德,
貴以下人為德,賤以忘勢為德。
[譯文]
富裕的人以舍得施貧為美德,貧窮的人以無所欲求為美德,顯貴的人以平易近人為美德,平凡的人以無視權勢為美德
一二O、
[原文]
護體面,不如重廉恥;求醫(yī)藥,不如養(yǎng)性情;
立黨羽,不如昭信義;作威福,不如篤至誠;
多言語,不如慎隱微;博聲名,不如正心術;
恣豪華,不如樂名教;廣田宅,不如教義方。
[譯文]
愛護自己的體面不如注重廉恥;求醫(yī)用藥不如善養(yǎng)性情;結(jié)黨營私不如昭示信義;作威作福不如誠懇篤實;過多的表白不如謹小慎微;巧取聲名不如矯正自己心念;恣意于奢侈淫逸,不如從名教中自取其樂;廣置田宅不如給兒孫多施家教。
一二一、
[原文]
行己恭,責躬厚,接眾和,立心正,進道勇。
擇友以求益,改過以全身。
[譯文]
行為恭敬,待人寬厚,處事平和,心意正直,學圣賢之道,選擇良友以求有益身心,改進缺點以求完滿。
一二二、
[原文]
敬為千圣授受真源,慎乃百年提撕緊鑰。
[譯文]
恭敬乃是處事圓滿的根源,謹慎則是全身的關鍵。
一二三、
[原文]
度量如海涵春育,應接如流水行云,
操存如青天白日,威儀如丹鳳祥麟,
言論如敲金戛石,持身如玉潔冰清,
襟抱如光風霽月,氣概如喬岳泰山。
[譯文]
度量要大如海能容納一切,如春風潤育萬物;待人接物如行云流水般清白,情操像青天白日般光明,威儀如丹鳳呈祥,言論如敲金石般響亮,持身如玉潔冰清般純潔,胸襟抱負有如和風明月般和藹,氣概則如泰山般崇高。
一二四、
[原文]
海闊從魚躍,天空任鳥飛,非大丈夫不能有此度量;
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非大丈夫不能有此氣節(jié);
珠藏澤自媚,玉韞山含輝,非大丈夫不能有此蘊藉;
月到梧桐上,風來楊柳邊,非大丈夫不能有此襟懷。
[譯文]
海天之寬闊任魚鳥飛躍,不是大丈夫不會有此度量;大丈夫要有在千尺高山振衣,在萬里長流洗足般的氣節(jié);大丈夫的內(nèi)蘊要如珠玉藏于山澤般,大丈夫的胸襟要有如月明風清般光潔溫煦。
一二五、
[原文]
處草野之日,不可將此身看得小;
居廊廟之日,不可將此身看得大。
[譯文]
身處鄙野不能看輕自己,而處廟宇高臺則不能看重自己。
一二六、
[原文]
只一個俗念頭,錯做了一生人;
只一雙俗眼睛,錯認了一生人。
[譯文]
只因為有庸俗的念頭,一生的做事皆錯;只因為俗眼觀人,而一生沒有認清朋友與敵人。
一二七、
[原文]
心不妄念,身不妄動,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誠;
內(nèi)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居子所以慎獨;
不愧父母,不愧兄弟,不愧妻子,君子所以宜家;
不負國家,不負生民,不負所學,君子所以用世。
[譯文]
沒有不正的念頭,沒有不規(guī)矩的動作,沒有亂說的話,所以君子的一切行為皆存誠信。不欺騙自己,不欺騙別人,不欺騙上天,君子獨處時益加謹慎。不愧父母、兄弟、妻子、君子無愧于家庭。不負國家所托,不愧對百姓的期望,不辜負自己所學,君子所以致力于社會的責任。
一二八、
[原文]
以性分言,無論父子兄弟,即天地萬物,皆一體耳,何物非我,于此信得及,則心體廓然矣;
以外物言,無論功名富貴,即四肢百骸,亦軀殼耳,何物是我,于此信得及,則世味淡然矣。
[譯文]
就天性而言,無論是父子兄弟以及天地萬物,皆是一體存在,那一種物體與我相異,能有此觀點則心性形體清楚分辨。就外在而言,不論功名富貴及身體四肢皆是軀殼,皆非我所有,有此觀點,則世俗的欲念不存在。
一二九、
[原文]
有補于天地曰功,有關于世教曰名,有學問曰富,有廉恥曰貴,是謂功名富貴;
無為曰道,無欲曰德,無習于鄙陋曰文,無近于曖昧曰章,是謂道德文章。
[譯文]
有功于天地稱為功,有關于世間名教稱為名,有學問為富,有廉恥為貴,此即所謂功名富貴。無所求稱為道,無欲念稱為德,沒有世俗的惡習稱為文,處事有原則稱為章,此即所謂的道德文章。
一三十、
[原文]
困辱非憂,取困辱為憂;
榮利非樂,忘榮利為樂。
[譯文]
困苦受辱不值得憂慮,而自取困辱才值得憂慮。榮耀利益不是真正的快樂,忘掉榮耀利益才是真正的快樂。
一三一、
[原文]
熱鬧榮華之境,一過輒生凄涼;
清真冷淡之為,歷久愈有意味。
[譯文]
熱鬧榮華的光景,過后即生空虛凄涼;而清淡脫俗的作為,才能歷久而更有意味。
一三二、
[原文]
心志要苦,意趣要樂,氣度要宏,言動要謹。
[譯文]
要有勞苦的心志,樂觀的意趣;宏大的氣度,謹慎的言行。
一三三、
[原文]
心術以光明篤實為第一,
容貌以正大老成為第一,
言語以簡重真切為第一。
[譯文]
用心最重要的是光明坦誠,外表最重要的是要正直沉穩(wěn),說話最重要的是要簡潔真誠。
一三四、
[原文]
勿吐無益身心之語,
勿為無益身心之事,
勿近無益身心之人,
勿入無益身心之境,
勿展無益身心之書。
[譯文]
不要說不利于身心的話,不要做不利于身心的事,不要接近不利于身心的人,不要進入不利于身心的境界,不要看不利于身心的書。
一三五、
[原文]
此生不學一可惜,
此日閑過二可惜,
此身一敗三可惜。
[譯文]
人一生不學習,一天閑過,一事無成,這是人生三件可惜事。
一三六、
[原文]
君子胸中所常體,不是人情是天理;
君子口中所常道,不是人倫是世教;
君子身中所常行,不是規(guī)矩是準繩。
[譯文]
君子心中常常體會到的不是人情而是天理;君子口中所常說的不是人倫世故而是世間法理;君子常有的行為不是規(guī)矩而是行為的原則。
一三七、
[原文]
休諉罪于氣化,一切責之人事;
休過望于世間,一切求之我身。
[譯文]
不要歸罪于天地陰陽的變化,一切都應責怪人事;不要對圣人抱有過高的奢望,一切都應求諸自身。
一三八、
[原文]
自責之外,無勝人之術;
自強之外,無上人之術。
[譯文]
除了嚴于自責之外,沒有勝過別人的方法;除了自強不息之外,沒有超過別人的方法。
一三九、
[原文]
書有末曾經(jīng)我讀,事無不可對人言。
[譯文]
有沒曾閱讀過的書,沒有不可對人說的事。
一四十、
[原文]
閨門之事可傳,而后知君子之家法矣;
近習之人起敬,而后知君子之身法矣。
[譯文]
家中的事情,盡可外傳,就可了解君子的家法是如何的端正無瑕;親近的人,都恭敬謹肅,就可了解君子對自身要求多么嚴格正派。
一四一、
[原文]
門內(nèi)罕聞嬉笑怒罵,其家范可知;
