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⑴
為人性僻耽⑵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老去詩篇渾漫與⑶,春來花鳥莫深愁。
新添水檻⑷供垂釣,故著浮槎⑸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謝手⑹,令渠述作與同游⑺。
注釋
⑴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正逢江水如同海水的氣勢姑且寫下這首短詩。聊,暫且。
⑵耽:愛好,沉迷。
⑶老去詩篇渾漫興:此句是說如今年老,已不像過去那樣刻苦琢磨。渾,完全,簡直。漫與,隨意付與,一作漫興。
⑷水檻:水邊木欄。
⑸槎(chá):木筏。
⑹陶謝:陶淵明、謝靈運,皆為山水田園詩人。
⑺令渠述作與同游:讓他們來作詩,而自己則只是陪同游覽。
簡析
此詩約作于唐代宗上元二年(761),杜甫50歲,居于成都草堂,因觀錦江水如海勢,觸景生情,抒寫了他一時的人生感悟。
詩歌的內容和海勢關系不大,主要講述了自己的詩歌創作主張和經驗。前四句分別說年輕時和老年時的創作體會,少年刻意求工,老則詩境漸熟,但隨意付與,不須對花鳥而苦吟愁思矣(仇兆鰲《杜詩詳注》),強調任筆所之,自然而然。頸聯略微寫到海勢,也是表現自己悠游自在的老年心境:江邊新裝了一副木欄,可供我悠然地垂釣;我又備了一只小木筏,可代替出入江河的小舟。尾聯是自謙之語,若得陶淵明、謝靈運那樣的妙手,使其述作,并同游于江海之上,豈不快哉!
最豪放名句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市)人,原籍湖北襄陽,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世稱杜工部杜少陵杜拾遺杜草堂等,區別于晚唐詩人杜牧也常被稱為老杜。杜甫自小好學,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有志于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天寶六載(747)應試不第,以后客居長安十年,奔走獻賦,生活日漸困窘。安史之亂起,杜甫在鄜(fū)州(今陜西富縣)羌村避難,投奔肅宗時為叛軍所俘。至德二載(757)逃出長安投奔肅宗,被授為左拾遺,因營救房琯(guǎn),觸怒肅宗,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乾元二年(759)杜甫幾經輾轉到了成都。后又寄居夔州(奉節),兩年后又回到成都。廣德三年(765)四月,離開成都又至夔州。大歷三年(768),杜甫思鄉心切,乘舟出峽,困頓船上。大歷五年(770)冬,在由潭州往岳陽的一條小船上去世。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杜甫心系蒼生,胸懷國事,詩風沉郁頓挫,筆鋒犀利,言辭樸實。郭沫若說他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有《杜工部集》。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