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不少朋友的孩子在小學,他們說,老師要求孩子每天讀書時要摘抄好詞好句。家長累,孩子也把這當作負擔,他們問我:想寫好作文真的就要經常積累好詞好句嗎?
把摘抄好詞好句當作業完成,真的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讀文章,要摘抄;讀書,也要摘抄。這給很多孩子的感受是,所謂讀書,就是挖空心思找所謂的好詞好句。原本應該快樂的閱讀成了痛苦的差事。
老師們的初衷肯定是好的,想借此提升學生的作文水平。要寫好作文,增加閱讀量,積累足夠的詞匯和語匯是必須的,但強制抄好詞好句,馬上就把閱讀變成了功利化的備考,把孩子們的讀書過程毀掉,這是一個接受教育的孩子最大的災難。
我女兒有過一次寫作文的經歷,老師布置的作文題目是幫媽媽做一次家務。女兒平時做家務的機會不多,為了寫這篇作文,追在我屁股后面干了不少活,還把整個過程記載了下來,包括她粗心被我埋怨的細節。
作文里,有我們的對話,有轉折,有細節,我覺得可以了,但老師卻給了很低的分數,要求女兒重寫。為什么會這樣呢?我讓女兒看看別的孩子是怎么寫的。女兒告訴我,好多小朋友的作文上都會寫幫媽媽做了家務后,媽媽臉上的笑容比彩虹還美。這大概就是老師對好詞好句的要求,孩子們不管見沒見過彩虹,先拿這個句子來討好老師。
寫作中,老師的寫作能力、審美水平太重要了,決定了孩子們寫作的態度,影響他們觀察、理解、表達的意愿,對一代人都有影響。遺憾的是,現在的老師會寫文章的太少了,他們到底是怎么指導孩子寫作的,讓人疑惑。
如果細究所謂的好詞好句,會發現這個現象背后有一個隱含的邏輯前提——詞語有好有壞。既然如此,壞詞壞句也應該有啊,到底什么是壞詞壞句或者庸詞庸句,問老師,他們恐怕也不知道。真實情況是,同樣的句子,在不同地方效果會完全不同,就像是同樣是畫眉,有人畫眉,眉如遠黛,有人畫眉,眉若橫帚。
遺憾的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都在積累好詞好句,然后用這些詞句堆砌作文,這樣的作文竟然會獲獎。比如,我在雜志上看過一篇獲獎作文,里面有幾句話:
路邊的花兒們競相開放,有的已經全部展開,像是在向人們展示著它那曼妙的身姿;有的才展開了一半,像個害羞的小姑娘;還有的是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兒。公園里更美,花兒們個個艷麗無比、爭奇斗艷。池塘邊的柳樹,紛紛抽出了黃綠的柳絲,枝條隨風飄動,猶如一個亭亭玉立的少女,正展示著她那細小的腰身,梳理著那秀麗的長發,好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這些句子好嗎,是好的,這是孩子的視角和觀察結果嗎,一定不是,這樣的作文,就是一碗燴面,一碗由好詞好句組成的燴面。
作文寫不好,首先是孩子讀書少,其次是孩子不會讀書。學會讀書,學會跟書中的人對話,理解故事是怎樣展開的,所有的修辭方法是怎樣為這個故事服務的,然后讓孩子自由運用自己天才的口語,一定會得到妙文。在所有的孩子真實作文的例子里,阿城記錄在《孩子王》中的那篇作文最讓我動容:
我的父親是世界上力氣最大的人。他在隊里扛麻袋,別人都比不過他。我的父親又是世界上吃飯最多的人。家里的飯,母親都是先讓他吃飽。這很對,因為父親要做工,每月拿錢來養活一家人。但是父親說:‘我沒有王福力氣大,因為王福識字。’父親是一個不能講話的人,但我懂他的意思。隊上有人欺負他,我明白。所以我要好好學文化,將來替他說話。
這樣的作文,一點絢麗的詞句都沒有,到處都是拙樸的句子。讀這種文章,我們就像一件衣服,被濯衣人鋪放在溪水邊,作者的感情就像溪水,從我們體內流過,這樣的句子就像敲砸衣服的棒子,一下下打在我們心里和身上,帶走我們身上的雜質,讓我們變得干凈起來。
-END-
責編丨杜 普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