座右遍陳善書格言,其志趣可想。
[譯文]
聽不到門內(nèi)嬉笑怒罵,可知這家治理嚴明;座右題寫著格言名句,能知此人志趣高雅。
一四二、
[原文]
慎言動于妻子仆隸之間,檢身人于食息起居之際。
[譯文]
對待妻室子女和仆人,應說話謹慎穩(wěn)重,日常飲食起居生活中,要隨時檢點言行。
一四三、
[原文]
語言間盡可積德,妻子間亦是修身。
[譯文]
與人談話時盡可以積德,與妻子兒女融洽相處也是修身養(yǎng)性的好機會。
一四四、
[原文]
晝驗之妻子,以觀其行之篤與否也;
夜考之夢寐,以卜其志之定與否也。
[譯文]
白天從妻子兒女的反應來省察自己的行為以看其是否誠信;夜晚由夢境情況來考驗自己的志氣,以知道其是否堅定。
一四五、
[原文]
欲理會七尺,先理會方寸;
欲理會六合,先理會一腔。
[譯文]
要想端正自身行為,先要端正自己的身心;要想處理好天下大事,先要處理好身邊小事。
一四六、
[原文]
世人以七尺為性命,君子以性命為七尺。
[譯文]
世俗的人以自身性命為性命,而君子以萬物的性命為自身性命。
一四七、
[原文]
氣象要高曠,不可疏狂;
心思要縝密,不可瑣屑;
趣味要沖淡,不可枯寂;
操守要嚴明,不可激烈。
[譯文]
做人的氣度要高曠但不可疏漏狂妄;心思要縝密但不可瑣碎;趣味要淡但不可枯燥;操守要嚴明但不可激烈。
一四八、
[原文]
聰明者,戒太察;
剛強者,戒太暴;
溫良者,戒無斷。
[譯文]
聰明的人戒太明察,剛強的人戒太暴躁,溫和的人戒優(yōu)柔寡斷。
一四九、
[原文]
勿施小惠傷大體,毋借公道遂私情。
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譯文]
不要施小恩惠而傷害整體,更不可以公濟私。以常情寬恕別人,以道理約束自己。
一五十、
[原文]
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
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
[譯文]
以寬恕自己的心寬恕別人,則交情深;以責備他人的心責備自己,則過錯少。
一五一、
[原文]
力有所不能,圣人不以無可奈何者責人;
心有所當盡,圣人不以無可奈何者自諉。
[譯文]
盡力而不能達到的,圣人不會苛責于人。應當盡心而未盡心,圣人不會推御責任。
一五二、
[原文]
眾惡必察,眾好必察易;
自惡必察,自好必察難。
[譯文]
眾人的好惡容易察明,但自身的缺點好惡則不易發(fā)現(xiàn)。
一五三、
[原文]
見人不是,諸惡之根;
見己不是,萬善之門。
[譯文]
只看到別人的一切壞處,是惡的根源;能明察自己的一切缺失,才是所有善的根本。
一五四、
[原文]
不為過三字,昧卻多少良心;
沒奈何三字,抹卻多少體面。
[譯文]
不算過錯,有多少人為此蒙蔽良心;無可奈何,有多少體面以此為借口。
一五五、
[原文]
品詣常看勝如我者,則愧恥自增;
享用常看不如我者,則怨尤自泯。
[譯文]
常看修養(yǎng)品德勝過我的人,則慚愧恥辱油然而生;常看物質(zhì)享受不如我的人,則埋怨情緒自然消失。
一五六、
[原文]
家坐無聊,亦念食力擔夫紅塵赤日;
官階不達,尚有高才秀士白首青衿。
[譯文]
家中閑坐無聊,不妨想想,有人在為生活而辛勞;官位不能飛黃騰達,想想仍有許多才能好的讀書人,人都老了還是青衣。
一五七、
[原文]
將啼饑者比,則得飽自樂;將號寒者比,則得暖自樂;
將勞役者比,則優(yōu)閑自樂;將疾病者比,則康健自樂;
將禍患者比,則平安自樂;將死亡者比,則生存自樂。
[譯文]
和那些叫喊饑餓的人相比,那么吃飽了自然就快樂;和呼叫寒冷的人相比,那么得到溫暖自然就快樂;和患病者相比,那么健康就會快樂;和禍患者相比,那么平安就快樂;和死去的人相比,活著就會快樂。
一五八、
[原文]
常思終天抱恨,自不得不盡孝心;
常思度日艱難,自不得不節(jié)費用;
常思人命脆薄,自不得不加修持;
常思世態(tài)炎涼,自不得不奮志氣;
常思法網(wǎng)難漏,自不得不戒非為;
常思身命易傾,自不得不存善念。
[譯文]
常想到會悔恨終生,就不能不盡孝心;常想到度日的艱難,就不得不節(jié)約費用;常想到人的生命脆弱,就不得不珍惜心神;常想到世態(tài)人情,就不得不立志奮發(fā);常想到法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就不能讓自己胡作非為;常想到生命易失,就不得不忍氣耐性。
一五九、
[原文]
以媚字奉親,以淡字交友,以茍字省費,以拙字免勞,
以聾字止謗,以盲字遠色,以吝字防口,以病字醫(yī)淫,
以貪字讀書,以疑字窮理,以刻字責己,以迂字守禮,
以很字立志,以傲字植骨,以癡字救貧,以空字解憂,
以弱字御侮,以悔字改過,以懶字抑奔競風,以惰字屏塵俗事。
[譯文]
用媚字奉養(yǎng)親人父母,用平淡之心交朋友,用茍字節(jié)儉花費,用樸拙免去勞力,用聾字消除誹謗,用盲字遠離美色,用吝字防止言說過多,用病字醫(yī)治淫欲,用貪字讀書,用傲字樹立風骨,用癡字救濟貧困,用空字解脫憂煩,用弱字抵御侮蔑,以悔字改正錯誤,以懶字控制奔走競爭,以惰字隔除凡人俗事。
一六十、
[原文]
對失意人,莫談得意事;
處得意日,莫忘失意時。
[譯文]
對失意的人不要談論得意的事,處于得意的時候不要忘記失意的日子。
一六一、
[原文]
一動于欲,欲迷則昏;一任乎氣,氣偏則戾。
[譯文]
一有私念,就會迷惑昏庸;一耍脾氣,處事就會偏頗無理性。
一六二、
[原文]
貧賤是苦境,能善處者自樂;
富貴是樂境,不善處者更苦。
[譯文]
貧賤是苦難的境界,能很好地居于其境者就苦中有樂;富貴是快樂的境地,不能很好地對待富貴的人便會樂極生悲。
一六三、
[原文]
恩里由來生害,故快意時須早回頭;
敗后或反成功,故拂心處莫便放手。
[譯文]
恩澤里從來會反生禍害,所以得意時候,應及早回頭,激流勇退;失敗后也許卻反獲成功,所以不順心時,就不要撒手,堅持到底。
一六四、
[原文]
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資質(zhì);
磊落雄豪,是第二等資質(zhì);
聰明才辯,是第三等資質(zhì);
[譯文]
深刻沉著、忠厚篤信,是第一等的稟賦;直率開朗、豪邁雄健,是第二等的稟賦;明智聰慧、能言善辯,是第三等的稟賦。
一六五、
[原文]
