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用典.mp34:46來自央視新聞移動網
點擊↑音頻,聽解讀
在6月7日舉行的第二十三屆圣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全會上,習近平主席發表了題為《堅持可持續發展,共創繁榮美好世界》的致辭,指出面對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群策群力、合作共贏是各方的正確選擇。
在說到可持續發展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產物,契合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共同訴求時,習近平主席使用了典故志之所趨,無遠弗屆。
本期《學習用典》解讀:志之所趨,無遠弗屆。
原文:中國人講:志之所趨,無遠弗屆。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誰都無法阻擋。中方愿繼續同國際社會一道,將鄭重的承諾轉化為具體行動,攜手開辟嶄新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習近平在第二十三屆圣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全會上的致辭
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教授蒙曼解讀
志之所趨,無遠弗屆。出自清代學者金纓的《格言聯璧?學問篇》,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志向遠大,那么他志向所指的地方,無論多遠都能到達。
典故原文是:
志之所趨,無遠弗屆。
窮山距海,不能限也。
《格言聯璧》(部分)
志之所趨,無遠弗屆。其實是在講人的精神意志所產生的強大力量。一個人如果有堅定的追求,就會為此克服困難,不懈奮斗;同理,一個國家乃至一個世界如果有堅定的追求,也會為此付出努力,直至最終實現自己追求的目標。
習近平主席引用這條格言,是想說,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這樣一種集體志向,也是一種強大的追求,這種追求無遠弗屆,誰都無法阻擋。
所以,最正確的做法是什么?就是尊重這種追求,沿著這種追求所指引的道路,讓各個國家都攜起手來,群策群力、合作共贏,共同開辟嶄新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共創繁榮美好的新世界。這是本次圣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全會的主旨所在,也是中國的堅定主張。
可持續發展是破解當前全球性問題的金鑰匙,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目標相近、理念相通,都將造福全人類、惠及全世界。這也正是志之所趨,無遠弗屆所表達的堅定信念。
習近平主席也在多個場合運用不同典故,強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為全球發展描繪了美好愿景。
2015年5月,習近平主席在《俄羅斯報》發表題為《銘記歷史,開創未來》的署名文章,用《管子》中的名句合則強,孤則弱強調各國應當樹立雙贏、多贏、共贏的新理念,堅持同舟共濟、權責共擔,攜手應對氣候變化、能源資源安全、網絡安全、重大自然災害等日益增多的全球性問題,共同呵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
典故原文是:夫輕重強弱之形,諸侯合則強,孤則弱。
意思是:關于國家輕重強弱的形勢問題,各諸侯國能夠聯合起來就強大,彼此孤立就弱小。
《管子》
2015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的講話中使用了《禮記?禮運》中的典故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指出,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強調大家一起發展才是真發展,可持續發展才是好發展。
典故原文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禮記》(部分)
2017年1月,習近平主席在共商共筑人類命運共同體高級別會議上發表的主旨演講中用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中國古代哲學理念,指出,尋求永續發展之路,要倡導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的生產生活方式,平衡推進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道法自然出自老子《道德經》,意思是大道以其自身為原則,道所反映出來的規律是自然而然的,揭示了宇宙的特性和天地間所有事物的屬性。
老子畫像
如習近平主席所說,人類的命運從沒有像今天這樣緊密相聯,各國的利益從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度融合,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不可阻擋。當中國與各方攜手努力,秉持可持續發展理念,體現人類命運共同體擔當,倡導多邊主義,完善全球治理,就一定能共同促進地球村持久和平安寧,共同創造更加繁榮美好的世界。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中國之聲)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