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1793年法國大革命時期,各派政治斗爭激烈。
白軍(保王黨軍隊)首領是前貴族朗德納克侯爵;共和國軍方面有兩個領袖:一個是神父西穆爾登,另一個領袖是遠征司令郭文。潰敗的白軍被藍軍層層圍困在城堡中,朗德納克從暗道逃跑,臨走前白軍放火燒毀城堡,圖書館中仍關著三個作為人質的小孩。即將躲進森林的朗德納克聽見小孩母親凄厲的呼救聲,毅然從暗道返回城堡,救出那三個孩子。西穆爾登逮捕了朗德納克,郭文卻將之釋放了,把自己關進獄中。第二天,西穆爾登將郭文送上斷頭臺以后,開槍自殺。
相關背景
雨果的《九三年》——法國大革命的史詩
雨果,(l802~1885)是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貫穿他一生活動和創作的主導思想是人道主義、反對暴力、以愛制惡,他的創作期長達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詩歌、20卷小說、12卷劇本、21卷哲理論著,合計79卷之多,給法國文學和人類文化寶庫增添了一份十分輝煌的文化遺產。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慘世界》等長篇小說。

《九三年》是雨果晚年的重要作品,這是他的最后一部小說。雨果選取了1793年法國大革命斗爭最激烈的年代作為小說的背景,正確評價了雅各賓黨專政時期實行的一系列政策。對法國大革命和九三年的階級生死搏斗的正確描寫,是這部小說的基本價值所在。《九三年》以雄渾的筆觸真實地再現了十八世紀末的法國歷史面貌,是描繪法國大革命的一部史詩。
對雅各賓派的所作所為,雨果也進行了反思,這體現在《九三年》小說結尾。人們歷來對這個結尾爭論不休,難以得出結論,小說的魅力卻很大程度來自于此。從藝術上看,《九三年》的結尾出人意料,寫得扣人心弦。而小說三個主要人物——郭文、西穆爾登、朗德納克之間的糾葛從政治觀點的敵對,進而轉化而為是否實施人道主義的沖突。
作為浪漫派的領袖,雨果的浪漫手法在《九三年》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現。同時,雨果的小說技巧在《九三年》中達到了更成熟的地步。小說雖然篇幅不大,卻堪與卷帙浩繁的歷史小說相媲美,成為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
獨白正文
在激烈的內戰中,在集中一切怨恨和復仇的動亂時代中,正當罪惡的亂世放出它的全部火焰,使人再也不知道正義在哪里,誠實在哪里,真理在哪里的時候,突然間,一縷神秘的、偉大的、不朽的光線,在人生的光明和黑暗上面,放出了燦爛的光芒!天啊!我看見了什么?我看見那三個出世未久的可憐的小生命,他們既不懂事,又被遺棄,可是他們勝利了!我看見為了犯罪而放的可恥的大火流產了,失敗了!我看見搖籃戰勝了槍炮!我看見純潔戰勝了罪惡!我看見天使戰勝了惡魔!這是很自然的事,因為還沒有開始生活的孩子他們沒有做過壞事,他就是正義,是真理,是潔白,是天上無數的天使在小孩子的身上活著!這次斗爭的戰場圍繞著一個人的良心,那就是朗德納克的良心!他被包圍了!被封鎖了!被判罪了!被通緝了!他像馬戲團的野獸一樣被籠子關起來了!像釘子一樣被鉗子夾住了!可他居然逃脫了!他又變成那個可怕的獨來獨往的人!那個地下軍隊的領袖!森林的主人!安全了!他自由了!再也抓不著了!可是,他自己又回來了!他冒著危險,沖進大火!高傲地救出了那三個孩子,卻把難題留給了我們,我們怎么辦?砍掉他的頭顱嗎?不!對于英雄的行為,這是怎樣的一種報酬!用一種野蠻的手段去回答一種慷慨的行為!這對共和國來說是怎樣的一種貶值!如果到目前為止他是一個野蠻的戰士,一個帝制和封建制度的盲目擁護者,一個濫殺無辜的人,那我不怕他!不怕他!他隨意把人處死,我也處死他!他赤裸裸地拔劍刺向我!那我刺還他!可是他沒有,他沒有啊……一個英雄從這個惡魔身上,跳了出來!殺人者,變成了救人者!我該怎么辦?朗德納克已經回到人道的圈子里了,難道我要把他推回去嗎?上帝啊……我該怎么辦……怎么辦……求求您告訴我!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