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竊名。
[譯文]
上等的人士,忘卻名譽;中等的人士,樹立名譽;下等的人士,盜竊名譽。
一六六、
[原文]
上士閉心,中士閉口,下士閉門。
[譯文]
對于非禮的事,上等到的士人根本不想;對于非禮的事,中等的士人從來不說;對于非禮的事,下等的士人緊閉門戶。
一六七、
[原文]
好訐人者身必危,自甘為愚,適成其保身之智;
好自夸者人多笑,自舞其智,適見其欺人之愚。
[譯文]
喜歡攻擊別人的人,常危及自身,如果自己甘心當愚者,卻能恰恰成就自保其身的智慧;喜好自我吹噓的人,被眾人取笑,自以為得計耍小聰明,卻恰恰表現(xiàn)出他自欺欺人的愚昧。
一六八、
[原文]
閑暇出于精勤,恬適出于畏懼;
無思出于能慮,大膽出于小心。
[譯文]
悠閑自得,是出于專心勤奮;淡泊安適,是出于恭敬畏懼;無思無慮,是出于善于思考;膽大無畏,是出于小心翼翼。
一六九、
[原文]
平康之中,有險陰焉;
衽席之內(nèi),有鴆毒焉;
衣食之間,有禍敗焉。
[譯文]
平安之中隱藏著危險,臥席之上可能有劇毒,日常衣食小事有可能導致敗落之禍。
一七十、
[原文]
居安慮危,處治思亂。
[譯文]
居身平安之境要考慮危難之時,處身太平盛世要想到亂世之日。
一七一、
[原文]
天下之勢,以漸而成;
天下之事,以積而居。
[譯文]
天下各種力量消長的態(tài)勢都是逐漸形成的;天下任何事業(yè)的成功都是靠日積月累而取得的。
一七二、
[原文]
禍到休愁,也要會救;
福來休喜,也要會受。
[譯文]
遇到壞事不必愁,只要有方法補救;好事來臨也不必歡喜,要會承受。
一七三、
[原文]
天欲禍人,先以微福驕之;
天欲福人,先以微禍儆之。
[譯文]
天要使一個人遭禍,必先給他一點小小的好處使他輕信;天要使一個人受福,必先給他一點小小的禍患使他有所警惕。
一七四、
[原文]
傲僈之人驟得通顯,天將重刑之也;
疏放之人艱于進取,天將曲赦之也。
[譯文]
傲慢的人突然顯達,上天也會懲罰他;疏漏放縱的人,努力求進取,上天也會寬容他的行為。
一七五
[原文]
小人亦有坦蕩蕩處,無所忌禪是也;
君子亦有長戚戚處,終身之憂是也。
[譯文]
小人也有坦蕩之處,因為無所忌諱;君子亦有憂戚之處,因終生都憂國憂民。
一七六、
[原文]
水,君子也,其性沖、其質(zhì)白、其味淡,其為用也,可以浣不潔者而使?jié)崳捶袦型兑杂停嘧苑謩e而不相混,誠哉君子也;
油,小人也,其性滑、其質(zhì)膩、其味濃,其為用也,可以污潔者而使不潔,倘滾油中投以水,必至激搏而不相容,誠哉小人也。
[譯文]
君子像水,性情謙虛沖淡,本質(zhì)潔白,味平淡。而它的用處,可以使不潔的東西成為清潔,即使在滾燙的熱水中放入油,二者亦不會混合,這就是君子的本性。
小人像油,本質(zhì)滑膩,味濃厚,它的用途可污染清潔之物,若在滾燙的油中放入水,二者必然相激而不相容, 這就是小人的本質(zhì)。
一七七、
[原文]
凡陽必剛,剛必明,明則易知;
凡陰必柔,柔必暗,暗則難測。
[譯文]
凡是陽性必剛強,剛強一定光明,光明則容易了解。凡是陰性必柔弱,柔弱一定陰暗,陰暗則難以預測。
一七八、
[原文]
稱人以顏子,無不悅者,忘其貧賤而夭;
指人以盜跖,無不怒者,忘其富貴而壽。
[譯文]
稱為顏子,沒有不高興的,雖顏回貧賤短壽。稱人為盜跖,沒有不發(fā)怒的,雖發(fā)不義之財且長期壽。
一七九、
[原文]
事事難上難,舉足常虞失墜;
件件想一想,渾身都是過差。
[譯文]
凡事都有困難應考慮周詳,行動上要顧慮缺失,想一想自己的行為,都有許多差錯。
一八十、
[原文]
怒宜實力消融,過要細心檢點。
[譯文]
有怒氣要盡力消化,有過錯要仔細檢討。
一八一、
[原文]
探理宜柔,優(yōu)游涵泳始可以自得;
決欲宜剛,勇猛奮迅始可以自新。
[譯文]
探求事理方法要緩緩,仔細品嘗涵泳才能有所心得;欲念決斷方法要果斷,奮力果決才能自新。
一八二、
[原文]
懲忿窒欲,其象為損,得力在一忍字;
遷善改過,其象為益,得力在一悔字。
[譯文]
對待心中的欲念,放縱即有所損,所以關鍵在于忍;改過向善,努力即有所助益,所以關鍵在于悔。
一八三、
[原文]
富貴如傳舍,惟謹慎可得久居;
貧賤如敝衣,惟勤儉可以脫卸。
[譯文]
富貴如住宿旅店,只有謹慎勤勞才可以久居;貧賤如破衣服,只有勤儉才能脫去貧窮的破衣。
一八四、
[原文]
儉則約,約則百善俱興;
侈則肆,肆則百惡俱縱。
[譯文]
勤儉了就有了約束,有約束了就會各種好事都做;奢侈就放肆,放肆則各種壞事都泛濫。
一八五、
[原文]
奢者富不足,儉者貧有余;
奢者心常貧,貧者心常富。
[譯文]
奢侈者常嫌不夠富足,節(jié)儉者雖貧窮卻有余藏;奢侈者心常常貧困,節(jié)儉者的心常常富貴。
一八六、
[原文]
貪饕以招辱,不若儉而守廉;干請以犯義,不若儉而全節(jié);
侵牟以聚怨,不若儉而養(yǎng)心;放肆以遂欲,不若儉而安性。
[譯文]
貪心不知足易招侮辱,不如節(jié)儉而守廉潔之氣。求取功名而冒犯節(jié)義,不如節(jié)儉而成全節(jié)義。巧取豪奪而致積怨,不如節(jié)儉而養(yǎng)心性。放縱自己滿足欲望,不如節(jié)儉而安定性情。
一八七、
[原文]
靜坐然后知平日之氣浮,守默然后知平日之言躁,
省事然后知平日之心忙,閉戶然后知平日之交濫,
寡欲然后知平日之病多,近情然后知平日之念刻。
[譯文]
靜坐的時候才知道平日的心浮氣躁,獨自呆著不說話才知道平日言語暴躁多話。反省行為才知道平日心情忙亂,閉門拒絕客友才知平日交友泛濫。少欲望才知道平日多病。近人情才知道平日待人處事的苛刻。
一八八、
[原文]
無病之身不知其樂也,病生始知無病之樂;
無事之家不知其福也,事至始知無事之福。
[譯文]
自身無災無病,感受不到快樂,等到生病臥床,才了解到無災無病的快樂;家中平安無事,感受不到快樂,等到禍事臨頭,才體會到平安無事的快樂。
一八九、
[原文]
欲心正熾時,一念著病,興似寒冰;
利心正熾時,一想到死,味同嚼蠟。
[譯文]
縱欲之心正熾烈時,一想到將會臥病痛苦,興致如寒冰;逐利之心正濃烈時,一想到將會命喪黃泉,味道如同嚼蠟。
一九十、
[原文]
有一樂境界,即有一不樂者相對待;
有一好光景,便有一不好底相乘除。
[譯文]
有一個快樂的境況出現(xiàn),但就有一個不快樂的境況相對立;有一處優(yōu)美的風景出現(xiàn),但就立即有一處不優(yōu)美的風景相抵銷。
一九一、
