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韋編三絕圖
古往今來,許多著名文人先賢對讀書都做過定義和評價,見解獨到,乃至成為閃耀著智慧光芒的至理名言,品起來有滋有味。
這些名言,有說與書為伴,豐富精神生活的。比如,清代學者紀曉嵐自擬書似青山常亂疊,燈如紅豆最相思的對聯,把燈下讀書看成是紅豆相思般的迷戀。而張潮的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之論,則把不同年齡段的讀書妙處看成是賞月之趣。文學家蒲松齡的性癡,則其志凝:故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無成者,皆自謂不癡者也之言,又把讀書成癡歸納為事業成功的先決條件。現代作家林語堂的讀書是一種詩意的與自然合調的信仰,這使生命隨著人類情感的波動而波動一說,則把讀書上升到信仰層面,書卷的清香與精神生活相伴相生,足以豐盈讀者的精神世界。
也有講潛心讀書,成就人生輝煌的。唐朝詩人顏真卿勸誡年輕人要及早立志苦讀: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諄諄教導之情,溢于言表。諸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等,也是勸誡立志苦讀的名句。蘇軾的一則趣事很是發人深省:蘇軾年輕時讀了一些書,就在門前貼了一幅對聯: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而一位老者拿他一本書,他卻多字不識,窘得滿臉通紅,忙把對聯改成發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以此自勉,終成大業。難怪近代學者王國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第一境界講選準目標,高瞻遠矚;第二境界講苦心孤詣,廢寢忘食;第三境界講豁然開朗,得心應手。這三種境界之談,被后人視為讀書治學的重要經驗。
還有教讀書方法,獲取顯著效果的。蘇軾有言: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春所欲求者爾。故愿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這是每次作一意求之的讀書方法。朱熹也說:看文字須大段精彩看,聳起精神,豎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劍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須要透,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應,方始是。不可按冊子便在,掩了冊子便忘。他還說: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看不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誦浪讀,決不能記,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朱熹的這些淺顯的話,可謂是經驗之談,如能做到,肯定獲益匪淺。魯迅說:偉大的成績和辛勤勞動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勞動就有一分收獲,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跡就可以創造出來。讀書也是這樣,功到自然成。
明代民族英雄、詩人于謙有詩云: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哲人的名句熠熠生輝,總是給人醍醐灌頂的智慧。讓我們以書為伴,憂樂相親,物我兩忘,邀明月,沐清風,快意人生,豈不樂哉快哉?
◎ 來源:文化課代表
◎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