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牛汝辰
周立升認為,齊國之得名,源于本有齊地之舊稱:齊當即齊國之前身,蓋殷時舊國,周人滅之,別立新國而仍其舊稱也。但齊地為何名為齊,歷代有不同說法。今人王樹明提出:查齊字之本義,應是三枚無箭或有箭的鏃頭之形,為遠射兵具的摹畫。齊地為東夷人的居住地之中心,夷從字源學上來看,其意為彎弓、尚箭民族,以其善射為本部族的特長,所以《說文》釋:夷說東方之人也,從大,從弓。這樣,該地也就以富有尚箭含義的齊字為名。
在有關齊地得名的各種說法中,王樹明的說法得到較多學者的認同。有人論證說:《山海經·海內經》少生般,般是始為弓矢,少即少昊,是傳說中東夷族的首領?!墩f文·矢部》古者夷牟初作矢,夷牟即牟夷,是東夷族的一支。善射的后羿,也是東夷族首領。夷族的得名也源于弓矢,可見是善射的民族。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說東方夷人好戰(zhàn),好獵,故字從大持弓,會意。所以,用三只箭頭組成的象形字齊為一地名,是極有可能的。齊國在春秋之時,是春秋五霸之一,且在五霸之中是強者。在戰(zhàn)國之時,齊國則一度居各國之首,且曾為兩帝之一,秦為西帝,齊為東帝。齊之所以稱齊,或許與齊地有尚箭尚武的習慣有關。
正是先有了齊的族稱,所以,公元前11世紀周分封的姜姓諸侯國,便以齊為國名。開國君主呂尚,建都營丘(后稱臨淄)。春秋初期,齊桓公任用管仲進行改革,國力漸強,成為一大霸主。后來,疆土進一步擴大到東部沿海地區(qū),疆域十分廣闊,東到海,西到黃河,南到泰山,北到無棣。春秋末年,田氏代姜,成為齊國新的統(tǒng)治者,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承認為侯。
田和之后,齊威王進行改革,國力強盛,開始稱王,成為戰(zhàn)國時七雄之一。齊與秦曾長期對峙,分別稱東帝、西帝。到公元前284年,齊被燕將樂毅攻破,從此國力衰弱,終于在公元前221年被秦所滅。但秦漢以后,仍沿稱此地為齊。這正是齊之所以為齊的原因。
何謂齊?齊,古意為肚臍的臍,它正是人體的中心部位。《史記·封禪書》云:齊所以為齊,以天齊也?!妒酚浰麟[》引解道彪《齊記》云:臨淄城南有天齊泉,五泉并出,有異于常,言如天之臍也。齊地之所以稱為齊,不僅是因為當?shù)赜刑忑R泉,在地貌上象征著天下的中心。更主要的是齊人創(chuàng)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他們自信齊地是華夏文明的中心地區(qū),他們創(chuàng)造的文明是華夏文明的代表。
敬請關注!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fā)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