[原文]
事不可做盡,言不可道盡,勢不可倚盡,福不可享盡。
[譯文]
辦事,不能做盡;說話,不能說盡;勢力,不能倚盡;幸福,不能享盡。
一九二、
[原文]
不可吃盡,不可穿盡,不可說盡;
又要懂得,又要做得,又要耐得。
[譯文]
生活上,不能吃光,不能穿光,說話時留有余地;處事上,又要懂得,又要做得,遇逆境還要善于忍耐。
一九三、
[原文]
難消之味休食,難得之物休蓄,難酬之恩休受,
難久之友休交,難再之時休失,難守之財休積,
難雪之謗休辯,難釋之忿休較。
[譯文]
難以消化的美味,不要貪吃;難以獲取的寶物,不要儲藏;難以酬報的恩惠,不要接受;難以久處的朋友,不要交往;難以再現(xiàn)的光陰,不要失去;難以守護的資財,不要積貯;難以辯明的誹謗,不要辯白;難以解除的忿恨,不要計較。
一九四、
[原文]
飯休不嚼便咽,
路休不看便走,
話休不想便說,
事休不思便做,
衣休不慎便脫,
財休不審便取,
氣休不忍便動,
友休不擇便交。
[譯文]
吃飯不可不嚼便咽,走路不可不看便走,話不可不考慮便信口亂說,事不可不計劃就貿(mào)然去做,衣服不能隨便就脫,錢財不能隨便據(jù)為已有,怒氣不可不忍而任意發(fā)作,朋友不可不加選擇地亂交。
一九五、
[原文]
為善如負重登山,志雖已確,而力猶恐不及;
為惡如乘駿走坡,鞭雖不加,而足不禁其前。
[譯文]
做好事如同背負重物而登山,志向雖已確立,但總是擔心力不從心;干壞事如同騎馬下山,雖然未加鞭,但卻欲駐足而難以自禁。
一九六、
[原文]
防欲如挽逆水之舟,才歇手,便下流;
為善如緣無枝之樹,才住腳,便下墜。
[譯文]
慎防欲念如同牽拉逆水之舟,一旦停下來便會倒退;著力行善如同攀緣無枝節(jié)的樹,一旦停下來便會下滑。
一九七、
[原文]
膽欲大,心欲小;智欲圓,行欲方。
[譯文]
膽識要大,心思要細密;智慧要圓融,行為要方正。
一九八、
[原文]
真圣賢決非迂腐,真豪杰斷不粗疏。
[譯文]
真正的圣賢,決不是愚腐不化。真正的豪杰也絕不是粗魯疏略。
一九九、
[原文]
龍吟虎嘯,鳳翥鸞翔,大丈夫之氣象;
蠶繭蛛絲,蟻封蚓結(jié),兒女子之經(jīng)營。
[譯文]
龍吟虎嘯,風鸞翱翔才是大丈夫的氣象。像蠶繭蜘蛛絲、螞蟻封巢、蝗蚓糾結(jié)般是小人的經(jīng)營。
二OO、
[原文]
格格不吐,剌剌不休,總是一般語病,請以鶯歌燕語療之;
戀戀不舍,忽忽若忘,各有一種情癡,當以鳶飛魚躍化之。
[譯文]
問話不答或話說不停都是一般說話的病態(tài),以鶯歌燕語令人悅耳之語治療。心中難舍或有所忘記,都是一種為情癡迷,要以鷹飛魚躍的開闊氣度化解。
二O一、
[原文]
問消息于蓍龜,疑團空結(jié);
祈福祉于奧灶,奢想徒勞。
[譯文]
想問卜未來,疑團仍舊存在。祈求福祉于鬼神,也是徒勞無用。
二O二、
[原文]
謙,美德也,過謙者懷詐;
默,懿行也,過默者藏奸。
[譯文]
謙虛是美德,但過于謙虛的人心懷詭詐;緘默是好的行為,但過于沉默的人則胸藏奸偽。
二O三
[原文]
直不犯禍,和不害義。
[譯文]
正直不會遭遇禍患,謙和不會損害道義。
二O四、
[原文]
圓融者無詭隨之態(tài),
精細者無苛察之心,
方正者無乖拂之失,
沉默者無陰險之術,
誠篤者無椎魯之累,
光明者無淺露之病,
勁直者無徑情之偏,
執(zhí)持者無拘泥之跡,
敏煉者無輕浮之狀。
[譯文]
性情圓融隨和的人沒有詭詐的神態(tài),精明細心的人沒有苛刻審查的心思,行為方正的人沒有乖戾的行為,沉默的人沒有陰險的手段,誠信篤實的人沒有無能的牽累,光明正大的人沒有膚淺的缺點,剛直的人沒有性情上的偏失,果決的人沒有拘泥的毛病,達練的人沒有輕浮的外貌。
二O五、
[原文]
才不足則多謀,識不足則多事,威不足則多怒,信不足則多言。
勇不足則多勞,明不足則多察,理不足則多辯,情不足則多儀。
[譯文]
才能不足的人計謀多,見識不夠的人事情多,威儀不足則使人怨怒多,誠信不夠則言語多,勇氣不足則辛勞多,明細不夠則多察查,事理不足則多辯論,情分不夠則多禮儀。
二O六、
[原文]
私恩煦感,仁之賊也;
直往輕擔,義之賊也;
足恭偽態(tài),禮之賊也;
苛察歧疑,智之賊也;
茍約固守,信之賊也。
[譯文]
恩惠授予個人,是仁的危害;輕率從事而無擔當,是義的危害;偽裝恭敬的儀態(tài),是禮的危害;細察而多疑,是智的危害;不能堅守誠信,是信的危害。
二O七、
[原文]
有殺之為仁、生之不為仁者。
有取之為義、與之為不義者。
有卑之為禮、尊之為非禮者。
有不知為智、知之為不智者。
有違言為信、踐言為非信者。
[譯文]
有為成仁而犧牲的人,茍活而為不仁的人。有自取為義的人,而給予則不為義的人。有卑下為禮的人,而位尊為背禮的人。有不知方為智的人,而知為不智的人。有違背約定為信的人,而實踐為不信的人。
二O八、
[原文]
愚忠愚孝,實能維天地綱常,惜不遇圣人裁成,未嘗入室;
大詐大奸,偏會建世間功業(yè),倘非有英主駕馭,終必跳梁。
[譯文]
愚忠愚孝真能維系天地間的倫常,可惜沒有圣人栽培,不能進一步登堂入室;大奸詐者 ,偏能建立人世間的功業(yè),若不是有英明君主操控,最終必成跳梁小丑。
二O九、
[原文]
知其不可為而遂委心任之者,達人智士之見也;
知其不可為而猶竭力圖之者,忠臣孝子之心也。
[譯文]
知道事情做不成于是就聽之任之,這是聰明人的方法;知道事情做不成而竭盡全力的,這是忠臣孝子之心。
二一O、
[原文]
小人只怕他有才,有才以濟之,流害無窮;
君子只怕他無才,無才以行之,雖賢何補。
[譯文]
只怕小人有才能,幫助有才的小人后患無窮;只怕君子無才,無才而處事,即使賢德又有什么補益。
【養(yǎng)生】
二一一、
[原文]
慎風寒,節(jié)飲食,是從吾身上卻病法;
寡嗜欲,戒煩惱,是從吾心上卻病法。
[譯文]
注意時令變化,節(jié)制飲食,這是從自己身體上驅(qū)除疾病的方法。減少嗜好情欲,戒除煩惱,這是從自己心理上消除疾病的方法。
二一二、
[原文]
少思慮以養(yǎng)心氣,寡色欲以養(yǎng)腎氣,常運動以養(yǎng)骨氣,
戒嗔怒以養(yǎng)肝氣,薄滋味以養(yǎng)胃氣,省言語以養(yǎng)神氣,
多讀書以養(yǎng)膽氣,順時令以養(yǎng)元氣。
[譯文]
減少思慮,來調(diào)養(yǎng)心氣;減少性欲來調(diào)養(yǎng)腎氣;不要妄動,來調(diào)養(yǎng)骨氣;戒止嗔怒,來調(diào)養(yǎng)肝氣;飲食素淡,來調(diào)養(yǎng)胃氣;減少話語,來調(diào)養(yǎng)神氣;博鑒群書,來調(diào)養(yǎng)膽氣;順應時令,來調(diào)養(yǎng)元氣。
二一三、
[原文]
憂愁則氣結(jié),忿怒則氣逆,恐懼則氣陷,拘迫則氣郁,急遽則氣耗。
[譯文]
憂傷愁苦,就會心氣滯結(jié);忿怨憤怒,就會心氣橫逆不順;驚恐畏懼,就會心氣沉落不浮;拘謹固執(zhí),就會心氣紆郁不釋;急躁浮囂,就會心氣損耗不足。
二一四、
[原文]
行欲徐而穩(wěn),立欲定而恭,坐欲端而正,聲欲低而和。
[譯文]
走路,應緩慢又穩(wěn)健;站立,應端直又恭敬;坐著,應端莊又平正;說話,應低沉又和緩。
二一五、
[原文]
心神欲靜,骨力欲動,胸懷欲開,筋骸欲硬,脊梁欲直,
腸胃欲凈,舌端欲卷,腳跟欲定,耳目欲清,精魂欲正。
[譯文]
心神應該保持平靜穩(wěn)定,骨力應該保持活動鍛煉,胸懷應該保持寬廣豁達,筋骨應該保持堅強硬朗,脊梁應該保持端正平直,腸胃應該保持素淡潔凈,舌端應該保持謹慎寡言,腳跟應該保持堅定不移,耳目應該保持聰明朗潔,精神應該保持正直無邪。
二一六、
[原文]
多靜坐以收心,寡酒色以清心,去嗜欲以養(yǎng)心,誦古訓以警心,悟至理以明心。
[譯文]
經(jīng)常靜坐思考,來收攏思想;減少飲酒色欲,來清理思想;摒除嗜好情欲,來修養(yǎng)思想;體味古人教訓,來警戒思想;悟察至理名言,來明確思想。
二一七、
[原文]
寵辱不驚,肝木自寧;
動靜以敬,心火自定;
飲食有節(jié),脾土不泄;
調(diào)息寡言,肺金自全;
恬淡寡欲,腎水自足。
[譯文]
遇寵辱而不驚則肝自寧,或動或靜只要慎重則心自靜,飲食有所節(jié)制則脾自安,調(diào)節(jié)呼吸少言語則肺自保全,淡泊少欲則腎氣自足。
二一八
[原文]
道生于安靜,德生于卑退,福生于清儉,命生于和暢。
[譯文]
道自安靜之中得來,德于謙讓之中養(yǎng)成,福在清儉之中積累,命于和暢之中保全。
二一九、
[原文]
天地不可一日無和氣,
人心不可一日無喜神。
[譯文]
天地不可一日無太和元氣,人心不可一日無歡喜情緒。
二二O、
[原文]
拙字可以寡過,
緩字可以免悔,
退字可以遠禍,
茍字可以養(yǎng)氣,
靜字以可益壽。
[譯文]
拙可以使人少過錯,緩可使人免后悔,退可遠離災禍,茍可使人養(yǎng)福,靜可使人長壽。
二二一
[原文]
毋以妄心戕真心,勿以客氣傷元氣。
[譯文]
不要以虛妄的心傷害自己的本心,不要因外在的因素傷害了自身。
二二二、
[原文]
拂意處要遣得過,
清苦日要守得過,
非理來要受得過,
忿怒時要耐得過,
嗜欲生要忍得過。
[譯文]
不如意的事要能排遣,日子清苦要能守得住,無道理的事要受得住,憤怒產(chǎn)生時要忍耐,欲望產(chǎn)生時要克制。
二二三、
[原文]
言語知節(jié),則愆尤少。
舉動知節(jié),則悔吝少。
愛慕知節(jié),則營求少。
歡樂知節(jié),則禍敗少。
飲食知節(jié),則疾病少。
[譯文]
說話有分寸則少得罪人;行為有節(jié)制則少悔恨;愛慕有節(jié)制則要求少;快樂有節(jié)制則禍敗少;飲食有節(jié)制則疾病少。
二二四、 、
[原文]
人知言語足以彰吾德,而不知慎言語乃所以養(yǎng)吾德;
人知飲食足以益吾身,而不知節(jié)飲食乃所以養(yǎng)吾身。
[譯文]
人都知道說話可以顯示自己的優(yōu)點,但不知說話謹慎可以培養(yǎng)德性;人都知道飲食可以有益生命,卻不知節(jié)制飲食可以養(yǎng)生。
二二五、
[原文]
鬧時煉心,靜時養(yǎng)心,坐時守心,行時驗心,言時省心,動時制心。
[譯文]
熱鬧的場合可以鍛煉心境,安靜可以養(yǎng)心,坐時可以守心,行動時可以考驗心靈,言時省心,動時制心。
二二六、
[原文]
榮枯倚伏,寸田自開惠逆,何須歷問塞翁;
修短參差,四體自造彭殤,似難專咎司命!
[譯文]
榮枯互為倚伏,心田開合一切由己,順與逆順其自然,何必去問別人?長與短,四時運行,長壽或短命,一切都是自然而成,何必去怪別人。
二二七、
[原文]
節(jié)欲以驅(qū)二豎,
修身以屈三彭,
安貧以聽五鬼,
息機以弭六賊。
[譯文]
節(jié)制欲念,修養(yǎng)身心,安貧樂道,摒除機巧,都是驅(qū)逐病魔的良方。
二二八、
[原文]
衰后罪孽,都是盛時作的;
老來疾病,都是壯年招的。
[譯文]
衰敗的惡果,都是強盛時不知修持而積累來的。人老后的疾病,都因年輕時不知養(yǎng)生而落下的。
二二九、
[原文]
敗德之事非一,而酗酒者德必敗;
傷生之事非一,而好色者生必傷。
[譯文]
敗壞德行的行為有許多,而酗酒必定敗德;傷害生命的行為也有許多,而好色必定傷生。
二三O、
[原文]
木有根則榮,根壞則枯;
魚有水則活,水涸則死;
燈有膏則明,膏盡則滅;
人有真精,保之則壽,戕之則夭。
[譯文]
樹木有根則繁茂,根腐則樹枯萎;魚有水才能活,水干涸了魚則必死;燈有油才光亮,油盡則燈滅。人有真精神,保護則長壽,戕害則必死。
【敦品】
二三一、
[原文]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鍛來;
思立揭地掀天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
[譯文]
剛強純潔的高尚人品,要在烈火般艱苦的斗爭中錘煉;驚天動地的豐功偉業(yè),必須在薄冰般險惡的環(huán)境里前進。
二三二、
[原文]
人以品為重,若有一點卑污之心,便非頂天立地漢子;
品以行為主,若有一件愧怍之事,即非泰山北斗品格。
[譯文]
人物以品格為重,假如存有一點卑劣污濁的思想,就不能稱為頂天立地的丈夫;品格以行為為重,假如做過一件令人慚愧 的事情,也不能尊為泰山北斗的人品。
二三三、
[原文]
人爭求榮,就其求之之時,已極人間之辱;
人爭恃寵,就其恃之之時,已極人間之賤。
[譯文]
世人不是都追求榮華的降臨嗎?應知:在他孜孜以求榮華時,已經(jīng)蒙受盡人間的奇恥大辱了。世人不是都追求上司的寵幸嗎?應知:在他苦苦倚仗寵幸時,已經(jīng)淪落到人間最卑賤之處了。
二三四、
[原文]
丈夫之高華,只在于功名氣節(jié);
鄙夫之炫耀,但求諸服飾起居。
[譯文]
志士仁人所器重景仰的,是名聲、功業(yè)、道德、情操;凡夫俗子所追求炫耀的,是服裝、飾物、住宅、生活。
二三五、
[原文]
阿諛取容,男子恥為妾婦之道;
本真不鑿,大人不失赤子之心。
[譯文]
曲意逢迎取得上司喜悅,男子漢不屑于小妾邀寵的勾當;人的本源本性尚未諳通,大丈夫仍保持純真樸拙的心田。
二三六、
[原文]
君子之事上也,也忠以敬,其接下也,必謙以和;
小人之事上也,必諂以媚,其待下也,必傲以忽。
[譯文]
君子對待上司,一定是忠誠而恭敬的;接待下屬,必然是謙虛而和悅的。小人對待上司,一定是奉承而獻媚的;對待下屬,必然是傲慢而殘酷的。
二三七、
[原文]
立朝不是好官人,由居家不是好處士;
平素不是好處士,由小時不是好學生。
[譯文]
居家時不是有才德的人,入朝做官也不是好官。小時候不是一個好的學生,將來不能夠成為一個有才德的人。
二三八、
[原文]
做秀才如處子,要怕人。
既入仕如媳婦,要養(yǎng)人。
歸林下如阿婆,要教人。
[譯文]
讀書學習的人要像閨中少女一樣小心謹慎對待別人。做官之后如同過了門的媳婦,要使百姓能各有所養(yǎng)。年老辭官后如同慈祥的老太婆,要擔負起教育后人的責任。
二三九、
[原文]
貧賤時,眼中不著富貴,他日得志必不驕;
富貴時,意中不忘貧賤,一旦退休必不怨。
[譯文]
貧賤時,對富貴漠然置之,他日得志一定不自矜;富貴之時,心中不忘貧賤之日,即便失卻富貴心中也必無怪怨。
二四O、
[原文]
貴人之前莫言賤,彼將謂我求其薦;
富人之前莫言貧,彼將謂我求其憐。
[譯文]
在有地位的人面前不要訴說自己的卑賤,否則他會認為在要求他推薦。在富有的人面前不要說自己的貧困,否則他會認為在求他可憐。
二四一、
[原文]
小人專望受人恩,受過輒忘;
君子不輕受人恩,受則必報。
[譯文]
小人專門期望他人的恩惠,但受恩后就忘;君子則不輕易受人恩惠,若受恩于人,則必定想法圖報。
二四二、
[原文]
處眾以和,貴有強毅不可奪之力;
持己以正,貴有圓通不固執(zhí)之權。
[譯文]
以平和的態(tài)度與人相處,但貴在有堅定不移的原則。對待自己須剛正,但貴在處事圓融通達而不拘泥。
二四三、
[原文]
使人有面前之譽,不若使人無背后之毀;
使人有乍處之歡,不若使人無久處之厭。
[譯文]
在別人面前受稱贊,不如背后沒有人說壞話;與人相處能使人獲得短暫快樂,不如與人長久相往而不使對方厭惡。
二四四、
[原文]
媚若九尾狐,巧如百舌鳥,哀哉羞此七尺之軀;
暴同三足虎,毒比兩頭蛇,惜乎壞爾方寸之地。
[譯文]
諂媚像九尾狐,靈巧像百舌鳥,可悲啊,使七尺之軀蒙羞。暴戾如三腳老虎,惡毒如兩頭蛇,可惜你的心已敗壞。
二四五、
[原文]
到處傴僂笑伊首,何仇于天、何親于地;
終朝籌算問爾心,何輕于命、何重于財?
[譯文]
到處卑躬屈膝,可笑你的頭為什么有仇于天而又有恩于地而抬不起來?終日謀盡計算,問你的心為什么輕生命而重錢財?
二四六、
[原文]
富兒因求宦傾貲,污吏以黷貨失職。
[譯文]
富家子弟因求官位而傾家蕩產(chǎn),貪污的官吏因貪財而失職守。
二四七、
[原文]
親兄弟析箸,璧合翻作瓜分;
士大夫愛錢,書香化為銅臭。
[譯文]
親兄弟不和睦,家產(chǎn)像瓜一樣被切開;士大夫愛錢,不讀書卻追逐錢財。
二四八、
[原文]
士大夫當為子孫造福,不當為子孫求福。
謹家規(guī),崇儉樸,教耕讀,積陰德,此造福也;
廣田宅,結(jié)姻緣,爭什一,鬻功名,此求福也。
造福者,澹而長;求福者,濃而短。
[譯文]
讀書人要為子孫營造福祉而不是祈求福祉。嚴謹家規(guī),崇尚儉樸,教導耕田讀書,累積陰德,這就是營造福祉。廣積土地房屋,拉攏關系爭取利益,買賣功名,這就是求福祉。營造福祉的,平淡而長久;祈求福祉的,濃郁卻短暫。
二四九、
[原文]
士大夫當為此生惜名,不當為此生市名。
敦詩書,尚氣節(jié),慎取與,謹威儀,此惜名也;
競標榜,邀權費,務矯激,習模棱,此市名也。
惜名者,靜而休;市名者,躁而拙。
士大夫當為一家用財,不當為一家傷財。
濟宗黨,廣束修,救荒歉,創(chuàng)辦義舉,濟人利物,此用財也。
靡苑囿,教歌舞,奢燕會,積聚珍玩,賞目悅心,此傷財也。
用財者,損而盈;傷財者,滿而覆。
[譯文]
讀書人要為自己的一生愛惜名譽,不應為這一生出賣名譽。治理詩書,崇尚氣節(jié),謹慎取予,嚴肅儀表,這就是愛惜名譽。相互競爭標榜,攀附權貴,出盡風頭,不分是非,這就是出賣名譽。愛惜名譽的人清靜無為,出賣名譽的人急躁而拙劣。所以讀書人要管理錢財正當用途,而不是浪費金錢。救濟鄉(xiāng)親,聘請老師教學,賑濟荒年歉收,協(xié)助善行,這些是運用錢財。而花錢布置庭園,唱歌跳舞,大宴賓客,積聚寶物等,這些都是浪費金錢。善用金錢的人雖花錢但收獲豐盈,傷財?shù)娜朔e聚多但終將傾覆。
二五十、
[原文]
士大夫當為天下養(yǎng)身,不當為天下惜身。
省嗜欲,減思慮,戒忿怒,節(jié)飲食,此養(yǎng)身也。
規(guī)利害,避勞怨,營窟宅,守妻子,此惜身也。
養(yǎng)身者,嗇而大;惜身者,膻而細。
[譯文]
做官的人應為肩負天下重任而養(yǎng)身,而不是為私家小利惜身。省卻嗜好欲念,減除煩惱憂慮,戒除憤怒,節(jié)制飲食,這就是養(yǎng)身。計較得失利益,規(guī)避辛勞哀怨,營造住宅房舍,以妻子兒女為重,這就是惜身。養(yǎng)身的人,不妄為而大方;惜身的人,腥膻而瑣碎。
【處事類】
二五一、
[原文]
處難處之事愈宜寬,
處難處之人愈宜厚,
處至急之事愈宜緩,
處至大之事愈宜平,
處疑難之際愈宜無意。
[譯文]
處理難以處理的事,越是需要舒緩;對待難以對待的人,越是需要寬厚;處置非常緊急的事情,越是需要從容;處置至關重大的事情,越是需要鎮(zhèn)定;處于遭到猜疑妒忌的艱難境地,越是需要胸中坦然,心無牽系。
二五二、
[原文]
無事時常照管此心,兢兢然若有事;
有事時卻放下此心,坦坦然若無事。
無事如有事,提防才可弭意外之變;
有事如無事,鎮(zhèn)定方可消局中之危。
[譯文]
沒有事情的時候,需要照管這顆心,小心謹慎,好像有事一樣;有了事情的時候,卻要放下這顆心,泰然自得,好像沒事一樣。沒有事情能像有事一樣提防,才可以平息意想不到的變故;有了事情能像無事一樣鎮(zhèn)定,才能消除事件過程中的危機。
二五三、
[原文]
當平常之日,應小事宜以應大事之心應之,蓋天理無小,即人事觀之,便有一個邪正,不可忽慢茍簡,須審事之邪正以應之方可;
及變故之來,處大事宜以處小事之心處之,蓋人事雖大,自天理觀之,只有一個是非,不可驚惶失措,但憑理之是非以處之便得。
[譯文]
在平安無事的日子里,對待小的事情,應當用對待大事一樣慎重的態(tài)度去對待。因為天地間的道理不分大小,從眼前來看,都有一個邪惡和正當?shù)慕缦蓿荒苁韬龅÷埱曳笱埽仨毐婷鞯览淼男皭汉驼敹髮Υ判校坏鹊揭馔馐鹿拾l(fā)生時,處理大的事情,需要用處理小事一樣平靜的心理去處理。因為人世間的事情雖然很大,但從道理看,只有一個正確和錯誤的區(qū)別,不能驚恐張惶,失了主意,只要根據(jù)道理的正確和錯誤去處理就行了。
二五四、
[原文]
緩事宜急干,敏則有功;
急事宜緩辦,忙則多錯。
[譯文]
對舒緩的事情,要急速解決,因為思想敏銳,往往獲得成功;對急迫的事情,應沉穩(wěn)處理,因為急躁忙亂,常常漏洞百出。
二五五、
[原文]
不自反者,看不出一身病痛;
不耐煩者,做不成一件事業(yè)。
[譯文]
不能檢查反省自己的人,看不出自身毛病;不能耐心忍受麻煩的人,終究是一事無成。
二五六、
[原文]
日日行,不怕千萬里;
常常做,不怕千萬事。
[譯文]
天天向前走,即便千萬里路,也不嫌遠;常常動手做,縱有千萬件事,也不畏難。
二五七、
[原文]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濟。
[譯文]
必須有寬容雅量方可有高尚的品德;必須有忍耐之心性,事情才能成功。
二五八、
[原文]
過去事,丟得一節(jié)是一節(jié);
現(xiàn)在事,了得一節(jié)是一節(jié);
未來事,省得一節(jié)是一節(jié)。
[譯文]
已往的事過去了便不再重提,現(xiàn)在的事做一件有一件的功勞,未來的事情省一件便省去許多麻煩。
二五九、
[原文]
強不知以為知,此乃大愚;
本無事而生事,是謂薄福。
[譯文]
不懂裝懂,這是最愚蠢之舉;無事而自尋煩惱,這是命中福淺。
二六十、
[原文]
居處必先精勤,乃能閑暇;
凡事務求停妥,然后逍遙。
[譯文]
生活工作首先勤快才能有所閑暇,一切事務都能處理得當才能逍遙自在。
二六一、
[原文]
天下最有受用,是一閑字,閑字要從勤中得來;
天下最討便宜,是一勤字,勤字要從閑中做出。
[譯文]
天下人最能享受的是個閑字,但是閑適要從勤儉中得到。而天下最便宜的是個勤字,然而勤奮是從閑暇中做出。
二六二、
[原文]
自己做事,切須不可迂滯,不可反覆,不可瑣碎;
代人做事,極要耐得迂滯,耐得反覆,耐得瑣碎。
[譯文]
自己做事切不可拖泥帶水、反復無常及瑣碎。替別人做事卻不能怕麻煩、不能怕反復以及瑣碎。
二六三、
[原文]
謀人事如己事,而后慮之也審;
謀己事如人事,而后見之也明。
[譯文]
在策劃別人的事時好像在策劃自己的事,則思慮能周全。在策劃自己的事時如同策劃別人的事一樣,則旁人能看清一切。
二六四、
[原文]
無心者公,無我者明。
[譯文]
心中沒有成見則處事公平,心中沒有自我則光明正大。
二六五、
[原文]
置其身于是非之外,而后可以折是非之中;
置其身于利害之外,而后可以觀利害之變。
[譯文]
置身于是非之外,評斷是非才能客觀;置身于利害之外,才能看清利害的變化。
二六六、
[原文]
任事者,當置身利害之外;
建言者,當設身利害之中。
[譯文]
當事人應置身于利害之外,提出倡議的人則應設身于利害之中,才能知道利害得失。
二六七、
[原文]
無事時,戒一偷字;有事時,戒一亂字。
[譯文]
沒事要戒掉一個偷字,有事要戒掉一個亂字。
二六八、
[原文]
將事而能弭,遇事而能救,既事而能挽,此之謂達權,此之謂才;
未事而知來,始事而要終,定事而知變,此之謂長慮,此之謂識。
[譯文]
能消除將要發(fā)生的事,遇到事情而能做彌補,事情發(fā)生后能挽救,這叫做達權,有才干。知道將來的事,做事有始有終,已成的事能知其中的變化,這叫做深思熟慮、有見識。
二六九、
[原文]
提得起,放得下;算得到,做得完;看得破,撇得開。
[譯文]
有見識的人做事能提得起,放得下,算得到,做得完,看得破及撇得開。
二七十、
[原文]
救已敗之事者,如馭臨崖之馬,休輕策一鞭;
圖垂成之功者,如挽上灘之舟,莫少停一棹。
[譯文]
挽救失敗的事,就好像駕馭懸崖邊的馬,不能輕拍一鞭。對于即將成功的事,就好像拉船上沙灘,不能少停一槳。
二七一
[原文]
以真實肝膽待人,事雖未必成功,日后人必見我之肝膽;
以詐偽心腸處事,人即一時受惑,日后人必見我之心腸。
[譯文]
用真實之心待人,事情雖然不一定成功,但過后別人看見了我的誠意;用欺詐的心腸處理事情,別人雖然一時間受到迷惑,但過后別人必然見到你的虛偽狡詐。
二七二、
[原文]
天下無不可化之人,但恐誠心未至;
天下無不可為之事,只怕立志不堅。
[譯文]
天下沒有不能教化的人,就害怕不誠心;天下沒有不能干成的事,就怕立志不堅定。
二七三、
[原文]
處人不可任己意,要悉人之情;
處事不可任己見,要悉事之理。
[譯文]
與人相處,不能任性,要了解人情;行事也不能固執(zhí),要明白事理。
二七四、
[原文]
見事貴乎理明,處事貴乎心公。
[譯文]
看待事的可貴處在于明理,處事的可貴處在于內(nèi)心公平。
二七五、
[原文]
于天理汲汲者,于人欲必淡;
于私事耽耽者,于公務必疏;
于虛文熠熠者,于本實必薄。
[譯文]
忙于追求天理的人,對人的欲望必定淡薄。忙于私事的人,處理公務必然粗心,追求虛飾外表的人,內(nèi)在之心必定單薄。
二七六、
[原文]
君子當事,則小人皆為君子,至此不為君子,真小人也;
小人當事,則中人皆為小人,至此不為小人,真君子也。
[譯文]
君子掌權臨事,那么連小人都能變?yōu)榫樱幵谶@種情況里,還不能成為君子的,那就是貨真價實的小人了;小人弄權擅事,那么一般人都淪為小人,處在這種局面下,仍然不淪為小人的,那就是不折不扣的君子了。
二七七、
[原文]
居官先厚民風,處事先求大體。
[譯文]
當官從政,首先要使民風民俗敦厚;處理事務,首先要抓住問題的本質(zhì)。
二七八、
[原文]
論人當節(jié)取其長,曲諒其短;
做事必先審其害,后計其利。
[譯文]
評論人物,應該充分肯定他的長處,寬容地諒解他的短處;辦理事務,應該首先弄清它的害處,然后再衡量它的利處。
二七九、
[原文]
小人處事,于利合者為利,于利背者為害;
君子處事,于義合者為利,于義背者為害。
[譯文]
小人辦事,處理的原則是私利,合于私利的就看作利,違背私利的就看作害;君子辦事,衡量的標準是道義,合于道義的就看作利,違反道義的就看作害。
二八十、
[原文]
只人情世故熟了,甚么大事做不到;
只天理人心合了,甚么好事做不成?
只一事不留心,便有一事不得其理;
只一物不留心,便有一物不得其所。
[譯文]
只要對人情世故熟悉了,還有什么大事做不到?只要天理與人心吻合了,還有什么好事辦不成?如果對某一件事情不留心,那么這件事情就得不到應有的料理;如果對某一物品不留心,那么這個物品就得不到合理的安排。
二八一、
[原文]
事到手,且莫急,便要緩緩想;
想得時,切莫緩,便要急急行。
[譯文]
對于手中緊急待辦的事情,千萬不要急躁,而應沉下心,詳慎周密地思考斟酌,對于已經(jīng)考慮成熟的問題,千萬不要延緩,而應橫下心,果決神速地實施解決。
二八二、
[原文]
事有機緣,不先不后,剛剛湊巧;
命若蹭蹬,走來走去,步步踏空。
[譯文]
做成一件事要有緣分,抓住機遇,準確把握其輕重緩急,會使其盡善盡美;如果時運不濟,抓不住機會,那么每做一事,均不得成功。
【接物】
二八三、
[原文]
事屬暖昧,要思回護他,著不得一點攻訐的念頭;
人屬寒微,要思矜禮他,著不得一毫傲睨的氣象。
[譯文]
對待他人的隱私之事,應該委曲袒護,而不應有一星半點的聲張指責;對待貧寒而低微的人,須要憐憫禮遇,而不應有一絲一毫的傲慢輕視。
二八四、
[原文]
凡一事而關人終身,縱確見實聞,不可著口;
凡一語而傷我長厚,雖閑談酒謔,慎勿形言。
[譯文]
對關系別人終身命運的事,即使是親歷的真實見聞,也不應開口;對能損傷我長厚風度的話,即便是茶余飯后的笑談,也不可亂說。
二八五、
[原文]
嚴著此心以拒外誘,須如一團烈火,遇物即燒;
寬著此心以待同群,須如一片春陽,無人不暖。
[譯文]
思想嚴峻警覺,抵拒外物引誘腐蝕,就像一團烈火,遇物即燒;心地寬容和善,對于別人以誠相待,就像一片陽春無人不暖。
二八六、
[原文]
持己當從無過中求有過,非獨進德,亦且免患;
待人當于有過中求無過,非但存厚,亦且解怨。
[譯文]
對待自己,應該從優(yōu)點里檢查缺漏過失,這樣不僅是提高思想道德,而且能消除隱患;對待別人,應該從過失里尋找優(yōu)點長處,這樣不僅能培養(yǎng)寬厚心地,而且能消除隔閡。
二八七、
[原文]
事后而議人得失,吹毛索垢,不肯絲毫放寬,試思己當其局,
未必能效彼萬一;
旁觀而論人短長,抉隱摘微,不留些須余地,試思己受其毀,
未必能安意順承。
[譯文]
事情過后,議論他人得失,吹毛求疵,搜污索垢,常常是一絲不茍,言詞峻切;但是試想,如果自己處于當局,可能未必做到他人的萬分之一。坐視旁觀,妄評他人短長,抉隱批評,摘微指責,常常是宏論滔滔,不留余地;但是試想,如果自己受到指摘,可能未必做到他人的心平氣和。
二八八、
[原文]
遇事只一味鎮(zhèn)定從容,雖紛若亂絲,終當就緒;
待人無半毫矯偽欺詐,縱狡如山鬼,亦自獻誠。
[譯文]
遇到事情,要鎮(zhèn)定從容,即使此事紛繁雜亂,最終也能安排就緒;對待他人,要毫不偽詐,縱然對方如何狡黠,最終也會被感化獻誠。
二八九、
[原文]
公生明,誠生明,從容生明。
[譯文]
公正使人清明,誠懇使人清明,從容自若使人清明。
二九十、
[原文]
人好剛,我以柔勝之;
人用術,我以誠感之;
人使氣,我以理屈之。
[譯文]
別人恃強,我以柔制勝;別人用計謀,我以誠懇感動他;別人意氣用事,我用道理說服他。
二九一、
[原文]
柔能制剛,遇赤子而賁育失其勇;
訥能屈辯,逢喑者而儀秦拙于詞。
[譯文]
柔能克剛,在初生的嬰兒面前,即使是孟賁和夏育也會失云其剛勇;不善言談的人能使善辯之士屈服,在啞巴面前,即使是蘇秦和張儀也無言以對。
二九二、
[原文]
困天下之智者,不在智而在愚;
窮天下之辯者,不在辯而在訥;
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
[譯文]
使有智慧的人感到困擾的不是聰明的人,而是愚笨的人。使雄辯家說不出話的人,不是善辯的人,而是啞巴。使有勇力的人折服的,不是有勇力的人,而是怯懦的人。
二九三、
[原文]
以耐事,了天下之多事;
以無心,息天下之爭心。
[譯文]
用忍耐了解天下的麻煩事,用不爭的心平息天下相爭的心。
二九四、
[原文]
何以息謗?曰無辯;
何以止怨?曰不爭。
[譯文]
如何制止毀謗?只有不去辯白。如何停止怨恨,只有不去爭辯。
二九五、
[原文]
人之謗我也,與其能辯,不如能容;
人之侮我也,與其能防,不如能化。
[譯文]
別人毀謗我,與其與他辯解,不如寬忍他。別人欺侮我,與其提防,不如化解。
二九六、
[原文]
是非窩里,人用口我用耳;
熱鬧場中,人向前我落后。
[譯文]
在是非圈子里,人家用口說,我用耳朵聽。在熱鬧場合中,人家爭先向前,我則退后。
二九七、
[原文]
觀世間極惡事,則一咎一慝,盡可優(yōu)容;
念古來極冤人,則一毀一辱,何須計較。
彼之理是我之理,非我讓之;
彼之理非我之理,是我容之。
[譯文]
看到人間最壞的事,盡可視而不見,則能悠然自在,想想自古以來那些蒙受冤屈的人,則毀辱有什么好計較的呢?他有理,我無理,我讓他;相反地,他無理,我有理,則容忍他。
二九八、
[原文]
能容小人,是大人;
能培薄德,是厚德。
[譯文]
能容忍小人是胸懷寬大的人,能培養(yǎng)些許陰德,便是厚德。
二九九、
[原文]
我不識何等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虧的便是;
我不識何等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
[譯文]
我不知道什么樣的人是君子,只要看每件事肯吃虧的人便是君子。我不知道什么樣的人是小人,只要看好占便宜的人即是小人。
三OO、
[原文]
律身惟廉為宜,處世以退為尚。
[譯文]
自律只有廉潔最適宜,處事以不爭先為崇尚。
【功德回向】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與眾生,同生極樂國。
見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化身遍法界,圓滿菩提果!
一回向,真如實際,心心契合;
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圓滿;
三回向,法界眾生,同登覺岸!
愿以往今所修諸功德,回向法界如母眾有情。
障凈資圓不退菩提心,速疾成就諸佛無上道。
待續(xù)
圖文均來自網(wǎng)絡
免責聲明:本文內(nèi)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fā)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